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世界上最長的蹺蹺板,有人類的體溫

由 北青深一度 發表于 舞蹈2021-08-08
簡介做點“瘋狂的事情”2014年,劉海濱隻身來到廈門,加入SeeekLab創業團隊,把有身孕的妻子留在了山東老家養胎

蹺蹺板尺寸一般是多少

記者/胡淑娟 劉翠琴

編輯/劉汨 宋建華

世界上最長的蹺蹺板,有人類的體溫

△SeeekLab的作品為科技注入了溫度

“坐蹺蹺板的時候,安安眼睛盯著螢幕,我擔心他會哭,沒想到他笑著露出了剛長出的牙齒。”SeeekLab團隊成員劉海濱回憶。

遠端蹺蹺板送到海濱老家山東的那天,劉海濱給妻子打了電話:“送給你和孩子的禮物。”

陽光下的山東滕州,8個月大的兒子坐在蹺蹺板的一端,妻子在後面抱著;千里之外的福建廈門,劉海濱坐在蹺蹺板的另一端,滿面笑容,使勁揮著手吸引孩子的注意。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蹺蹺板。

“科技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它有溫度。”在SeeekLab的世界裡,這一次的溫度來自於妻兒的笑臉。

做點“瘋狂的事情”

2014年,劉海濱隻身來到廈門,加入SeeekLab創業團隊,把有身孕的妻子留在了山東老家養胎。

從孩子出生到八個月大,劉海濱回了3趟家,在廈門的平日時光,除了透過影片看到孩子,就剩下了為人父的牽掛和愧疚。

作為團隊成員之一劉海濱和妻與子的兩地分居,觸發了SeeekLab團隊用網際網路科技要做點“瘋狂的事情”。

成立於2014年SeeekLab團隊現在已壯大到16名成員,創始人田力、施偉嘉、黃譯潔背景各異。設計總監田力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客戶總監施偉嘉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學市場營銷,開過小店,做過電商,也混過地產界。首席設計師黃譯潔則是悉尼大學的傳播學碩士。

做“有溫度的科技”,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SeeekLab是一個別致的名字。“Seek”是“尋求”,它多了一個“e”。第一個e是electronics,用電子科技手段;第二個e是entertainment, 要給大家帶來娛樂化的體驗;第三個e是enlightenment,在啟發通往未來。

“做蹺蹺板的想法,我和海濱在另一家公司時就有了,在SeeekLab機會終於來了。”田力對深一度(ID:intodeepthoughts)記者回憶。

世界上最長的蹺蹺板,有人類的體溫

△“蹺蹺板”的一頭坐著劉海波,另一頭的螢幕裡是他的孩子

△“蹺蹺板”的一頭坐著劉海波,另一頭的螢幕裡是他的孩子

對黃譯潔來說,小時候對父親的記憶是父親拉著她的手去遊樂園玩;對田力而言,是父親陪著盪鞦韆、玩手影。但對劉海濱,是那個另一端坐著父親的掉漆、生鏽的蹺蹺板。

“小時候和我爸玩蹺蹺板,每次我都壓不下去,被蹺到高處,”劉海濱回想著兒時的情景,“我對爸爸喊:‘你放我下來,你快放我下來’。我爸就逗我,說:‘你使勁兒’。”

遠端蹺蹺板是一個個性化的裝置,從想法萌生到最終作品呈現,SeeekLab團隊花費100多天的時間,他們需要攻克的問題不僅僅包括資金、技術,甚至還有心理。

創業初期,公司人手少,還要接受一些外部協助,比如去不同的地方請教一些優秀的設計師。而且,公司經驗不足,尤其是在工業設計、結構設計方面。在資金、技術的壓力下,團隊甚至考慮過要不要放棄。

在產品眾籌期,團隊人手少、技術開發量大,從一開始每個人心裡都在同時打鼓。但讓團隊想不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他們說期待著這個作品,除了和劉海濱一樣的年輕的爸爸媽媽,還有留在山村想念打工父母的兒童。

