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由 瓷都記憶 發表于 舞蹈2021-09-08
簡介河南鞏縣窯三、唐三彩陶器四、唐代黃釉瓷器五、唐代黑釉瓷器六、唐代絞胎瓷器七、五代時期陶瓷八、總結一、【唐代青瓷】唐代瓷業雖則出現“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提出了挑戰,但就唐墓各期出土瓷器考察,特別是南方的唐墓,青瓷出土數量

唐代白瓷以什麼最出名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盛極一時,其影響甚至遠至海外。它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最強盛的一個王朝,特別是開國時期一度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昌盛局面。當時官辦和私營手工業都相當發達。

除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唐代的陸上海上的交通也很發達,唐的政治文化影響越出了國境以外。溝通中西的絲路空前繁榮,唐三彩的駱駝俑和人俑中的胡商形象就是絲路繁榮的記錄。除了絲織品,瓷器也從陸上與海上輸出到國外。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落後地區的開發,都為陶瓷製品準備了市場。陶瓷考古發現的唐瓷窯址之多是空前的,特別是北方瓷窯的增加超過了長江以南各地,為日後出現眾多的名窯和南北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礎。

據文獻記載,曾徵調很多“番匠從事製造各種器物,並有官方設定的將作監”“少府監等。同時私營的手工業作坊也蓬勃興起,如紙坊、酒坊、染坊、毯坊、造船坊等民營作坊有如雨後春筍。此外,還岀現行會組織,以維持私營手工業的本身利益。因而各種著名的手工藝品如瓷器、漆器、刺繡、染織、冶鑄、金銀加工等,均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並有所創新和發展。

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唐代陶瓷器取得了長足進展,許多著名窯場遍佈南北各地。其中馳名中外、享譽古今的品種如河北邢窯白瓷、浙江越窯青瓷和長安、洛陽一帶的唐三彩,以及湖南長沙窯釉下彩等,不僅流行國內而且遠銷海外。例如今日埃及的福斯塔特( Fostat)、伊拉克的薩麻拉( Samarra)古遺址內,乃至日本奈良、京都、福岡和朝鮮、韓國等許多地方都曾出土有唐代傳去的中國陶瓷殘片,由此可見其發展盛況之一斑。

目錄

一、唐代青瓷

1。越窯

2。甌窯和婺州窯

3。長沙窯

4。陝西耀州窯

5。邛崍窯

6。洪州窯

二、唐代白瓷

1。邢窯

2。定窯

3。河南密縣窯

4。河南鞏縣窯

三、唐三彩陶器

四、唐代黃釉瓷器

五、唐代黑釉瓷器

六、唐代絞胎瓷器

七、五代時期陶瓷

八、總結

一、【唐代青瓷】

唐代瓷業雖則出現“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提出了挑戰,但就唐墓各期出土瓷器考察,特別是南方的唐墓,青瓷出土數量仍然多於白瓷。南方各窯仍然繼續燒造青瓷,北方燒白瓷的諸窯也有兼燒青瓷的。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越窯

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隨著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要量的增加,瓷場迅速擴充套件,諸暨、紹興、鎮海、鄞縣、奉化、臨海、黃岩等縣相繼建立瓷窯,形成一個龐大的瓷業系統。

其中以上虞縣窯寺前、帳子山、凌湖、餘姚縣上林湖到慈谿縣上岙湖、白洋湖一帶最繁榮。目前考古發掘認為,上林湖窯上自初唐、下至五代都有產品生產。

越窯品種非常豐富,包括水盂、唾盂、注子、香薰、杯、碗、罐、盒、洗、盤、盅、碟,以及小狗小馬、小雞之類的兒童玩具等。其中以碗、盒、水盂、注子產量最大,約佔80%以上。釉色以鱔魚青、鱔魚黃二色為主,也有綠玉色。通體施釉,但釉厚薄不同。

