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由 去哪兒攻略 發表于 舞蹈2021-07-03
簡介所以在這個侗歌苗舞的國度,有著太多值得追尋的地方,有太多的寨子值得拜訪,但想要感知他們的精神核心, 黔東南 之旅就不可錯過幾種體驗,在西江的千戶苗寨感知山地部落的建築美感、在 雷山 的 郎德 上寨聽敘事長詩苗族古歌、在 從江 的芭沙苗寨看持

朗德追步怎麼寫每日一句

作者:JOJO帶你遊世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記憶的毛玻璃漸漸拂去浮塵,我看到了往昔,

在我孩童的時候,“界限感”這個詞對我很陌生,

因為初中之前,一直享受著上世紀“老居民樓”的溫情時代,

只要有人在,門都是不會關的,老爸加班沒回來,我就四處串門,吃完東家吃西家,

人情味可以濃郁得像蜂蜜一樣化不開!

特別是過年時,整個街道的人都會聚到一起,搞搞聯歡遊園會,氣氛熱烈!問候與道賀,笑臉與擁抱,人與人之間充滿著溫情和粘合力,哪有什麼界限感。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鄰居這個詞只剩下了位置屬性,電梯裡依然會客套,但來自五湖四海操不同口音的鄰居把門一關,就再難有交集。

如同病毒,這種界限感也在社會蔓延,還伴隨了各種各樣的併發症,

商務人士變成了爾虞我詐,普通階層變成了職場風雲,唯有退休老人們才保留了茶餘飯後聊聊家長裡短的權利。

我討厭界限感,它撕裂著這個社會,疏遠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無時無刻不想突破它,所以選擇了一臺突破傳統界限的車,具有3/4刻度的哈弗大狗,它突破了SUV與越野車的界限,它突破了生活和旅行的界限,它突破了責任和夢想的界限,我知道它還能帶我突破城市的界限,突破地理的界限,一路向黔,去那個好客的 黔東南 找回那個沒有界限感的時代,重溫那些熱烈到讓人躁動的人文關懷。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關於這次旅行

黔東南 就是那種會讓人覺得 “媽呀,山路真的好多,但是一切都太棒了” 的地方,據說凡去過的人只有兩種反應,要麼暈車到吐出膽汁,此生不願踏足;要麼愛得要死,一去再去;

而我,就是後者!

也許正是這雲貴高原的大山阻隔了來自發達城市的冷漠之風, 黔東南 的苗寨侗寨裡依然保留了上個世紀的生活狀態,苗人靠山而居,侗寨靠水而居,山上的苗寨顯得豪情,水邊的侗寨顯得柔情,他們沒有城市居民自帶的界限感,人來了山寨就是朋友,米酒安排上,大歌唱起來,而你,只需要張開嘴巴喝酒,豎起耳朵聽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聽吧!!!

苗族的歌聲,需要米酒發酵,在牛角的丈量之下,是吼出來的。

侗族的歌聲,依賴月色作證,在鳴蟬的伴奏之中,是吟出來的。

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過得快活,活得明白:

想笑就笑,該哭就哭;

願醉就醉,能唱就唱。

哪怕五音不全,哪怕節奏散亂。不歌唱,日子就會發癢,聽別人唱,為別人唱,更為自己唱。

也許,歌聲才是生命唯一有價值的載體;也許,歌唱才是生活最正義最誠實的事業。

只有不停地唱,才能化解那讓人拘束的界限感。

於是,所有的生活,都被節奏化了;

所有的生命,都被譜成了輝煌的旋律;

所有的靈魂,都共振成了天籟之音。

所以在這個侗歌苗舞的國度,有著太多值得追尋的地方,有太多的寨子值得拜訪,但想要感知他們的精神核心, 黔東南 之旅就不可錯過幾種體驗,在西江的千戶苗寨感知山地部落的建築美感、在 雷山 的 郎德 上寨聽敘事長詩苗族古歌、在 從江 的芭沙苗寨看持槍部落搖擺的蘆笙舞,在 從江 的小黃侗寨聽可以撫慰心靈的侗族大歌、在 丹寨 卡拉 村體驗苗鄉的非遺手作……

如果堅定了去 黔東南 的決心,便要尋一個最佳時機,而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就是11月的苗年了,這是整個 黔東南 最重要的節日,3天的時間裡,山寨裡的大街小巷成為了數萬人的狂歡勝地,美食、舞蹈、鬥雞、鬥牛、這是對於新年的慶祝,卻又是一場打破了界限感的歇斯底里的狂歡。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從川西文化走廊到雲貴高原的苗寨侗鄉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回到 成都 休整了一週,那顆永遠渴望在路上的心就再一次躁動了起來,祖國那麼大,那麼美,我們的探尋民族文化的旅程還遠未結束,在家坐不住了,於是又撥通了Ken的電話,兩個人在地圖上搜尋起感興趣的路線來。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 亞洲 文化傳承”旅行地在 亞洲 只有兩個,一個是我們剛去過的 川西,而另一個就是離我們也並不算遠的 黔東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既然聯合國都為我們指明瞭方向,那就不必再費腦筋了,反正有大狗在,我們也絲毫不用擔心那 貴州 的山路崎嶇,這就收拾行李,出發吧!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老友重逢,互相給一個溫暖的眼神,拍一張出發時的帥氣照片,買了一堆給孩子們帶的零食,剩下的就是對苗寨侗鄉滿滿的期待了。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上一次 川西 的旅程是第一次駕駛哈弗大狗遠行,12天時間,3800公里,經歷了美麗的風景,也經歷了塌方、泥石流、暴雪天氣,駛過了山路、泥路、搓衣板路,運用大狗的四種駕駛模式都一一化解,載滿了我們的美好回憶順利返航,此時此刻,大狗已經成為了我最為信任的生活夥伴,我要它帶著我去更多更美的遠方。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這一次的 黔東南 一共重點走訪了苗族村寨7個,分別是西江千戶苗寨、季刀苗寨、 郎德 上寨、 丹寨 卡拉 村、排月村、排莫村、芭沙苗寨;侗寨4個,分別是黃崗侗寨、小黃侗寨、 肇興 侗寨、 堂安 侗寨,整個 黔東南 之旅除了收穫了風景與照片,更珍貴的是那些原始而質樸的笑容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大山隔絕了他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卻保留了他們的淳樸,保留了人與人之間毫無界限感的生活狀態。

不用再去羨慕國外那些傳說中的人文目的地,你想要的,在 黔東南 都有。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翻過三十三座大山,才能去往黔東南

地處亞歐板塊與 印度 洋板塊的交界處,百萬年前的造山運動造就了 貴州 成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在過去,農業生產落後,工業更是無從談起,從 貴陽 去往 黔東南 ,要翻越三十三座大山,走整整十八個小時。

時至今日,國家的扶貧政策,帶來了 貴州 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從 貴陽 到 凱里 的高速路,但有了大狗,我更想像當年的 法國 旅行家米凱林奇那樣,突破層層山巒的阻礙,去一步步接近自己心中的天堂,看看是怎樣的大山造就了 黔東南 人那熱情開朗的性格。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貴州 的山是真的多,一出 貴陽 就看到前路茫茫無邊無際的大山,似乎永遠都走不完一樣,開啟大狗的運動模式,在一個加一個的S彎中享受操控的樂趣,山谷間馬達轟鳴,都說 貴州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我們一出發就給了我們這樣的一個好天氣,開啟天窗,讓森林的風吹進來,讓我在音樂聲中去突破地理的界限。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像在雲貴高原這樣的地方,初冬的天氣變化是很快的,早晚冷成狗,中午又悶熱,而大狗的一些舒適設定就能在這裡很好的派上用場,空調都是獨立的,主駕副駕都可以分開調溫,我怕熱,Ken怕冷,這樣大家都可以各取所需,早上冷車啟動的時候,屁股會比較遭罪,有了座椅加熱就舒服很多,畢竟旅行不是修行,一臺車的舒適性配置還是非常重要的,能很大程度的提高旅行體驗,在這點上,哈弗一直都做得很好。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翻越小山無數,終於來到了第一座高山草場,距離 昆明 市區40公里,叫高坡 雲頂 ,海拔1800米,這裡是 貴州 著名的風力發電中心,山頂上有風車152座,照片上看著小,其實估計有20層樓高,塔架底部估計需要10個成年人才能圍抱住。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風車下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甚是壯觀,無論你是春天,夏天,秋天來到高坡,稻田加風車的景色給你的都是一種大氣磅礴的震撼。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抵達高坡 雲頂 的時候,離日落時間也相差不遠了,我們準備今晚就在山頂露營,既然沒打算繼續往前走,就慢下來等待日落,停在路邊的寬敞處,一邊用大狗超讚的音響聽歌,一邊開始暢想起在苗寨會遇到的故事,希望那裡的人也都能和以前一樣,永遠都保持著那沒有界限感的生活方式。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網上說開著大狗的人永遠都不會老,因為它的車主都是些勇於去探索未知故事的男主角,愛冒險是一種潮流,為了搭配這樣的潮流,大狗的內飾也充滿了來自曠野的味道,湖面屏嵌入式中央智慧大屏首先映入眼簾,巨石陣矩陣式潮流出風口也是閃亮出場,銀河環豪華旋鈕式換擋提升氣質,再加上叢林臂狂野大把手,車內氛圍更顯越野個性,駕駛慾望呼之欲出。

