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認知升級並不難,只要你留心身邊

由 內個誰誰誰 發表于 舞蹈2021-07-25
簡介作者舉了例子:他做的節目會收到很多觀眾來信,其中一封就是一個小學生的問題——為什麼學校老師不讓寫列車時刻表的讀後感呢

跳步算走步嗎

喜歡記得

↑關注↑

哦~

認知升級並不難,只要你留心身邊

1

淘書的快樂,本以為永遠地過去了。

當年上大學的時候,每逢畢業季,可以從學長那裡淘來一些好書;後來學校東門附近也有周末書市,偶爾有些絕版書籍竟能找到。在後來,工作了,每年去地壇書市淘寶一次,好書寥寥。

兩個月前,我在中信書店等人,讀到一本書居然無法釋手,就買了回來。這真是一本符合我的標準的好書,書名叫《奇思妙想——像電視編劇一樣激發創意》。我愛讀的書有個標準:有情、有趣、有用、有品。這本書歸於“有用”這一類。

本書作者是一位日本的電視節目編劇,叫山名宏和。在網上能找到他編的日劇《飛行兔子》;還有一檔電視脫口秀節目——《嗚呼!花的料理人》。

這是一本講創意的書嗎?當然是,但我覺得又不完全是。這是一本關於認知升級的通俗入門讀物。看看本書的四大部分:捕獲新視角、拓寬價值觀、發掘創意的種子、除去想象力的鏽跡。前兩個部分“捕獲新視角”和“拓寬價值觀”其實就是思維方法,或用流行詞彙來說叫“認知升級”。

認知升級並不難,只要你留心身邊

2

我把翻開書一下子抓住我眼球的一小段兒摘錄如下:

“當我去參加幼兒園的運動會時,發現觀眾席上坐滿了手持攝像機的家長們……我突然注意到了一件事:在場的每個人,都只給自己的孩子拍特寫鏡頭……當人們一旦擁有要關注的物件時,就會不自覺地放大鏡頭,直到只剩下目標物件。然而正是這種時候,我們才更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拉遠一下你的鏡頭。”

怎麼樣?這本書的文風就是這樣:從身邊的小事出發,娓娓道來,引起讀者思考。上面的文字概括起來是這個意思:“越聚焦盲點越大,因為焦點之外的部分就看不到了”。原文繼續說:

“拉遠鏡頭的技巧中最基礎的第一步,就是要你做到目光從眼前關注的事物中抽離出來,然後再觀察……更高階的拉遠鏡頭的想象,是100%只在虛擬的世界中展開的。”

你會說,這不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嗎?沒錯!但有多少人意識到了自己停留在“此山中”呢?尤其是那些給孩子照相的家長們。沒有孩子在集體演出中的位置狀態,孩子的表演還算是完整的嗎?

書中的第一部分叫“捕獲新視角”,思維方法主要是“視角”的變換。剛剛說的是聚焦與拉遠的問題,接下來還有換位思考的方法。甚至換位思考的物件都可以不是人,而是物。例如作者提到,“以一支垃圾桶的心情思考問題”,那麼垃圾桶應該是既能讓人瞭解裡面放的是哪類垃圾,又不覺得噁心。

用新視角看事物的確能夠產生創意。據說高景觀嬰兒車的設計就是這麼得來的靈感。設計人員把自己扮成嬰兒,坐在了傳統的嬰兒車裡,發現因為做的位置特別低、面朝前方,嬰兒只能看到路人的腳,聞著臭臭的味道,還看不到媽媽。後來高景觀嬰兒車解決了上面的一系列問題。

另外作者也建議,主動把自己放置在不同往常的狀態中,就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例如換一條不常走的路上下班、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走同樣的路,甚至有時候,就是蹲下來,看看自己的周圍,你都會發現和以往關注不同的地方。