半個世紀以來在全國範圍內還出土了許多帶有紀年的越窯瓷器。其中初唐和中唐時期越窯青瓷數量非常稀少,例如西安唐總章元年(668年)李爽墓中,僅出土一件越窯青瓷瓶。晚唐時期越窯青瓷的出土數量急劇增加,帶紀年銘款的器物可以一直排列下來:如嵊州出土的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銘蟠龍四系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唐大中元年(847年)銘刻花青瓷執壺;國家博物館收藏餘姚出土的唐大中四年(850年)銘青瓷盤口瓶;西安鹹通十二年(871年)張叔尊墓出土的八方瓶,以及湖南省博物館藏的一件貞明元年(915年)瓷枕;浙江餘姚出土的龍德二年(922年)青瓷罐等等。唐代末年吳越國初年,越窯青瓷在吳越錢氏家族墓中更成了必需的隨葬品,出土物非常豐富。

北宋初年越窯青瓷還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如刻有“太平戊寅”(978年)銘文的碗、壺,刻“鹹平元年”(998年)銘文的糧罌瓶,以及上虞縣文管所藏的刻“紹聖五年”(1098年)銘文的青瓷硯,都是目前發現很晚的帶年號的越窯青瓷器物。從這些出土器物的數量和質量看來,越窯興盛的時期約為晚唐、五代時期,至北宋初期開始趨於衰落。目前在上林湖附近的寺龍口地區,又發現一處青瓷窯,從出土物判斷,其燒造年代可延續至南宋時期。

關於越窯青瓷的釉色之美,唐代文人陸羽在《茶經》內曾評論說“越瓷類冰”、“越瓷類玉”,顧況《茶賦》也提到“越泥似玉之甌”。他們的詩文都給越窯青瓷增添了很高的聲價。

對比目前所能見到的越窯珍品,例如蘇州博物館所藏虎丘塔基出土的五代越窯青釉蓮瓣碗及盞託,以及浙江象山港唐代沉船內的許多出水越窯青瓷器,都像湖水一樣清澈,像玉一樣晶瑩。此外,唐詩中也曾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晚唐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與他在《茶甌》詩中讚美它“豈如珪璧姿,又有煙嵐色”的名句,頗能概括越窯青瓷的燒製條件和釉色、胎質乃至造型的特點。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晚唐 越窯青瓷花口大碗(浙江省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越窯青釉壺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越窯青釉直頸瓶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越窯青釉八稜瓶 (故宮博物院)

2.甌窯和婺州窯

甌窯和婺州窯是今浙江省境內除越窯以外久負盛名的另外兩個制瓷業集中地。唐宋時代的甌窯窯場,仍在浙南的溫州、永嘉、瑞安等地。

其中窯場最密集的是在甌江北岸的永嘉灶巖頭到大坦墳山一帶和溫州的西山。它們距當時的通商口岸溫州很近。甌瓷與越瓷的最大區別,是甌瓷胎呈灰白或淡灰色,釉層勻淨。唐代早中期的甌瓷常常呈現黃或淡黃色,釉易剝落晚唐前後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滋潤如玉,胎釉結合緊密,極少有剝釉現象,制瓷技術顯著提高。

產品種類,與越窯大體相同,惟器形略有差別。如唐代撇口璧形底碗,腹壁作45°傾斜,較越窯為高。晚唐時期的碗、盤、壺、盞託等造型也突破以往穩重呆板的格局,仿花果造形,活潑秀麗。

甌窯不見於唐宋時期的文獻記載,但就其制瓷的成就而言,遠遠超過婺州、洪州等窯,在我國陶瓷史上應該佔有一定的地位。婺州窯在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居青瓷窯的第三位,即所謂:“碗,越州上,黑州次,婺州次……”,其實婺窯器質量並不高,多數比較粗糙,屬一般的民間用瓷。但制瓷作坊較多,生產發展較快,現在的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衢縣、江山等縣的廣大地區都有唐宋時期的婺州窯址發現。其中東陽、金華、武義等縣都發現幾十處到一、二百處瓷窯窯址,它們都有連綿幾華里的瓷窯密佈的集中地。這說明婺州窯在唐、特別是五代到北宋時生產規模有了迅速的發展。