精緻的內飾搭配寬大的空間,2738mm的超大軸距讓家人朋友不再侷促,此外,哈弗大狗還提供了37個儲物空間,簡直就是為我們這樣的攝影愛好者量身定製,鏡頭,機身,車充,無人機,隨取隨用,不錯過每一個精彩瞬間。

儘管是一臺給年輕人設計的SUV,卻絲毫沒有廉價感,大狗的誠意就是讓我們每一次駕駛它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露出滿足的笑容。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與 貴州 大部分地方都不一樣,高坡 雲頂 的氣候非常獨特,南北走向的山脈在 雲頂 形成了一個草原樣貌的開闊地帶,與周邊山脈相對脫離,形成了一處獨立的,具有特定風情的高山平臺 雲頂 草原,置身其中,能看到四周綿延不絕的山海,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除了精緻的內飾,還喜歡大狗的顏值,當無事可做的時候就喜歡拍它,喜歡和它合影,然後發到朋友圈羨慕死一幫朋友,說實話,大狗從推出到現在才短短兩月,卻已經成為了無數年輕人的Dream Car。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我最欣賞它的前臉,地球之眼全LED智慧大燈與奧林匹斯層巒式進氣格柵相結合,充分凸顯了大狗的力量感,也讓哈弗大狗在路上行駛的身姿看上去更加威武霸氣。在朋友圈收了贊,在現實中也是賺足了一眾路人的回頭率。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我們今晚的露營地,有著絕佳的觀景效果,其實,這高坡 雲頂 距離 貴陽 並不遠,只是不通高速,但2小時的行車時間也非常值得 貴陽 人週末來度個假了, 雲頂 上也居住了不少苗族同胞,村裡還可以提供食宿。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今晚的日落很美,希望這樣的好天氣能伴隨我們一路吧,畢竟在 川西 我們經歷了太多的風雪,好運氣也該駕臨我們身上了。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微風搖曳著蘆葦,橙色的大狗在日落的光輝下顯得更有立體感了,復古的設計,線條非常硬派,加上一個外觀粗獷的長方形進氣格柵和銀色擋泥板的前包圍,越野氣質彰顯無遺,這是我們年輕人表達態度的一款車,我們不止需要循規蹈矩的上下班通勤,更需要大狗來承載起我們的遠方和夢想。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山頂的風把一首歌刮進了腦子裡,“想要和你去吹吹風,去吹吹風。。。”。是的,我想要大狗帶我去三山五嶽,帶我去五湖四海,去更多更遠的地方去追風,去追逐我夢想中的生活方式。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它就是帶領我脫離枯燥現實的筋斗雲去理想的世界做一個理想主義的人,大狗,你滿足了我對於一臺SUV的一切想象,但更可貴的,是我能買得起你,能讓之前奮鬥的歲月可以兌現生活的美好。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我透過車窗,回頭看了一眼我這個認識不到一個月的“新朋友”,露出了有些得意的笑容,我知道,這樣的畫面還會重複出現,這樣的快樂還會持續很久。

當你挑中了自己的Dream Car,開著它去看你想看的風景,你也會和我一樣,控制不住自己的笑容,控制不住想要給它合影,因為你在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和滿足。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今晚的星星很好,天空像是播著科幻片的巨幕電影,坐在山頂,和大狗,和朋友一起看風景。

人生總需要一些斷斷續續的美好時光來溫暖心靈,而大狗就是我的時光機。

郎德上寨,盛情難卻的十二道攔門酒

當蘆笙齊鳴鞭炮炸響時,歌聲已經灑滿沸騰的苗寨。

攔路歌唱起來了,姑娘們盛裝出來了,牛角盛滿清洌的米酒,雙手捧到客人的嘴邊;

長長的竹號吹起來,帶來祖先的呼喚。

青色長衫的男人們吹響了各種竹樂打起了 銅鼓 ,掛滿銀飾的姑娘們舉起牛角和酒碗跳起了擺手舞。

人們之間傳遞著歡樂的氣息,空氣中瀰漫著醉人的芬芳。所有的隔閡與界限感,此刻都已煙消雲散。

一起唱起來吧,忘掉生活的煩惱,一起跳起來吧,讓我們共同享受短暫的快樂時光!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第二天一早,從高坡 雲頂 下來,駕駛大狗沿著 貴州 那崎嶇的山路繼續前行,峰迴路轉的山谷、樹高林密的原始森林…………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我們創造瞭如此震撼的美景同時, 貴州 黔東南 這塊遠離都市繁雜、隱藏在大山裡的一片淨土,也成為了我和大狗施展拳腳的好地方,優良的操控,充沛的動力,讓困難的山路駕駛成為了享受。

特別是在動力方面,大狗搭配的1。5GDIT EVO發動機,曾經拿過“全球十佳發動機”,最大功率124千瓦,最大扭矩可達285N·m,1400轉即可實現最大扭矩輸出,即使是此次在 貴州 的行程中落差極大的盤山路,1。5T的哈弗大狗也是輕鬆自如。

可以說,大狗完美平衡了SUV的實用性和越野的功能性,同時滿足了城市和旅行的雙重需求,作為一臺專為我們年輕人設計的SUV,大狗交出了一份讓國人滿意的答卷。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甚至,這份答卷上還有主動完成附加題的驚喜,因為 黔東南 的路齡都普遍偏大,路上的坑多,遇到颳風下雨,山坡上還會掉一地的石頭,而哈弗大狗越級存在的透明底盤功能,透過車身底部的攝像頭把車底路況影像傳輸到車內中控大屏上,車底的水坑,石頭均可以一目瞭然,駕駛員可透過觀察能夠及時進行規避,就少了好多讓大狗刮破肚皮的心痛。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抵達 黔東南 的第一座寨子叫 郎德 上寨,和印象中的一樣,這片寨子依然是木牆青瓦,玉米棒子紅辣椒,石階曲曲折折,伸進看不見的人家。

路上的狗很慵懶,似乎見慣了遠來的客人,已經蔑視了那些新奇的目光,它變深沉了, 和靜 靜的寨子一樣睿智。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新建 的村口沒見著什麼人影,開著大狗,穿過了跨河的風雨橋,就到了老寨子的正門口,在平靜之中正醞釀著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郎德 上寨距 雷山 縣城北17千米,依青山、傍碧水,是州內最早對外開放的苗寨之一。上寨有三座寨門,青瓦吊腳木樓疏密有致地建築在近山麓處的山坳斜坡上,木樓建成懸山頂屋面,多數木樓為清代(1616-1911年)建築。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外面看夠了全景,但想進 郎德 上寨沒有那麼容易,不是門票貴,是進寨之前首先要飲十二道攔路酒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之前看到紀錄片上有介紹:苗家人熱情好客,每當遠方的親友到訪,苗族男女便到村頭寨口、設卡列隊、夾道歡迎,同時吹笙擊鼓、載歌載舞,再以壇裝美酒、牛角為杯,攔路勸酒,少則設卡一至三道,多則十二道,客未到主人家,而酒已半酣。盛情如斯,世所罕見。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今日終於得見,儘管只有區區幾個遊客,但苗寨的男女老少人人都是著盛裝迎接,男主手捧著蘆笙一邊吹一跳舞,而女孩兒一邊唱歌,一場向客人遞上自釀的“攔路酒”,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迎接客人進寨。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據說按照苗族的規矩,攔路酒最低要飲三道,最多也是十二道,但是近幾年隨著苗寨的開發,千戶苗寨的規矩也隨之開始發生變化,主隨客便,如果不想喝也不會勉強。但是這樣的熱情,這樣從不把客人當外人的處事風格還是非常讓人感動,這就是我想要尋找的那沒有界限感的生活狀態,我要滿幹了這一碗,今晚就在苗寨住下。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我切實觀察了,從寨腳公路開始,到寨頭的進寨門樓,真的足足設了12道酒卡,在路中間放一張方桌,兩邊站著幾個身著盛裝的苗族女孩,提壺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兩土碗,表示福壽雙全。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如此一路想滿飲進寨者,非“海量”莫能。不過不善飲酒的客人也不必擔心,只要你雙手背在身後,彎腰用唇輕觸酒杯即離,並有禮貌他說一聲“兜社莫”(苗語“謝謝你”)就可以“過關”了。

主人雖然好客,但絕不會強人所難。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這是我們到達的第一個苗寨,我著實認認真真喝完了十二道攔路酒,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上頭,苗族的米酒還是糯米的甘甜居多,酒精的辛辣為少,正好把我的情緒調整到了一個更興奮的高度,細細打量起這 郎德 上寨來。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間縱情歡歌

