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總有人評價一首歌的律動很強,讓人似懂非懂,到底啥是律動?

由 一路有家駒 發表于 舞蹈2021-06-29
簡介其次,律動可以出現在任意音樂中,但如果想得到大眾的持久肯定,該作品一定先要具備打動人的能力

律動什麼意思

現代音樂以高度融合和快速變化的姿態向前發展,你很難判斷下一個興起的音樂型別是什麼,也很難指出某個正在時興的音樂形式精彩在哪裡。面對眼花繚亂的音樂作品,儘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但有一個衡量標準從未被拋棄,那就是律動。

如果你經常收看各類音樂綜藝,或者酷愛閱讀音樂賞析類的樂評,那麼你一定聽過一個詞,律動,英譯為Groove。

律動一詞往往會出現在下面這些人口中,音樂節目裡的導師,資深音樂製作人,功力深厚的樂手歌手,聽歌量極大的歌迷等。有時,他們甚至只是淡淡地丟出一句“律動不足”,就能輕易否定掉一首歌。

成蹊曾與不少朋友探討過律動。有人認為,律動就是扭動,是人跟著強勁的音樂嗨起來動起來。也有人說,律動單指節奏,是旋律和樂器在行進中形成的有規律的聽覺感受。還有人早就聽說過律動這一說法,但卻無法準確說出它究竟是什麼,似懂非懂一頭霧水。

既然律動是個難以一言蔽之的說法和標準,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先說結論,在成蹊看來,

律動大抵包括兩重含義,一是因節奏而搖動,二是因韻律而感動。

總有人評價一首歌的律動很強,讓人似懂非懂,到底啥是律動?

因節奏而搖動比較容易理解,一些節奏明快猛烈的歌,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搖頭、拍手、抖腿或跳舞。因韻律而感動相對略抽象,是聽者被歌裡的旋律、感情和氛圍擊中,進而引發強烈的共鳴,出現了歡喜、悲傷、自信、恐懼、平和、震驚等瞬時體驗。

你會漸漸發現,律動並不是只能用來形容快歌,也不是簡單地評價某種樂器,更不需要作品裡必須有人聲存在。看到這兒,估計有不少朋友要撓牆皮了,別急慢慢往下看。

首先,在現代音樂裡,律動是根基是主線也是靈魂。其次,律動可以出現在任意音樂中,但如果想得到大眾的持久肯定,該作品一定先要具備打動人的能力。最後,當聽歌的廣度和深度到達一定程度時,律動的內涵將不解自明。

總有人評價一首歌的律動很強,讓人似懂非懂,到底啥是律動?

音樂人制造律動的常見手法有哪些?作為聽眾,又該如何去發現和感知所謂的律動呢?

1. 人聲

相信有不少人會認為第一項是節奏,可我還是將人聲放在了第一位。

無論是流行歌還是搖滾樂,人聲都是當仁不讓的核心,也是聽眾們最為在意的部分。環顧周圍,許多音樂愛好者依然停留在只聽人聲或只看歌詞的階段,相信這一現象還會持續很久。

被包裹在多種樂器音色的中心,不可否認,人聲是一首歌中最亮眼的存在。有些主唱的聲線,帶有與生俱來的律動感,這是天賦,是能力,是特色,也是一種辨識度。

總之,只要他們一亮出嗓音,你就只能乖乖臣服。不一定只是飆高音才有前途,也不一定非靠頓挫感明顯的說唱來引人,僅是聲線的質感就夠了,或沙啞醇厚,或石破天驚,或溫潤似玉,或霸道專橫,如Freddie Mercury、Chester Bennington、Brett Anderson、黃家駒、羅大佑、Adele、Michael Jackson……

每一幅傲人的嗓音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既是表露情感的高手也是爆發力量的猛將,任你再怎麼模仿也難以做到完全相同。一樣的旋律,一樣的歌詞,一樣的配器,嗓音變了,律動感可能也就隨之消失了。

2. 節奏

萬事萬物都在不停變化,變化是永恆存在的,而節奏正是由於變化而產生的,因此節奏被稱為藝術之美的本質。

在音樂領域,節奏相當於骨架,由音符、音階和節拍的長短強弱來實現。以搖滾樂為例,鼓點是節奏的發令官和推動者,貝斯是節奏的填充者和延長線,這一點一面構成了一首歌的節奏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框架之內,才有電吉他、木吉他和鍵盤等其他樂器的華麗揮灑。

有些節奏特殊的歌曲,也許只聽前奏你就能直接淪陷,或激情澎湃的riff段落,或前衛新潮的氣質,反正頃刻間就能攪動你的心。

節奏是製造律動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也是多種音樂型別的生命力所在,比如搖滾、放克、雷鬼等。

3. 樂器

單獨的一種樂器能營造出超強律動麼?答案是肯定的。

總有人評價一首歌的律動很強,讓人似懂非懂,到底啥是律動?

想在樂器演奏層面成為大師級人物,既需要樂手本身有過硬的技術功底和音樂素養,也離不開同伴們默契的配合。比如Geddy Lee的貝斯,Joe Satriani的電吉他,John Bonham的鼓。

在樂器大師們手中,原本普通呆滯的樂器好像變得鮮活了起來,時而興奮時而惆悵。貝斯音化作充滿驚喜的汩汩氣泡,電吉他搖身一變成了心事傾訴者,聽著聽著,你的情緒也隨之律動共鳴。

4. 創意

音樂從來都不是玩套路的藝術,否則那有限的幾個音符和組合方式早就用光了。聆聽經典和新作,欣賞音樂人的創意和想法尤為重要,那些不易察覺的巧妙的小設計,其實暗藏著許多神秘的律動。

「Lost for Words」,Pink Floyd樂隊的一首關於仇恨和老友的作品,裡面用到了摔門聲、電視音以及「High Hopes」的前奏,更廣為人知的是,他們還在「Wish You Were Here」中巧妙融入了收音機來表達懷舊和思念的情緒。

Beyond有一首半純音樂,「We don‘t wanna make it without you」,創作於家駒離世之後,全程只有三子的和音,主唱的部分被留白空出,又在中後段做了一次突然驟停的設計,令思念之情滿溢而洩,疼惜之意感人至深。

上述此類創意在優秀作品中非常多見,有極強的代入感和畫面感,目的正是為了情感層面的共鳴更加震撼。

5. 呼吸

一首好歌在推進中是有呼吸感的,也有人稱之為跳躍或氣口,一般由樂手之間的和諧配合來實現,比如吹奏樂和彈奏樂和鳴、管絃樂和打擊樂互補、雙吉他銜接對話等。

有這樣一種說法,聽搖滾樂、新世紀和交響樂等音樂型別,聽的就是配合。

樂手們使不同的音色在同一支作品裡交織,看似各自為政,實則互幫互襯,最終融合為一個帶著強烈美感的整體。每次變奏、加強、豐滿和填充的節點,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舒服和順暢的呼吸感,能帶給聽眾深層的強律動,這非常考驗樂隊和樂手的能力。

總有人評價一首歌的律動很強,讓人似懂非懂,到底啥是律動?

哪怕是同一首歌,在不同的人聽來,律動點也可能不同。也許有人因為一句簡單的歌詞就高潮了,也許有人聽了多遍依然無法入耳入心,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畢竟每個人的欣賞層次和性格喜好都不盡相同。

律動,既不是玄學,也不是模稜兩可的東西,它確實真實存在,但是想發現和體會音樂世界裡的律動,需要一副有耐性的耳朵和一顆沉靜的心。我確信,這兩樣你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