金華一帶古時屬婺州,故名婺州窯。唐人陸羽《茶經》一書內曾提到婺州窯,並將其排在第三位,但究竟其窯址在何處一直不甚清楚。

20世紀初葉麟趾教授在《古今中外陶瓷彙編》內明確指出,婺州窯“在今浙江省金華縣,胎釉似越窯而帶黃色”。 近十幾年來,在武義縣一帶又清理出十幾座從三國到南朝的古墓,出土的器物主要是青瓷。它說明婺州窯的燒瓷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唐、五代乃是它的盛燒時期,此後一直延續燒造到宋代,前後達900年之久。

婺州窯青瓷的釉色,青中往往泛黃色或黃褐色、炒米色,翠綠的釉色很少。唐代婺州窯除燒製青瓷、青釉褐斑瓷外,還成功地燒製出了乳濁釉瓷器。婺州窯的乳濁釉瓷器以月白色為主,其他還有天青和天藍色,釉層較厚,釉面均勻光潔,器形有碗、壺、罐等。在乳濁釉面上也見有圓形大塊褐斑,一般在罐的系部、瓶的腹部、碗的口沿內外,裝飾性極強。此種乳濁釉瓷器一直延續燒至元代。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甌窯青釉刻魚紋瓜稜執壺 (溫州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甌窯青瓷刻劃紋碗 (浙江省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甌窯青釉褐彩雙系罐(溫州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婺州窯青瓷褐斑雙耳筒形罐 (浙江省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婺州窯褐斑雙耳罐(浙江省博物館)

3.長沙窯

長沙窯不見於文獻記載。1974年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對窯址進行局部發掘,獲得了兩千多件遺物,其中有帶紀年的窯具及器物三件。據調查發掘獲得的資料,並比較長沙及各地唐墓出土器物,可以判明此窯創始於唐而終於五代。

長沙窯的瓷器式樣之多,在唐代瓷窯之中可以說是少見的。長沙窯工匠對於罐等器物的口、腹、系、流的部位,善於隨形變換,創造出了許多實用、美觀的形式。以1974年的浙江寧波局部發掘出土長沙窯的壺為例,款式多達十七種,壺口就有喇叭口、直口、洗形口;壺腹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扁圓形腹、扁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而每種款式又有高低、肥瘦、深淺和弧度上的差異;壺流的安排也頗具匠心,有的切削成多方形,有的輪旋成直管狀,有的又細長而彎曲,不同的流又有與之相適應的不同款式的壺柄,壺身變化,其他附件也隨之變化,壺頸短的壺柄就短小,壺頸長的柄就增長;壺形還有葫蘆式者,壺身為兩節,上節小,下節飽滿,一面為長寸許的多方形流,另一面配以8字形曲柄,造型新穎。比這種壺稍晚的又有葫蘆式帶蓋執壺,上半節一分為二,蓋佔一半,有子口,蓋可密合於壺口,下半節橢圓形,整個器形較高,壺流細長,柄的高度與流平行,設計秀美而精巧,白釉綠彩,又為它增漆了色彩美。

長沙窯燒造的瓷塑動物玩具也惹人喜愛,獸類有獅、象、牛、羊、豬、狗、馬,禽類的雞、鴨、鴿等幾乎都有。這些小瓷塑作品形象都極生動,鳥的形體如圓球,好像剛剛從卵裡孵出來,渾身還帶著軟軟的胎毛一樣;象本來是動物中笨拙的龐然大物,但在藝術家們的手下塑出的象卻特別溫馴服貼,使人憐愛。

長沙窯在裝飾藝術方面有特殊成就。出現較早的是模塑貼花裝飾。花貼在壺流和腹部,紋飾褐色彩斑,然後施青釉。模印貼花的紋樣有人物、獅子、葡萄、園林等。罐類多有雙系,系的製作也屬模印貼花。

釉下彩繪是長沙窯有歷史意義的首創,開始出現時紋飾比較簡率,先出現釉下褐彩,然後發展為褐綠兩彩。釉下褐綠彩有兩種:一種是在坯上用褐綠彩直接畫紋飾,另一種是先在坯上刻出紋飾輪廓線,再在線上填繪褐綠彩,最後施青釉。長沙窯釉下彩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青色。各種紋樣大量出現,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藝術,對後世釉下彩的繼續發展開了先河,在工藝上也為後世奠定了基礎。長沙窯的印花裝飾工藝出現較晚,印花主要見於盤、盤、碟等器的裡心,紋樣以花卉居多,也有花鳥和雲紋,一般多比較簡練。長沙窯模印貼花限於雙系罐附件的系,在器物上作區域性裝飾,印花則作主題裝飾。模印印花出現於中唐偏晚,印花出現於晚唐。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長沙窯白釉綠彩枕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雲氣紋碗 (湖南省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鹿紋油瓶(湖南省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蓮花紋碗(湖南省博物館)