褐色的木屋,不需要特別的顏色裝飾,行走其間,呼吸泥土、青禾、花朵的芳香,儘管中間還夾雜著一點家禽糞便的氣味,但並不討厭,這才是真正鄉村的味道。

寨子裡值得細細品味的,還有一座座吊腳木樓,大多為典型的三層結構,一層養豬牛,二層住人,三層堆放糧食及雜物。

最惹人注目的,當然是寨子中心的蘆笙堂,在地面上用石條鋪出了類似於 銅鼓 上12道光芒的紋樣,非常漂亮。

原本的十二道攔路酒已經非常讓人感動了,但沒想到,還有更驚喜的大禮包在後面,一場苗族原生態的表演即將在蘆笙場上演。

這場表演,已經動用了幾乎全寨子的老老少少,敬酒歌、苗族飛歌、蘆笙舞、板凳舞、錦雞舞,一邊看我一邊羨慕他們的歌舞生活,就並不是專門為遊客編排的節目,這就是他們生活狀態的場景呈現。

候場演出的時候,大家也沒閒著。這裡沒有後臺,所有演員在後臺的動作盡收眼底。媽媽們照顧孩子,老奶奶一邊嘮嗑一邊繡花。

朗德上寨所表演的舞蹈說不上有多專業,就是他們日常跳的蘆笙舞和錦雞舞,再有的就是兩種舞的混編出來的板凳舞,而表演者都是本村的姑娘和小媳婦,她們從小就隨著蘆笙和 銅鼓 起舞,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導演來編排,往往就是幾個人在一起合計一下後隨著音樂就可上去演出了,所以在看她們表演時有的手勢動作稍有點差別和不太統一,你也別計較,那熱情認真的態度已經足夠打動人了。

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所以又稱為“長裙苗”,色彩非常鮮豔,而在 雷山 縣,大多數都是長裙苗

在 郎德 上寨,最具文化傳承感的是苗族古歌,現在已經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遠古時期,苗族人民飽受著戰爭苦難,為了躲避戰亂,多次大遷徙,因為擔心各種資訊被歷史所湮沒,智慧的苗族先民便將自己的歷史深藏於清雅、空靈而又雄渾悲愴的古歌當中,留存於民族的記憶裡。

苗族的節日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光是將 雷山 縣苗族的節日加起來,多達五百個以上。每到節日,苗族群眾必然聚會,聚會時,都要唱古歌,這也是對歷史和先人的紀念。

苗族古歌是五言體結構,非常押韻,雖然聽不懂苗語,在廣場上坐著,四周響起恢弘而神聖的歌聲,時而高亢,時而低柔,還真有幾分像我們年輕人喜歡的說唱。

寨裡的老人也不會覺得自己資歷老,就懈怠自己的裝扮,歌唱的時候都會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出來。

表演大概持續半個小時,雖然沒有專業的舞臺編排,沒有燈光沒有音響,但就是這樣原生態的呈現才最讓人動容,這也是我如此喜歡 郎德 上寨的原因。

晚上的時候,我和客棧的老闆聊了聊,問他們每天都這樣跳舞,一次能掙多少錢,答案讓我非常吃驚,一次一個人2塊多錢,上下午各一次,一個月全勤也才120塊錢,可能身處功利世界的我們有些不能理解,出門打工他們一天也不止掙那麼點,為何還留在山寨之中,每日盛裝打扮,為不多的幾個遊客賣力表演。老闆告訴我:“這是苗家的文化和傳統,但是在很多寨子已經流失了,我們 郎德 人不只是為了錢而跳舞,這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的日常,我們非常驕傲能夠把這個傳統傳承下去,也謝謝你們能來光臨,遠道而來的都是客人,不管人數多少,我們都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你們”。

如果你也來了 黔東南 ,請千萬不要錯過 郎德 上寨,你也會和我一樣,喝完十二道攔門酒,感動在這苗家最熱烈的歌舞裡。

季刀苗寨,在滿月宴上“蹭吃蹭喝”

原生態的 黔東南 ,因多民族聚集,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了燦爛的文化,也形成了眾多傳統村落。

數目繁多的古村落,有些已名噪四方,但大多還在山間歲月裡靜靜流淌。

他們是一個個具有活力、並傳承文化和發揮功能的社會有機體,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青山腳下、 巴拉 河畔, 凱里 市三棵樹鎮季刀苗寨臥於鄉野之間,寧靜悠然,散發著淡淡的光輝。

第二天一早離開了 郎德 上寨,就開著大狗沿著 巴拉 河畔的鄉道一路向東行駛,沒有規劃目的地,就想著看到哪個苗寨順眼就進去逛逛,追求的就是這發現的樂趣,感受的就是最原生態的體驗。

就這麼走著走著,就到了季刀苗寨,遠遠的望過去,一大片苗家木樓或依山麓,或臨水邊,或藏林間,與自然生態渾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現出古樸的原始風貌。

季刀寨以橋為界,上下游分為上季刀與下季刀兩寨。過橋沿 巴拉 河繼續往上行駛2分鐘,便進入村寨入口,一條鋪滿碎石板的平整道路一直延伸到寨子深處,車輪下的石頭步道,原材料來自於寨前蜿蜒流淌的 巴拉 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已有上百年曆史。

停好車,沿著古道走進寨子,蘆笙場上突然傳來了人聲喧譁,一群苗家姑娘,抬著糯米飯、豬腿、雞鴨、紅雞蛋、稻花魚、糖果以及香甜米酒歡歡喜喜地聊著天,看樣子像是有什麼活動。向一位大叔打聽了才知道,原來是孩子滿月,新婚夫妻回孃家喝回門酒。這在苗家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喜慶,所以一路上蘆笙飄揚,族人送行,場面宏大。

後來透過和主人聊天才知道,“滿月回門酒”是苗寨僅次於婚禮的大喜事,婆家人會準備相當多的禮物讓新郎新娘帶回孃家,今天是15公里外南花苗寨的新郎娶了季刀苗寨的新娘,孩子滿月了回來感謝孃家人。

禮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從生活用品到各種食物,甚至還有一頭大肥豬,主人家見我們在拍照,知道是遠來的遊客,便很熱情的邀請我們去他家裡一起喝喜酒,這就是苗家人讓我們最為感動的地方,永遠都熱情似火,即使第一次見面也會給陌生人最高的禮遇,從 郎德 到季刀,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沒有界限感的生活。

一頭已經整理完畢的大肥豬會成為今天午餐的主菜,米酒有二十幾壇,看來今天中午可以體驗一次最正宗的苗家料理了。

跟隨著婆家人送禮的隊伍一路來到了新娘家,新娘家在門口已經準備好了迎接儀式。

一張方桌上放置了十來個扣碗,扣碗裡裝著花生,米酒和錢三樣東西,客人任選一個,選中什麼就得什麼,選中米酒就要一口喝乾才能進屋。

我和這位大姐一樣,幸運的選中了花生,寓意多子多福,ken挑中了一塊錢,寓意大富大貴。

這兩位大姐就挑中了酒碗,寓意生活紅紅火火,當然得一口喝乾

老遠,空氣中飄出燉肉的香味,於這幾天跑山路吃乾糧的我們來說,這種味道更是直鑽鼻孔充滿誘惑。走進去看個究竟,原來是主人家已經開始燉湯了,一會這些高湯和肉就會成為火鍋的底,午餐就是苗家火鍋,有時候真的覺得命運就是會眷顧勤勞的小蜜蜂,開著大狗跋山涉水不懼辛苦,總是會有幸運的事在回饋我們。

其實,在這個衣食無憂的新時代,苗家人也過上了幸福生活,一頓免費的午餐並不是價值多少,但其中的情誼卻是無價的,給我和阿ken兩個外來人留下了這輩子都不願磨滅的深刻記憶,旅行中,最美好的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這份當地人的熱情和淳樸。

吃飯時間到了,我們被邀請到了主屋坐下,大姨大嬸們用苗語聊著家常,雖然聽不懂,但也被這熱情喜慶的氣氛感染著。

午餐的豬肉火鍋很讓人滿足,豬皮燉得軟糯Q彈!豬肉更是肉汁豐富,滿滿的肉吃到嘴裡特別有滿足感,鍋中間飄著一碗醬料,在這兒叫沾水,主要配料是辣椒,吃法是把湯鍋裡的湯澆到碗裡,把豬肉沾著吃。

和主人家聊天的過程中瞭解到,在社會發展和變遷中,苗寨一些文化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自己民族的特色越來越少。大家辦喜事都愛去鎮上的酒樓,省事也省錢。

