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由 盡色視界 發表于 舞蹈2021-09-01
簡介焦屑是以元麥為主麥子,炒出焦香味後,碾成粉末,吃時加水調和,而非鍋巴“磨成碎末”

吳郡陳遺的陳遺是什麼意思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鍋巴在手,天下我有

文字原創 / 盡色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前幾天去一家農莊小聚,飯後,茶人們張羅品茶,

主人用新榨的菜油烘出一盤金黃噴香的鍋巴,當作茶點。

別看吃菜不行,吃鍋巴卻人人當先,個個神勇,一盤鍋巴都不夠分的。

這就讓人品咂出一些滋味:老幼通吃?鍋巴難道偷偷超越了美食本身?

年輕人興許嚼的不是鍋巴,嚼的是經歷。

我們小時候,都有放學回家把飯煮上的任務,

也見證了鍋巴日漸淡出了人們視線。

那時候,城市的孩子都用鋼精鍋煮飯,我同學裡有貪玩的,常常會把飯煮焦了,連鍋子都能燻黃。

聰明的同學,想出了有意思的對策,比如用筷子在飯裡戳幾個洞,洗好小蔥插進去。據說,可以去除焦糊味,也不知道管不管用,反正還是聽說,有人又被吊打了。

打歸打,焦的飯總不會再變回“白富美”,

回頭還不是全家皺著眉頭吃下去?實在焦得厲害的,又捨不得扔,剔除不能入口的,煮成泡飯,嗨!居然還有一種特殊的焦香味,同學吃得搖頭晃腦。真是氣不動,笑不動。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年長者興許嚼的也不是鍋巴,嚼的是回憶。

他們這一代,都是大灶燒飯,大鍋裡鏟鍋巴。那時,對於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

鍋巴可能是他們唯一的解饞零嘴。

在安徽皖南一帶,他們這代人還將鍋巴稱為“靠山”,按照舊俗,每天的鍋巴都不能任性吃完,要曬乾囤積,充糧度飢,鍋巴是一代人的“依靠之山”。

別覺得可笑,《世說新語》裡有一篇《鍋巴救命》,印證著這個說法。

話說吳郡主薄叫陳遺,生性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他就隨身帶著一隻口袋,用於收納。一次賊軍入侵,他們兵敗,潰散到荒山野嶺,多數人活活餓死,唯獨陳遺,靠著鍋巴活了下來。

最普通的吃食,拿來褒揚孝道,也最耐人尋味。

大灶低溫烘出的鍋巴,確實是美。掰一小塊在嘴裡一嚼,

那獨特的香味就在口腔裡左奔右突,

偶爾有一縷香氣從鼻腔溢位,還要使勁吸回來;那酥脆,如果是加入了油脂的配合,只嚼一口,就會勾引得口水氾濫……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少年郎興許嚼的不是鍋巴,嚼的是新奇。

如家中少年這一代人,是吃著電飯鍋裡的飯長大的一代人。如果電飯鍋能煮出鍋巴,在他們的概念裡

,就得把鍋扔了。

其實,少年郎也吃過鍋巴,前些年是那種裹著咖哩粉、五香粉的鍋巴,實際上看不到米粒,就是一種調料堆出來的膨化食品。

前兩天,家中少年把手往我面前一遞:“吃不吃鍋巴,很好吃的!”我一看,是某品牌的鍋巴,做成了微型泡麵的模樣,雖然鬆脆,沒有了本真的香味,

還是滿嘴的調料味……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也許每代人,都有他們所認知的鍋巴,

這是天賦權利,不容置喙。但是,總以為能見到米粒的鍋巴才是最好的,因為是“飯之餘”,可以當零嘴,不含防腐劑,是真心的健康食品。

家中少年反問,為什麼非要見到米粒?

因為這種鍋巴可以拿來治病啊,是胃脹吃不下飯、消化不良等的剋星啊。“那麼硬的東西,還能治消化不良?”是啊,醫學研究表明,鍋巴很容易消化和吸收,不起眼的鍋巴,還能吸附腸腔裡面的廢氣、細菌等毒素。

聽上去好神奇啊,有沒有根據啊?

《蒲輔周醫療經驗》中就記載有“鍋焦丸”。據說,慈禧太后晚年“飲食半膳不香”,在御醫的建議下,她堅持每天吃鍋巴,

不是做成菜吃,就是“研細末服用”,效果槓槓的。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說到鍋巴做菜,幾代人有了共鳴。

什麼三鮮鍋巴、蝦仁鍋巴、海參鍋巴啦,再往前數,還有“天下第一菜”“轟炸東京”,

滿滿的回憶和傳奇。

別看鍋巴牛氣哄哄、天下獨大的架勢,他的兩個兄弟也不遑多讓。

小兄弟叫“炒米茶”。

去年,銀杏八號的偰總請我吃過,頓覺驚豔:每粒米外表焦黃,燉煮後翻出白花花的米心來,在酒過三巡後,連湯帶水的吃起來,有種親切的焦香味,很是爽口。

我在吃的時候,依稀想起來童年時曾經吃過,

這一晃,很多年沒有吃到了。

說“炒米茶”牛氣,是因為,在清代的《粥譜》記有一筆:“焦米粥,收水瀉,回胃氣。”不僅如此,在《粥譜》裡還記有他的一位“表兄弟”——炒麵粥,稱“血痢不止,炒麵入粥中能回生。”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說到“炒麵粥”,

就要出場鍋巴的另一位兄弟:焦屑。

有些吃貨此時怕要一拍大腿叫起來:我知道!汪曾祺先生寫過一篇寫美食文章,就叫《炒米和焦屑》。

沒錯。文章開頭說,他小時讀《板橋家書》,有一段記憶猶新:“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汪先生說,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領會的。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汪先生的這篇文章出名,又能勾起不少人的鄉愁和饞蟲,

卻有錯訛。

焦屑是以元麥為主麥子,炒出焦香味後,碾成粉末,吃時加水調和,而非鍋巴“磨成碎末”。事實上,蘇北揚泰地區,至今還保留了這一美食,所以,很多人知道,汪先生是記錯了。

焦屑其實是舊時青黃不接的時候,拿來續命的食物,

和南通的獨特美食“冷蒸”一樣,都是拿元麥來炒,只不過,焦屑是調成糊吃,冷蒸是捏成麥飯糰吃。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汪先生在文章的結尾說:“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係的”,如今,這款美味,

也從主食演變成零嘴了。

事實上,從古至今,國人都有苦中作樂的精神頭,映照在鍋巴上,也是如此。

李白受王倫之邀巡遊涇川時,見鄉民以鍋巴蘸滷而食,饞蟲湧動,寫下了:“所期俱卜築,結廬鍊金液”的句子,民間像“隔江船尾競琵琶,金帳寧知雪水茶。新婦美湯多得意,老爹自合嚼鍋巴”這樣的詩句,也是不勝列舉……

窮怕了,卻怕出了詩意。

從這點看,鍋巴已經超越了美食,是情懷,也是回憶。其實,如果說鍋巴

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個必經之處,也是歷史的一個必經之處,

怕是也沒錯吧?

難道“過氣”了?以前這可是中國家庭唯一的解饞零食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