4.陝西耀州窯

耀州窯遺址在銅川和耀縣交界的黃堡鎮附近,因古屬耀州故此得名。

20世紀50年代初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窯址進行了部分發掘,80年代再次進行了全面發掘。共發掘出唐、五代、宋、金、元等各個時代的文物和大量作坊、遺址灰坑等遺蹟,其中屬於唐代遺址的有一座三彩作坊、三座三彩窯爐,八座制瓷作坊、五座瓷窯及大量出土遺物。從50年代初次發掘出的“開元”銅錢推斷,其上限可能早到初唐時期。

唐代耀州窯青瓷過去出土較少,20世紀80年代才發掘出土了大量青釉瓷器。器形較多,除生活用具外,還有文房用具、樂器以及淨瓶一類的宗教用具等。主要器形為碗、缽、執壺、雙系瓶、盤口瓶、盆、葫蘆瓶、淨瓶雙魚瓶、渣鬥、燈、唾盂、雙耳罐、提樑罐、盞託等。

釉色青中往往泛黃、灰色,釉層較薄,玻璃質感強。一些器物上常有印、劃、刻紋飾。晚唐五代時期也有一些釉色純正的青釉器,但數量較少,其質感雖不及當時越窯青瓷,但為以後宋代耀州窯青瓷名揚天下奠定了基礎。

根據耀州窯址發掘資料,唐代窯爐為饅頭形倒焰式窯,以木柴作燃料。由於此種窯能夠較好地控制窯內氣氛,所以燒製的品種非常豐富。除青釉瓷器外,還有黑釉、黃釉、青釉、白釉、花釉、茶葉末釉、白釉黑彩、白釉綠彩、黑釉剔花填彩、白釉褐彩、青釉褐彩、三彩、素胎黑彩以及素燒器等。

這些瓷器的燒製除三彩器外,一律使用匣缽裝燒。有些器物往往採用兩個匣缽相扣的裝燒方法,一些大件器物內還套燒小件器物。匣缽有桶形、方形、缽形,以桶形匣缽數量最多。器物在匣缽內以各種墊具支燒,有圓形支墊、三足支墊、四足支墊等。碗、盤等由於採用三叉形支具墊燒,所以在器心常留有三個支釘痕。器物的胎體比較緻密,胎色呈青灰色或灰白色,胎釉結合緊密,很少有剝釉現象。一般多是施釉前先上一層化妝土,具有與北方各窯相同的特點。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耀州窯茶葉末釉執壺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耀州窯茶葉末執壺(中國青瓷博物館)

5.四川邛崍窯

從目前考古發掘情況看,邛崍窯屬於唐代的窯址達13個,分佈的範圍相當寬廣,是四川省境內唐代最大的窯場。窯址在四川邛崍縣城南郊的什方堂及尖子鄉、固驛山、瓦窯山等處,是邛崍窯在唐代的主要燒造窯場。

邛崍窯器物的造型種類很多,以生活用具為主,有壺、罐、碗、盤、缽、燈、香爐、唾壺、提樑壺、蓋盒等。器物造型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例如省油燈就是其代表性器物,很有特色。邛崍窯器物除生活用具外,其瓷塑製品也很生動,如雞、鴨、獅、虎、牛、馬、猴、犬、貓、龜、魚、鸚鵡等,形象逼真、活潑可愛。

其器物胎質較粗糙,胎體較為厚重,以褐色、深褐色者居多。其中個別呈灰白色,胎體較薄。釉色有青、青灰、綠、黑、黃、絳、白等多種色調,以青瓷佔主要位置。青瓷的釉色也有所不同,胎色較深的器物,釉呈青綠色或青黃色;胎色較淺的器物,釉呈青灰或青白色。邛崍窯的器物由於胎色較深,所以施釉以前往往在器物表面先施一層化妝土,然後再以印花、刻劃花方式進行裝飾。