而今天的各種費用算下來,這場滿月酒花了1萬多元,這可是他們打工一年存下來的。而如果去鎮上辦,最多5000元就夠了。

但主人說作為苗族人,就必須要有苗族人自己的文化傳承,這句話我完全理解,他們在 大城 市打工,精神上流浪太久,遇到人生的重要時刻就必須要尋找文化的迴歸,表面看在物質上付出了很多,但是得到了精神上的認同,迴歸了本心。

哈弗SUV在造車這件事情也迴歸了本心,比合資車企投入了更多的成本,售價卻更加良心,也是為了得到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認同,大狗就是這樣一件優良作品,可以預見,這樣的良性發展,會讓哈弗成為消費者在SUV領域的第一選擇。

西江千戶苗寨,一切用美麗回答

在 黔東南 ,苗疆綿延千里,村寨難計其數,但沒有任何一個寨子,敢於挑戰西江苗寨所獨有的驕傲頭銜——“千戶苗寨”。聚居在西江的苗家有1200多戶,人口逾6000人,是名副其實的千戶寨,也是 中國 最大的苗寨。

歷史源遠流長也罷,文化底蘊深厚也罷,西江讓你最先震撼的,當是千戶苗寨整體寨貌的壯觀與和諧。

偌大的村寨背靠群山,吊腳樓群鱗次櫛比、排列有序、錯落有致,寧靜而適意;

清澈見底的 白水 河在山谷底蜿蜒穿寨而過;

寨前寨後,稻田依依。西江,委實一派溫馨而美好的田園風光,一座寧靜而樸素的古村落,一幅美麗而動人的水墨畫。

當你想問被開發成景點的西江還值不值得來?遊歷 千山 萬水的餘秋雨說過,西江千戶苗寨,一個用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

說西江千戶苗寨平常,那它就是 黔東南 一個苗族村寨而已,開發成了旅遊景點,極為平常;

說西江千戶苗寨不平常,那是因為它代表了所有苗族村寨的歷史和文化,確實不平常。

如果你一定要問西江值不值得來,遊歷 千山 萬水的餘秋雨說,西江千戶苗寨,一個用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

苗族人提起西江,都不無尊敬地稱其為“西江大寨”。西江由於受著山高路險,地勢險峻的制約,一直以來閉塞的交通使這裡和外界鮮有來往,因而很好地儲存、創造和發展了自成體系的苗族文化。於全國乃至世界而言,西 江都 是一個探索苗文化時不可能忽略的地方。

歷史源遠流長也罷,文化底蘊深厚也罷,西江讓你最先震撼的,當是千戶苗寨整體寨貌的壯觀與和諧。偌大的村寨背靠群山,吊腳樓群鱗次櫛比、排列有序、錯落有致,寧靜而適意;

清澈見底的 白水 河在山谷底蜿蜒穿寨而過;寨前寨後,稻田依依。西江,委實一派溫馨而美好的田園風光,一座寧靜而樸素的古村落,一幅美麗而動人的水墨畫。

西江最能讓你所傾倒的,便是它的幹欄式民居建築——吊腳樓。房子的框架系槜卯銜接,一棟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樑、穿枋有上百根,上千個槜眼。

造房木匠沒有文化,不用圖紙,僅憑一墨斗墨線,便能使吊腳樓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房子巍然屹立於斜坡陡坎之上。

苗族建築,實際上是苗族的一種群體藝術,凝聚了苗族先祖的集體智慧。

之所以建幹欄式建築,一則因為苗族的先祖在遷徙中,所到之處,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蚤蝮蛇,建吊腳樓,以避風險。二則依山而建,築山而建,能集約土地。寬敞的土地用來造田造土,作為維繫整個民族生命的源泉。可以說, 雷山 苗族建築的方式,是中華民族土地集約的典範。

很多人對西江千戶苗寨褒貶不一,聽到最多的聲音是關於商業化,

宣傳定位給遊客塑造了想象中的西江千戶苗寨形象:苗家人質樸天然,吊腳樓炊煙裊裊,苗寨應該是坐落在大山裡與世無爭,世代農作,男耕女織,興起時載歌載舞,大節小節熱鬧非凡。

每一個走進千戶苗寨的人,都渴望見到原汁原味的古苗寨生活,渴望在民風淳樸的村寨裡享受遠離塵世的寧靜,卻發現自己的期望值都被商業街上挨家挨戶的酒吧打破,都會有些失落,但這種失落卻是沒有必要的,地方需要發展,村民需要脫貧,都離不開旅遊開發和外來投資,但只要苗家人那顆熱忱待人的心不變,我就一樣會喜歡這裡。

很幸運,在今日今時的西江,我感受到的還是這份熱忱,在苗寨的北大門,每天10:30就會有一個上百人的歡迎儀式,在不下雨的時候,臺階上會舉行超大規模的攔路酒“高山流水”,這也是我來西江的一大動力,可非常遺憾,從出了高坡 雲頂 之後,晴天就和我們說再見了,每天都雨霧濛濛,可真應了“天無三日晴”那句老話。

天氣陰冷,但也阻礙不了苗家人的熱情,下雨沒有取消歡迎儀式,而是移到了風雨長廊,難怪每一個苗寨都有一座風雨橋,就是在雨天時也能有一個歡迎客人的地方。

上百位年輕的苗族姑娘兩旁列隊,蘆笙響起,客人從中間經過,這樣超級VIP待遇除了 黔東南 ,別處再無可循之處。

這樣的民俗,這樣的熱忱,這樣的村落,哪裡還需要去國外感受異域民風, 黔東南 就可以滿足你的一切需求。

和 郎德 上寨一樣,西江也是有表演的,因為人口多,所以表演的場地和規模都更大了,每天下午2點,在古蘆笙場上舉行,因為遊客較多,如果像想坐好位置,還得早一點到。

不得不說,苗族人能歌善舞是天生的,每一個村民都不怯場,我們不能說苗族沒有文字,只是歌舞被用來傳承歷史、傳承文化,就這樣一代一代的發展了起來。

於是,便誕生出了飛歌、酒歌、古歌、情歌、嘎百福歌,便誕生了蘆笙舞、 銅鼓 舞、木鼓舞、板凳舞,用以傳情,用以宣洩、用以懷古、用以互訴衷腸。

“飯養身,歌養心,不會唱歌難做人。”這個觀念成為苗族世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習俗。

西江自古就有就有“歌舞海洋”之美譽,那高亢嘹亮的飛歌、深厚雄渾的酒歌、纏綿婉轉的情歌、旋律和諧的嘎百福歌,構成西江歌之海的主旋律。

直到現在,苗族人擇偶的標準中,會唱歌,會吹蘆笙的男孩依然更受歡迎,表演中也專門呈現了一出苗族青年男女談戀愛的過程,如同選秀節目,苗寨好聲音,月黑風高的夜晚,小夥子在姑娘門前歌唱,歌聲動人了,才會給小夥子開門。

在 郎德 上寨已經聽過一次的苗族古歌,西江這個氣勢更加雄渾,人數也更多,因為有了專業人士的編排,所以還出現了不同的聲部。

西江苗寨的保留節目叫做《錦雞舞》,這是苗族為了感恩錦雞救了祖先生命而創造的舞蹈,在節慶祭祀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祈求民族富足和生活幸福,模仿錦雞把覺得頭飾裝扮自己,模仿錦雞的形態動作,或旋轉、或飛舞,圍成圓圈,雙手向上腳步向前、後退。

入夜,肚子也餓了,到了山頂的一家小店,招呼了老闆來,要了一鍋兩斤重現殺的新鮮酸湯魚,就著半斤米酒和可樂,兩個人在美人靠邊吃得不亦樂乎。

米酒大約幾度,半斤下肚略微醺,興致卻極好。

出門沿著青石路,穿過兩旁琳琅滿目的店家,一路踱步至觀景臺時,抬眼一望,萬家燈火從山下的店鋪一路蔓延至山頂,空氣中飄著陣陣蘆笙音,彷彿此時一抬手,就能摘走一粒燈光,而那時我的心裡,溫暖得不像話。

貴州 的冬天黑得早,而村民常忙碌到天黑才回家,苗寨依山坡而修建,回家的路不平坦,為了方便行走在路上,各家各戶都會在屋簷下、路邊掛一盞油燈,為了節能,時至今日,油燈換成了近四千盞節能觀光燈。

風雨橋在夜色中炫彩多姿, 白水 河兩岸的燈光沿著山坡鋪向山頂,萬 千燈 火蔚為壯觀,整個西江苗寨猶如一幅壯麗的描金畫卷。

是時候要走了,留戀這裡的山路、吊腳樓、風雨橋、還有熱情的米酒和苗歌,我很喜歡西江千戶苗寨,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商業化表面之下,它本身的亮點 和美 好。

就像是哈弗大狗用它的品質和駕乘體驗來回答人們對於國產車的質疑,西江也用自己的美麗來回答一切。如果你過於挑剔商業化的表象,那就先三大碗米酒把自己灌醉,也許只有宿醉的方式,才能讀懂西江是一個美夢的序言。