成品實驗那天,劉海濱說他緊張。在過團隊拍攝的影片中,他看到了兒子的反應,“孩子鑽出頭來看著蹺蹺板,那眼神,讓我瞬間暖心”。

劉海濱父子分別在蹺蹺板另一端的螢幕中望著彼此,透過裝置對重量的感應,蹺蹺板一升一降,你來我往。它傳遞的不僅是畫面,還有思念。“這是一種真實的感覺,是一種父愛的連線。”劉海濱說。

世界上最長的蹺蹺板,有人類的體溫

把父愛“連線”起來

△隨著“蹺蹺板”的一升一降,父子感受到了彼此的重量

2014年10月底,劉海濱把妻子和兒子接到廈門,一家團聚。滕州的蹺蹺板被安置到海濱父母家裡,配套的那個蹺蹺板依舊留在廈門。

一次,劉海濱的妻子帶著兒子回山東老家探望公婆,看到屋裡的遠端蹺蹺板,提議他們週末也和海濱一起玩玩。

年邁的父親開始神情緊張,但很快放鬆下來,“這個東西賊棒”,老父親最後給了兒子這樣一個評價。

瞬間,劉海濱覺得自己回到了30年前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光。

劉海濱說,每次和父親提及自己的工作,父親總是不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這次,父親明白了,“我知道他們為我自豪,回家一趟,街坊鄰居都過來誇我厲害。”

“創業是一個‘高點’,只有背後家人的支援,你才能被蹺上去。”劉海濱說,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一直在“低點”,不論是上學的時候,還是創業的時候,都在默默支援他。

2017年,兒子安安已經三歲了。劉海濱也想像父親一樣,成為安安的蹺蹺板。

世界上最長的蹺蹺板,有人類的體溫

△隨著“蹺蹺板”的一升一降,父子感受到了彼此的重量

“高點”與“低點”

經常為錢犯難的SeeekLab,最終沒有把遠端蹺蹺板投放市場,而是選擇了做傳播。他們把蹺蹺板和劉海濱的故事攝成短片,在網上引起巨大反響。

“我們想透過裝置、影片、故事,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並不覺得一個蹺蹺板就能解決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情感問題。”黃譯潔說,團隊的目的是用裝置去講故事,儘可能地傳播這個故事。“體驗本身不會產品化,我們不會以產品的要求去要求它。它不是基於市場做的產品,它就是講故事。”

每做一個作品,SeeekLab就會拍一個影片,讓影片在網際網路上發酵,和人們一起思考關於“有溫度的科技”的問題。科技不是重點,只是工具,探索人類情感及其表達方式才是團隊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書沙臺是SeeekLab帶著“情感”的另一件作品。一人在手機上安裝書沙臺APP,在書寫時,擁有書沙臺的另一人便能看到對方的筆跡。這個作品源於施偉嘉與奶奶的故事。

開始創業後,施偉嘉沒有和奶奶一起住,也不能經常回去看她。那時微信開始流行,奶奶發現吃飯的時候所有人都低著頭,就好奇地問:“你們在幹嗎?”後來,知道是微信聊天后,奶奶索性找了個老年大學,報班去學微信。她覺得,學了微信之後,就能跟孫子天天聊天了。

可是,因為施偉嘉微信好友、群加得很多,時常會看不到奶奶發的微信。他和奶奶之間的關係似乎出現了斷層,缺乏一個老人習慣的情感傳遞方式。於是,“見字如面”的想法誕生了,老人家習慣書信,更習慣看筆跡。

“書沙臺”是一個用科技的方式來傳遞老一輩對年輕一輩關心的裝置。“就像拿到了快遞,知道奶奶給你發了資訊,你就會迫不及待地回家去看。”

田力有個比喻,“有溫度的科技”就好像是一個劇本,這裡面發生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