電影當中,透過不同角色視角來呈現故事已經成了一種套路。早期經典當屬《羅生門》,《十二怒漢》也是巔峰之作。

文學作品也有類似的嘗試。例如馬伯庸寫的《三國配角演義》,就是從一眾三國時期不那麼出名的歷史人物的視角,加上作者的合理推想,重現了“失街亭”、“白帝城託孤”等重要三國曆史。在莫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生死疲勞》中,一個被冤殺的地主經歷了六道輪迴,變成驢、牛、豬、狗、猴,最後終於又轉生為一個大頭嬰兒。莫言就是透過這些牲畜和人物的視角展開故事,敘寫五十多年來中國的鄉村社會。

認知升級並不難,只要你留心身邊

3

拓寬價值觀這部分也開闊視野。筆者曾經寫過《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寶貝》,書中有篇文章就是這個主題。按照這個思路往下想,真正重要的資訊,往往潛藏在無關緊要的地方。魔術師使用的“障眼法”,其實就是吸引觀眾去看那些明顯的事情,忽視魔術師的把戲。而很多人透過天天看《人民日報》炒股,也成了富翁,應該就是能夠發現這些細微的要點吧。

還可以繼續想。缺點可以成為一種優勢。李小龍左右兩腳長度不一樣,右腳比左腳短了3公分,這對於武術家來說,這不利於平衡,是一種明顯的缺陷。但李小龍巧妙地利用這個缺點,把長一點的左腳作為主導力量,創造了格鬥中的移步和跳步;此外,他還是個高度近視,如果不靠近對手就看不清對方動作,於是,他又利用這個缺點,創造了近身武術——詠春拳。

作者的洞見不止於此。他把上面這些尋常人沒想到的觀點總結成一條:本該如此的想法是想象力的天敵。作者舉了例子:他做的節目會收到很多觀眾來信,其中一封就是一個小學生的問題——為什麼學校老師不讓寫列車時刻表的讀後感呢?這封信啟發了作者,於是他策劃一期電視節目,節目組讓學生寫列車時刻表讀後感,結果異常精彩,甚至能體現孩子的性格。老師也驚奇不已。

的確,在多數人看來,垃圾就是垃圾,不會是寶貝;缺點就是缺點,怎麼就成了優勢?無關緊要的東西就沒必要關注……但牛頓如果不是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蘋果落地”產生了疑問,那麼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所以說,生活中處處藏有玄機,就看你能不能發現她們。

作者的價值觀思辨性繼續發揮:所有便捷背後,都一隱藏著不便。你或許會說,有了快遞送貨上門就不用去超市,有了外賣就不用去餐廳,這有什麼不便?這其中最大的不便就是人會越變越懶。你繼續爭辯,我把省出來的時間用在了健身上,沒變懶呀?其實,自然中的走步遠比健身更科學,而且還不會傷及肌肉或關節。

我開頭就說,這不是一本僅僅講創意的書。作者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認知升級並不難,只要你留心身邊

4

本書的三、四部分基本傳授了作者自己的“創意心法”。例如,設計無意識的行為、把為人解憂當成創意源、挑戰不同人的習慣、在日常對話中尋找靈感……這些方法屬於“術”的層面,如果擁有了前兩部分的思維方法,那麼這些“心法”就是一種自然的應用。下面舉最後一個例子。

如果有產品經理的話,那麼《把慾望細分化》這一篇一定對你有啟發。文中提到了東京市有一家能夠提供自由選擇香料的量的咖哩店。於是,作者就聯想,酒店能否提供不同種類的枕頭、不同硬度的床墊?他進而總結,試著對組成各類商品及服務的要素進行拆分,就有可能產生全新的創意。

現在商業的分工合作其實就是這麼來的。生產一款手機可能涉及上百個環節,其中每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公司去做,甚至可能跨國合作。把一項複雜任務拆分,是管理科學;而把一個簡單的商品和服務繼續拆分,這就是創意來源了。

這本書無論是排版還是內容,對話介面都很友好。每一篇的長度不過千百字,篇與篇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如果是個大忙人,利用碎片時間、睡前時間閱覽也很方便。

感覺不錯就

↓點贊↓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