丹寨卡拉村,苗家的手工非遺傳承地

丹寨 和許多苗寨一樣,這裡地處邊遠,科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村民們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也因此得以保留下來。

按照苗族習俗,所有的女人從七八歲起,就要跟隨母親學習蠟染和鳥籠技藝,等到出嫁時,每人手裡都有幾套像樣的服飾和鳥籠作為陪嫁。

這些技藝裡都融匯了苗家獨特的文化內涵,有他們五千年遷徙的歷史的印跡,透過女性偉大的雙手一點點傳承下去。

從西江所在的 雷山 縣去往 丹寨 縣的盤山路因為泥石流而阻斷,我們也只能選擇了繞行高速,駕駛著大狗暢快的馳騁著,感受著1。5T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澎拜動力,感受著7速溼式雙離合變速箱的絲滑,更讓人安心的是,哈弗還對大狗的發動機+變速箱的核心部件實行終身質保,所以,小夥伴們,放心開著大狗出去浪吧。

可能還有些小夥伴會覺得大狗的名字有些土,我倒是不覺得,比起很多國產車企取一個洋名字,現在哈弗已經有足夠的技術自信,開始擺脫了需要沾“洋氣”來抬高自己身價的過程,而大狗也絕對不是一個俗氣的名字,它通俗易懂,接地氣,非常生活化,比什麼“探險者,探路者,探界者,探索者。。。。。”喊起來響亮多了。

當我只聞其名未見其身的時候,大狗這個名字就直接在我腦海中投射了一個場景:午後陽光很好,一群年輕人和一隻大狗在草地上跑……它註定會成為我生活中的忠實的伴侶,帶領我突破群山阻隔,去往夢想之地。

下了高速不久,就到了目的地—— 卡拉 村。

卡拉 ok大家肯定知道,可是 卡拉 村,知道的人應該不多。

丹寨 縣 卡拉 村是全國著名的“鳥籠編織藝術之鄉”。

還沒接近這個村寨,遠遠的就能看到山頭上立著一隻大鳥籠,道路兩邊的路燈都是鳥籠形狀,到處瀰漫著一股濃濃的鳥籠文化資訊。

這裡的村民全部以編織鳥籠為業,編制技藝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 丹寨 縣最具特色的民族村,全村居民也都是苗族。

用自動泊車功能把大狗停在了一個寬敞的位置,我們開始了步行參觀,寨子裡一棟苗家木樓下堆放著很多已編制好的精美鳥籠,一位身著苗族盛裝的苗家女子低頭正製作鳥籠,妥妥的吸引了我們們的目光,詢問之後,她完全不拒絕我們拍照的請求,還很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互留了聯絡方式,原來這位苗族姑娘叫王秋,也是這家的女主人。

本來她想我們進屋喝茶,但為了不打擾她的工作,我們就讓她一邊做鳥籠,一 邊和 我們聊天,我們很好奇 卡拉 村的來歷,原來在苗語裡, 卡拉 就是“手藝好”的意識,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鳥籠,用竹子編制而成的手工藝品是 卡拉 苗族人民的絕活。

以前因為交通不便,做出來的鳥籠只能供自己觀賞或養鳥,收入非常微薄。

交通搞好之後,村裡鼓勵發展鄉村旅遊,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村裡也成立了鳥籠協會,王秋還搞起了網上銷售,據說她們的鳥籠遠銷 日本 以及歐美等地。

如今,鳥籠給 卡拉 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實惠,帶來了變化,但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客熱情和本真天性依舊。

在 貴州 ,如 卡拉 村這樣山高路遠的偏僻鄉村很多,只要像 卡拉 一樣因地制宜,善於利用當地資源,就會像“鳥籠西施”一樣,用自己的巧手,編織精美鳥籠的同時也編織了她們怡然自得、 富裕 的生活。

在王秋這裡也可以體驗簡單的鳥籠製作,但說實話對於新手來說還是有些難度,因為鳥籠製作過程極其複雜,要經過砍竹、破竹、除溼、定型、編織、上色等十幾道工序,現今, 卡拉 村的鳥籠製作技藝也在2009年被列入 貴州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丹寨 卡拉 村,還能見到的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 大名 鼎鼎苗家的蠟染,說起來, 丹寨 縣的苗族蠟染製作手工技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史記》上都有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

進到村子的另一頭,就看了好幾家蠟染坊,村民正在家門口收集著剛剛收割的藍靛草。 貴州 盛產這種藍靛草,這是一種蓼科植物。把樹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

苗族蠟染工藝流程分為燒蠟、畫蠟、染布、蒸煮、漂洗等多個步驟,畫蠟是其中最具創造力的一步。不僅需要精湛的手藝,更需要豐富的想象力。

刻上了臘的地方,在染缸裡就不會被染上藍色,之後再把臘加熱脫掉,布料上就有了藍白兩種顏色。

但蠟染不只是為了得到一個藍底白花的圖案,它每一個圖案背後都有苗家人背後的豐富的故事跟文化底蘊。

比如 老奶奶背後的那巨幅的窩妥紋,這就有了傳說一個姑娘生病了,就拿那個藍靛草擠出來汁液喝,變成那個藥水,喝了病就好了。苗家人也不知道怎麼感謝它,所以畫在衣服上來穿,祛病除害。

很好奇的發現,繪製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制的鋼刀。

老奶奶告訴我們,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製的畫刀便於保溫。

這種鋼刀是用兩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蜂蠟。

看似簡單的操作,但實際上使用蠟刀繪製圖案並不簡單,單單是保持蠟跡的均勻,就十分吃力,更不用說是我們所看的那些更為精細繁複的圖案了。

最終留在布面上的圖紋,就取決於手裡的銅刀在布面上留下的融化的蠟跡。

你可能會和我一樣好奇,為什麼苗族蠟染只會染藍底白花,不能多幾個顏色嗎?後來回家查資料後我才知道,由於靛藍染色屬於氧化還原反應,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進行;而紅花素和梔子黃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較高溫度的熱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則就很容易掉色。

而在這種高溫下蜂蠟已經融化,無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蠟染在古代很難做出其他顏色的蠟染花布來。

隨著現代工藝及工具的變化創新,有了熔點更高的替代材料,很多彩色蠟染也開始面世。

如今的傳統蠟染,已經成為苗族等少數民族十分出色的文化特徵。我覺得肯定會有一天,我們對民族文化更加自信時,蠟染這項古來技藝肯定會和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被現代社會所認可。

說實話,單純的手工藝可能對遊客的吸引力沒有那麼大,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來 丹寨 觀光,傳承苗家的非遺文化,萬達在 卡拉 村附近還投資建造了一座 丹寨 萬達小鎮,裡面的住宿條件很好,但價格也都在150元左右,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而每天早上十點,在小鎮入口處的尤公廣場還有歡迎儀式,會邀請苗族侗族的姑娘小夥前來表演民俗歌舞,雖然沒有寨子裡那麼原生態,但也總算是給非遺傳承地 丹寨 增添了幾分活力。

最好的一個節目是侗族大歌,這同樣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算是第一次領教了,在這樣嘈雜開闊的場地也能直擊內心,可想而知,等過幾天到了小黃,聽那世界最高水平的大歌時,我肯定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芭沙苗寨,武士遺風

走進 岜沙 ,彷彿走進原生態歷史的風景。

高原山地的野性、粗獷、蒼勁,與苗族古老的神話傳說交融在一起,古樸、強悍、原始、神秘,在這裡,被渲染得轟轟烈烈。

走進 岜沙 ,猶如走進遠古的部落生活。

那黝黑、剛毅、沉著、健壯的 岜沙 漢子,他們的打扮、動作、表情、性格,看上去那樣遠古,頭梳髮髻包白底挑花頭帕,身著土法染制青布衣直筒青布褲,腰別砍刀葫蘆鐵砂袋,肩扛火藥槍火銃,習慣於赤腳走路。。。

從江 縣 岜沙 苖寨是一個與其他苖寨生活習俗完全不同、充滿神秘、頗有武士遺風的地方,一個具有詩意的村莊。

它隱秘在叢林深處,隱匿在遠古歷史深處。在數千年的歷史程序中,它一直隱藏得很深很深,以至於在一張 中國 或 貴州 地圖裡,根本找不到它的蹤跡。

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拍它的紀錄片越來越多,這個名叫 岜沙 的村莊,在公路修通之後,就有點藏不住了。

走進 岜沙 ,猶如走進遠古的部落生活,氣氛都和山下的世界大相徑庭。

那黝黑、剛毅、沉著、健壯的 岜沙 漢子,他們的打扮、動作、表情、性格,看上去那樣遠古,頭梳髮髻包白底挑花頭帕,身著土法染制青布衣直筒青布褲,腰別砍刀葫蘆鐵砂袋,火槍扛在肩上,花袋斜挎揹著,酒簍彎刀其它裝備整齊掛在褲腰帶上;身著左衽右開圓銅釦黑色高腰衣,直筒大褲腳,光著一雙大腳板;面色剛毅憨厚,頭頂挽著椎髻,纏著條狀頭巾帕,活脫脫一個戰國武士。

儘管是黑苗武士,但芭沙人依然傳承了苗族人愛唱歌愛跳舞的習俗,山寨裡同樣有一處古蘆笙堂,在寨門接到了客人便會一路迎往那裡。

數十人做好了準備,只聽到蘆笙母一聲亮響,樂器齊鳴,眾人皆動,舞會開始。

四個男子在場地中心圍成一圈,兩人手執蘆笙母,一人拿芒筒,一人捧著小蘆笙,身體隨著節奏擺動。

之外是八名男子圍成一圈吹奏小蘆笙,邊吹邊舞,在音樂中步伐一致。

最外圈是十多位女孩,雙手握著繡帕或錦帶,面露微笑。

男人動作粗獷狂野,展示耕獵內容,跌宕騰挪,剛勁猛健。女人姿態舒曼有致,體現日常生活動作,或曬,或採,或繡,或梳,或織,漿洗縫補,動作優柔。

最後,扛槍的幾位男子也被音樂調動起來,隨著音樂小幅度自由搖晃。持續幾分鐘後,停住吹奏放好樂器,各自拿起火槍站出草亭,加入最先站立亭外的槍手佇列,分開兩腿,擺出對空射殺猛禽的造型和表情,次第扣動扳機,呯——呯——呯,槍聲響後,火藥味散發開來,青煙不絕。

岜沙 人的髮型也非常獨特,祖先定下規矩,頭頂中間一束頭髮是從孃胎下來就留著的,永遠不會剃掉,挽成椎髻,人稱為“苗糾糾”,四周的頭髮則在十四歲開始用鐮刀剃去,表示已經成年,再戴上紮成圓圈的白色頭帕。

剃頭時不用剃刀電剪,而用割草割莊稼的鐮刀。只見一 岜沙 老者彎腰躬身,表情泰然,一掌按在一年青人的頭頂“苗糾糾”上,另一手持著明晃晃的鐮刀對蹲在地上的年青人頭上精耕細作,鐮刀過處,茲拉茲拉茲拉的聲音,旋即露出白花花的頭皮。

年青人一動不動,任憑老者擺弄,剃頭過程中不用水或肥皂,純粹的幹刮幹剃,年青人都不吭一聲,果然這芭沙處處都存著武士遺風。

表演結束,熱情的芭沙美女開始向客人敬獻米酒,甚至看到順眼的,還要來個交杯,也讓整個會場都沸騰了起來。

芭沙的女孩是非常 大方 的,她們不像城市姑娘那樣扭扭捏捏,只要是看得上眼的,便一定要你喝下她手中的米酒。

表演結束,芭沙的族人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當中,男耕女織,我們也找到了一位寨裡的老人聊著芭沙的歷史。 岜沙 人現有2100多人,屬黑苖的一個支系,據說是蚩尤第三子的後代。他們的祖先逃難到這裡定居,磨難加上信仰,使他們有著獨特的習俗。

岜沙 人崇 拜林 木,認為祖先的靈魂就附在樹上。因而,生長了幾百年以上的珍稀樹種,在村裡隨處可見。

他們的生活大都自給自足,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穿著由自織自染的布料縫製而成的苗族服裝:男的穿無領青布衣、直筒大褲管青布褲,女的穿著百褶短裙並繫著肚兜。

岜沙 男人愛武裝,出門必帶腰刀和獵槍。為尊重他們的習俗,有關部門特批,允許 岜沙 男人每人有一杆獵槍。

臨走之時,和我們一直聊天的老人還專門裝填火藥為我們鳴槍送別,這在芭沙是貴客才有的禮遇

岜沙 的世界,固執地堅守一份樸素簡單的生活。他們的慾望,不像現代都市人,搞得很複雜,很物質。 岜沙 男人的財富就是火槍,酒簍、彎刀、煙管、火藥葫蘆,有這樣幾樣東西,他們就能快樂。

小黃侗寨,行歌坐月

小黃為什麼會這麼美,因為景裡有歌,歌裡有景。

一馬平川的小黃壩子,矗立的鼓樓,鱗次節比的侗寨和裊裊炊煙,還有與河水相映成趣青翠蒼茫、盤根錯節的古榕林。

不管是朝霧迷濛之時,還是落日溶金之際,你總是不知不覺地融入侗歌裡,你無法尋到它起於何處又息於何處。

它從清波上飄來,從炊煙裡溢來,是夏蟬在榕枝間長吟,是百鳥在林中鳴囀。

歌聲升起來了,伏下去了,飛到油燈下的紡車上,飛到古榕樹下的水波尖,又回到侗姑馨香的雲鬟裡,這天籟之聲將你帶入另一個世界,使你忘去生死之憂樂。

由小黃、高黃、興黔三村相聚,以“小黃”命名的侗寨小黃,像一束豔麗的鮮花綻開在 從江 的高山小盆地裡。清一色的幹欄式的小木樓一棟接著一棟的簇擁在森林與溪水相間的田野裡,形成了一處獨具風格的建築群。

挺立於寨子中央如巨杉般的鼓樓和戲臺,不停地展現著侗族文化的奧秘,老是把人們引進無題的境地。這裡的每一棟房子都和鼓樓、風雨橋、戲臺一樣,自覺或不自覺地成了侗家人唱大歌、學大歌、教大歌的學堂,從那古色古香的宅樓裡我感覺到了侗寨特有的芳香。

吊腳樓是侗家人的居家之所,多為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二、三層結構。皆有寬敞的長廊,設有靠坐,供小憩、接待賓客和侗家人哼著侗歌進行編織、刺繡的場所。

屋頂為雙面青瓦覆蓋,屋脊和簷邊借用石灰抹白。在晨曦或暮色中於遠處眺望天穹下與青山碧水融為一體的村寨,那嫋嫋的炊煙從質樸的黃褐與白色線條中升起,再加上隱約可聞的人畜之聲和寨外一層層錯落有致的梯田映襯,會給人一種誤以為在 桃源 深處的錯覺。

小黃寨內的道路比較狹窄,牲畜也四處散養,對於一臺SUV來說,需要非常比較熟練的操控才行,好在大狗有360度影像系統,可以把四周的情況投射中控大屏上,在距離低於100毫米後,還會報警顯示,對於新手格外友好,行車可以更遊刃有餘。

進了寨子,當然先看鼓樓和風雨廊橋,一邊慢慢拍照,一邊看看村民日常的生活。走到一座小廊橋,有個大叔坐在長椅上玩手機,看到我倆對著橋拍來拍去,就微笑著走了過來,和我們搭訕,介紹了村裡的一些情況。

我們問,為什麼這裡的侗族大歌那麼出名,卻好像很少人知道呢?

他說最近他們村幹部也都在籌劃這件事。如果對外宣傳多了,遊客蜂擁而至,村裡的招待設施卻跟不上去,會給人很不好的印象。所以這兩年,村裡陸續蓋了不少房子,硬體設施提高了,再做好宣傳,希望更多的人到這裡旅遊。

他問我們對這裡有什麼建議。這問題可難倒我們了。我說:“其實,我們倒喜歡看不那麼熱鬧,比較原生態的東西。假如這裡發展太快了,做得和 肇興 一樣了,感覺又太商業化了。不過,要是保留現在這個樣子,又不是你們所希望的,能不能有個折衷的好辦法?”

他聽完也是若有所思。

隨後,又帶著我們在村子裡逛了起來。

在侗寨和苗寨,都有手工製作侗錦的傳統,人們使用天然原料將布料染色,晾乾後塗蛋清,用木槌反覆捶打,可以使布面長久保持 光澤 ,防雨又耐髒。

侗家的老人依然喜歡這樣古樸傳統的織布方法,喜愛穿著自己紡織、印染的“亮布”服飾。

侗族人家生有女兒,母親教給女兒的第一門手藝就是織錦,女孩子一般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織錦,出嫁時家人會給她送一套木製土布機作為嫁妝,讓她到夫家給全家人織錦,當了母親後,又把織錦技藝傳給下一代,侗族織錦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的。

帶我們參觀完了侗錦的製作,大叔又告訴我,在吃完晚飯後的8點左右,在大鼓樓下會有姑娘小夥來唱大歌,這個訊息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過驚喜,要知道,來小黃最大的期待,就是聽大歌了。

早早的吃完晚飯,我靜靜的坐在鼓樓處興致濃濃地觀賞著侗寨的夜色。一彎新月斜掛天際,微弱的月光更給小黃侗寨增添了一種令人遐想的色調,白天的錯落有致的密密麻麻的翹簷樓閣,現在卻變成了一片墨黑的圖案,下午認識的大叔又來了,在鼓樓裡升起了篝火,這溫暖了我的身體,也溫暖了我的心。

快到8點時,侗族的姑娘也來了,坐在對面的板凳上對我們微笑,然後哼著歌秀著花,夜色越來越美了。

漢家有讀不完的書,侗家有唱不完的歌。侗族沒有文字,所以他們的智慧、歷史都靠語言和歌聲留存下來。小孩子聽著歌聲長大,歌曲告訴他們生活的道理,侗族的歷史。年輕男女三五成群,聚集在鼓樓,用歌聲傳達情意,尋找自己喜歡的人。

剎那間,對面那位水靈靈的小姑娘 大方 地一聲輕輕的起調後,身邊的10多位小姐姐接著同時發音,那優美的旋律瞬間充滿了鼓樓,響遍了整個侗寨,如一條小溪潺潺而過。突然間一段女高音從溪流中躍起,一段女低音浮在溪面,彼此相擁相依,歡笑著流向您的心田,然後漸漸地滲下去,滲下去……

在小黃人眼裡,“歌養心、飯養身”,唱歌和吃飯一樣重要,他們以唱歌唱戲來填補精神上的空白,養成了“以唱歌為榮,以唱歌為樂”的良好習慣。小孩從呀呀學語起,父母就開始教唱歌、教拉牛腿琴、教彈奏琵琶等,一直這樣唱、拉、彈到老,代代相傳至今,可見小黃侗胞對大歌的熾熱之情,難怪自古都管它是“大歌”的發源地。

和別處的侗族相比,小黃最突出的一點是它全民性的音樂生活,所有的村民都狂熱地迷戀於歌唱,從生到死,從未停止過自己的歌喉。在這裡,男女老少,人人能唱歌。村裡組織的表演隊,既有少年、青年歌隊,還有老年歌隊。

歌是侗家人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它濃縮著整個侗族的文化精髓,既承唱著生命的始終,又詮釋著侗家人對待自然和生命的謙恭態度。同時,歌唱也是侗家人表情達意、抒發感情、洞悉心靈的一個載體。

可能正是因了此故,在歌聲中才有了崇尚大自然的清亮和諧之音,如晨鳥之鳴叫、高山之流水、林間之清風,不經意的就沁入人的心脾,直達靈魂深處。這對於前往侗寨的各方遊客而言,聽侗族大歌將是一次難得的休憩身心之旅,抑或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也未可知?

旅居在小黃侗寨中,感受著這裡以歌傳情,以舞抒懷,以酒為禮的情懷,讓人猶在故里;

夜裡聽著低呤淺唱的侗歌,遠處那一座座隱匿在霧靄中的侗寨,就像夢中,今晚只有我和阿ken兩個觀眾,但他們依然唱得這麼賣力,每一個音符都可以穿過耳朵傳進心裡。

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自然和聲的合唱形式早已入非遺名錄,春之聲、蟬之聲、侗家兒女之聲,在這原生態的侗族村寨裡,餘音繞樑,聲聲不息。

肇興侗寨,遺世而獨立的桃花源

翠綠群山間的盆地,夾窩著幾百戶人家,這個被春晚選中的“美人”

在霧氣和炊煙裊裊中被勾勒出稜角,她叫侗寨,生在 肇興 。

無論是勞形於案牘,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身心疲憊,想找一個遠離喧囂之處;

還是探求人生真諦,想衝出現代工業文明重重包圍,找一個怡然靜謐的所在;

肇興 侗寨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這裡,沒有工業文明留下的嘈雜與遺憾,有的只是山野田園間的寧靜與質樸;

沒有燈火輝煌的都市繁華,有的只是闌珊處不可複製的美麗。

相對於西江苗寨, 肇興 侗寨成名較晚,如果不是央視春晚將它作為分會場, 肇興 可能至今仍舊存在於揹包客的口口相傳之中。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大器晚成乃是正道,伴隨著午後的陽光,我們駛入了 肇興 ,公路旁,一片水田,幾棵楊柳,清風吹過,稻花香鋪面而來,原生態的讓人猝不及防。

整個寨子夾於兩道高高的山嶺之間,山下密密麻麻的房子依山勢向裡延伸,一眼望不到頭,彷彿一條熟睡的巨龍靜臥於谷底,一動不動,安泰祥和。

如果小黃是色彩鮮豔的油畫,那有著“侗鄉第一寨”之稱的 肇興 更像是色彩微妙、意蘊豐富的工筆畫,將 黔東南 雄奇壯美的自然風光,神秘獨特的民俗風情一一鐫刻其中。

剛進寨子不久,就在入口處的風雨橋遇到了盛裝打扮,準備要唱大歌的侗族姑娘們,笑容燦爛,明豔動人,而她們身上穿的侗錦,戴的銀飾,總是能襯托出她們最美的樣子。

十點鐘, 肇興 侗寨的迎賓儀式開始了,“歌聲起,山花開,歡迎你到侗寨來,哎克呀嗯克久呀哎,歡迎你到侗寨來,朋友哎,盛裝的姑娘為你舞囉,古樸的寨門為你開喂……”這首歌詞和旋律回來後都還在腦子裡迴圈了好幾天。

除了大歌,侗寨最出名的當然還有鼓樓,尤其成群的鼓樓世間少有。

肇興 有鼓樓五座,依房族而命名:仁、義、禮、智、信。還有花橋5座、戲臺5座,五五並列的五大房族

在流水田園的村寨裡高高矗立,經久不衰。

鼓樓作為侗族文化的一個象徵和標誌性建築,既是侗家人的信仰和嚮往,又是他們議事和進行節慶活動的文化中心。鼓樓的外形主要是塔狀,內部集亭、閣為一體。樑柱上題著詩詞聯句,周邊橫木上有民俗、傳說、歷史等圖畫。

當然,鼓樓除示警、祭祀、慶典和議事等功用之外,更多的是為當居民提供生活休閒之所。樓內多放置長板凳,平時,各式人等分群而聚,三三兩兩各行各事。

老人們叼一根長長的旱菸杆,吧噠吧噠悠然自得,將日子抽成一縷縷青煙,而後細細品味。

這裡,不僅是景區,更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之所。對於到訪的客人,他們早已見怪不怪,以微笑面對,絲毫不理會揹包客們好奇的目光和一路咔嚓咔嚓的快門聲。

這種原始、自然的氛圍,用我們的話說,原生態十足,大概這就是侗寨特有的味道吧。

鼓樓、戲臺和花橋是侗寨不可或缺的 三原 色,如果少去其中任何一種,侗寨的景緻、侗鄉的生活便會瞬間黯然失色。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總覺得侗寨裡所有的建築都具有超高的儀式感,鼓樓的壯觀與花橋的厚重,侗族大歌的嘹亮,儀式感像是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深藏在每一個侗家人的絲絲脈脈。

這是 肇興 最後一座鼓樓,七重簷八角攢尖頂,高18。47米,鼓樓整體結構與另外四座 大同 小異。緊挨鼓樓的是戲臺,位於一座三進兩層木樓的上層正中間,每年正月初四開始,戲樓上演侗戲,晝夜連演,三日不歇。一個團寨演完下一個團寨接著來,五個團寨輪著演,一直演到元宵。當然,人們最喜歡的劇目是侗族地區流傳廣泛的“珠郎娘美”、“山郎午妹”等著名侗戲。

侗寨中,有一條類似鳳凰古鎮的老街,正中,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街而過,一泓碧水,兩排吊腳樓,綠樹小橋,茅棚水車。溪水兩側都是侗式的老木屋,水車、茅草篷許是農耕時代的場景,我只覺得黃棕色調與草木溪水的翠綠顏色搭配的特別好,賞心悅目,清心凝神。

行走在侗寨裡,我總是被一種淡淡的小確幸包圍。因為 肇興 侗寨是一個神奇的所在,這裡的節奏是慢的,遊客可以在寨子裡逛、吃、玩,侗族同胞在這裡生產生活,大家都悠然自得,平 和靜 好,放佛所有的煩憂與焦慮都被大山阻隔,時間流逝的越來越緩。。。

我如此喜歡 肇興 侗寨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哪怕懶散的待著,也會好自在好開心呢。

與美景美色相伴的時光總是溜得太快,走出老街已近黃昏。一會,暮色漸濃,街燈逐次點亮,遠處的鼓樓、戲臺和花橋在華燈下火光中漸漸隱匿。一幅幅影影綽綽的粗線條窗花剪影,於皎月之下詩意盎然。夜色隔絕了白日遊客的喧囂,放下行囊,遊走街頭,店鋪雖然依舊開著,但老闆們早已不把做生意當回事,也許,他們更清楚這些留宿在寨子裡的人們,想聽大歌的心情更多於購物,偶有三兩微醺之人搖晃著走過街頭,也覺得應景,畢竟,所有追求的虛無,不如放下自我之後的一場醉。

月出之時,音樂響起,侗寨的表演開始,人們或坐或站,隨意自由,但演員們表演的卻是認真有加,他們,白天裡可能是售貨員、司機、講解員、農婦,到了夜裡,他們搖身一變,登上舞臺,用身姿和歌喉,詮釋著侗族文化的美麗。

在這裡,世世代代居住著“以敬畏來崇拜自然、以微笑來回答苦難、以熱忱來面對陌生、以平靜來彰顯傳統”的侗寨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座侗寨一首歌,

說不盡道不完的淳樸風情,聽不全看不滿的無窮風光

如你也在尋那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肇興 ,等著你來。

排莫村,奔赴一場苗年的狂歡

黔東南 的貧困縣很多,但也因為如此,所以他們保留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帶來全國獨一無二的旅行體驗,鼓樓下、風雨橋上,快樂的力量給予了他們輕物質重精神的生活選擇,面對窮山惡水,他們依然載歌載舞,慶祝著一年兩百多個節日,似乎他們的幸福感從來與物質無關。

在 貴州 世居少數民族的代表性節日中,苗族的“苗年”是一個集紀年性、祭祀性為一體的節日,自古就以農曆十月為歲首,有過苗年的傳統習俗,既是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祭祀祖先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祈福日。

但因為群山阻隔,村寨之間交通聯絡不多,所以各個村寨過苗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在 丹寨 縣城時,我們就打聽到了大山深處的排莫村和排月村會在近期過苗年,我們當然絕對不要錯過。

兩個村子距離 丹寨 縣都有100公里左右,一南一北,山路崎嶇難行,我們也降低了車速以保證安全,其實在車輛安全設計上,哈弗也在大狗身上花了很多心思,車身高強度鋼達到了70%左右,並且還配備“不等厚”鋼板TRB,車門採用“一體式”熱衝壓形成。在“乘員安全”、“車輛安全”、“行車安全”三 大方 面,能夠滿足NCPA五星安全等級,以及北美IIHS Good安全等級。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防範於未然,大狗配備的疲勞提醒、防碰撞剎車、車道保持、陡坡緩降,都是我們在長途旅行 中非 常實用的配置,可以說14萬出頭的大狗馬犬版本比20多萬的合資SUV操的心還多。

畢竟,大狗是要陪伴我們一輩子的好夥伴,必須要給我們最踏實的安全感。

丹寨 苗族蠟染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又以排莫村最為有名。

而今天的苗年舉辦的地點,就正好在排莫村。

村莊建在山頭上,幾十戶人家的樣子。大多數木樓很破舊,都有幾十年的歷史。也有個別幾棟是 新建 的。如今的木樓與時俱進,底層普遍使用了磚頭做為維護材料,目的是防火防潮。

因為過苗年的人多,在路上堵了2小時才駛近了寨子的大門,一個在青山包圍中的傳奇小山村。誰能想到這裡竟是蠟染的發源地之一,更是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地方之一。

過了寨門,路上已經堵得水洩不通了,恰好路旁有一個不太寬裕的空位,但又不敢再往前行,這時候大狗的自動泊車功能就派上了用場,順利的停好車,我們也跟隨人群去往寨子深處的廣場。

苗年,是苗族人民的專屬節日,它的隆重和參與度遠遠高於我們過新年,在過苗年期間,苗族人民會身著苗家盛裝,佩戴起平日很少戴的苗營頭飾,千餘個銀晃晃的頭花和閃閃發光的銀飾片組成了苗年特有的“銀海”。然後舉行各種節日活動用來慶祝,如:跳蘆笙、鬥牛、鬥鳥、鬥雞、賽歌。

跳蘆笙就是有人領吹蘆笙,有人跟著蘆笙旋律跳舞。吹笙者手持蘆笙,一人領頭,領頭人吹奏著輕快的節奏,然後其它吹笙者尾隨其後,步調一致走成圓圈,場面非常壯觀。

現場不只是有苗族的參與,還有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多個民族參與,每個民族的服飾也不盡相同,語言也各自不同,但音樂節奏就是最好的指揮棒,大家毫無界限感的跳到了一起。

面對陌生人的鏡頭,她們也毫無芥蒂,總是會主動露出微笑

載歌載舞,無比熱鬧與歡騰,那精緻的苗族服飾和苗家特有的非遺展演,場面可謂無比壯觀。

雖然平時有許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但每到苗年,他們都要從外地回到家鄉過這個節日,返鄉的人數甚至超過了春節,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苗年時能夠為年輕人之間提供見面和了解的平臺,在這個節日有很多姑娘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苗族姑娘性格爽朗,長得也特別水靈,而且還心靈手巧,如果有還沒結婚的小夥伴,大可以趁苗年時到苗寨了,這裡沒有套路,不養添狗,看上哪個就主動搭訕,沒準你下半輩子的幸福就藏在某個苗寨裡。

正對著一個苗族姑娘拍照,突然有人在背後拉我衣角,回頭一看是個小姑娘:“哥哥,是不是想約我的姐姐?我都口渴了,給我買瓶可樂,我好去告訴我的姐姐。”

“我家裡有姐姐了,但我還是可以給你買可樂,喝了可樂讓我給你拍一張”。我總是這樣迴應著,而那些有意的年輕小夥隨身都帶著零食的來討好這些“賣姐姐”的小朋友們。

在這樣的節日活動上,對於孩子們來說,最開心的就是可以買到平日吃不到的零食和玩具。

苗年的民俗活動有很多,其中人氣最高的是鬥牛,因為這項活動持續時間長,只有在苗年的時候才能看到,與西方的鬥牛不同,苗族的鬥牛並不是人與牛的決鬥,而是牛與牛之間的決鬥,而且點到為止,哪方先逃跑就算哪方輸。因為也被譽為“東方文明式鬥牛。”

當地苗族民眾將家中的鬥牛牽到比賽場地集合,這些“鬥牛”都是村民們家裡馴養的擅長搏鬥的水牛。賽前,先由活動組織方對參賽水牛進行編號,隨後水牛按編號配對,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比賽,熱鬧非凡。

作為蚩尤的後代,苗族是一個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那為什麼苗族會有鬥牛這個習俗呢?據說是來源於一個古老傳說,有一處苗寨遭水災,洪水長時間不退,直到有兩頭水牛在被洪水淹沒的岸邊打架,大水即消,當年的糧食也獲得了豐收,所以苗族人就把牛打架視作了一個好的兆頭。

苗家人都是愛牛的,為了不讓牛受傷,比賽都是點到為止,但牛脾氣上來了,就不願意退場,這時候就會有一大群苗族小夥衝上去,奮力的拉住牛腳,讓兩頭牛分開。

不同的牛代表著不同的村寨,鬥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為全村寨帶來榮譽,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所以一頭好的鬥牛往往被視為全村寨的財富。

除了鬥牛,苗家人還喜歡鬥鳥,因為苗人有養畫眉的習慣,幾乎家家都養,最愛能歌善斗的鳥,所以苗年相聚時,大家都要互相比比,這也成了苗族同胞的傳統習俗,現場人頭攢動,水洩不通。

兩隻公畫眉相遇,先是鳥毛倒豎,鳴叫挑釁,接著就是你死我活的決鬥,像兩個功夫大師,閃轉騰挪、叮咬、撲抓等招法,展現得淋漓盡致。多輪戰鬥後,好鬥且耐力強的才能奪冠。

離開苗寨前,我拍下來一張張笑臉,來作為這次 黔東南 之行的表情標註。開著大狗從 川西 走到 黔東南 ,旅行那麼多年,毫無疑問,這是最盡興的一次,車改變了我的旅行方式,也改變我對生活的理解,我太愛這種在天地自由馳騁,放浪形骸的流浪。

如果有一天你也想來一次更自由更寬廣的旅行,那也請帶好你的大狗,一起出發。

結束語

北京 時間,凌晨三點,

剛寫完遊記的我還是一點睡意都找不回來,腦海裡還是那些歌舞聲中快樂的身影。

那裡的山很多,那裡的人很美,每一個畫面都能讓我端一杯酒靜靜發呆,

駕駛著哈弗大狗穿越著叢山峻嶺,從一座座苗寨走到了另一座座侗寨,一群孩子就這麼跑進了夕陽,那笑聲最能拂過心靈,留下印跡。

這裡沒有燈火輝煌的都市繁華,有的只是闌珊處不可複製的美麗,坐下來,感知舞蹈和歌喉的藝術力量,但最溫暖人心的,還是那熱情淳樸而沒有界限感的待人接物,有的只是笑臉和原本就應該普世存在的人文光懷。

突破界限感,讓無懼地形的哈弗大狗帶著我在山丘馳騁,這裡有清澈撩人的河流可洗淨身體的風塵、有天籟般動人的歌聲可撫慰心靈的疲憊。

在那一座座寨門,青色長衫的男人們吹響了各種竹樂打起了 銅鼓 ,掛滿銀飾的姑娘們舉起牛角和酒碗跳起了擺手舞。

不再有界限感,人們之間傳遞著歡樂的氣息,一起唱起來吧,忘掉那病態的拘束,一起跳起來吧,共同享受這雲貴高原熱烈的溫暖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