6.江西洪州窯

1978年江西省博物館在南昌以南的豐城羅湖地區發現大批窯群,經發掘後確認是唐代洪州窯所在地。此外,在其附近的新幹地區也發現了唐代中晚期的青瓷窯群。

這些新窯址的發現都為洪州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線索由於豐城在唐代屬洪州管轄,故以州命名為洪州窯。洪州窯窯群面積約40萬平方米,窯址約29處,堆積物有的地方厚達6米,經多次考古發掘後證實,其燒瓷歷史始於東漢,盛燒於隋、唐,衰落於晚唐、五代,燒瓷歷史達八百餘年。

洪州窯瓷器胎質較粗,胎呈褐色或深褐色。為改變胎質,在入窯燒製之前,一般先在胎上施一層化妝土。唐代洪州窯以燒製碗、杯、盤為主,其他器形還有盞託、壺、高足盤、唾壺、硯、鼎爐等,造型很有特色。

洪州窯器物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多露胎,其器物在江西等地的唐墓中多有出土。從窯址出土的器物看,洪州窯早在南朝時期就開始使用匣缽裝燒瓷器,匣缽內器物依大小套燒,在唐代窯址中有較多匣缽出土,說明在唐代用匣缽裝燒已非常普遍。洪州窯瓷器不僅在江西及其鄰近省市,在中原一帶也都有出土,說明其產量在當時是相當大的。

二、【唐代白瓷】

白瓷自北朝晚期出現,歷隋至唐發展成熟。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目前已發現的今河北省境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省境的鞏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省境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的耀州窯,安徽的蕭窯等都燒白瓷,形成了一般所謂唐窯的“南青北白”的局面。

我國長江以南地區迄七十年代末尚未發現唐代燒白瓷的窯址。但也不能就此斷定南方的諸窯場不曾燒過白瓷。江西省景德鎮五代燒造白瓷的窯址是目前南方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白瓷窯址。唐代前期大型墓葬中發現的白釉雙龍瓶和白釉罐等大件器物,往往只施半釉,這是隋代施釉方法的延續,這種施半釉到盛唐以後就逐漸減少。中、晚唐的白瓷,除了一部分粗瓷外,大多已改為施全釉了。

唐代對白瓷的白度要求愈來愈高,因此在一部分較粗的瓷胎上,先施化妝土,以增加燒成後的白度。到中、晚唐,白瓷已經多數採用高質量的坯料,而減少或不用化妝王加工瓷胎了。其中的白瓷精品已達到了體薄釉潤、光潔純淨的地步。

刑窯

邢窯唐代的白瓷以邢窯器最有名。唐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可見其生產規模之大,影響之遠。

1980年,河北臨城輕工局人員在著者提供的線索和通力合作下繼續到祁村、雙井一帶考察,終於發現了唐代白瓷殘片及窯址,所出精品堪當“類雪”、“類銀”的美譽。當時著者即在論文中提出:“其上限有可能早到隋代”,“如文獻所說內丘磁窯溝,恐仍是邢窯的主要遺址,是否內丘邢窯的古窯址,由於地貌的變遷已被埋沒也未可知”等不同見解,並在臨城靠近內丘縣境的賈村發現一些隋代白瓷殘片。1984年河北內丘文化館果然又在內丘老唐城及磁窯溝一帶發現了17處隋唐窯址,既有大量的隋代白瓷、青瓷(有的青瓷碗可以上溯至北朝,但仍未找到其窯址),又有精美多樣的唐代白瓷與唐三彩陶器,甚至還有一些透影的白瓷殘器。

縱觀臨城、內丘兩地窯址所出邢窯隋唐陶瓷器和殘片,多為壺、碗、盤罐、盆、缽、枕之類的日用器皿,以及小型雕塑如騎馬俑、白瓷獅、鳥食罐等,而內丘白瓷造型尤富於變化。

邢窯瓷器的裝飾多樸素無紋,僅有少數劃花貼花之物。雖然比同時享名於世的越窯青瓷之多有紋飾而似乎略有遜色,但是就其時代風尚與燒製技術來說,白瓷的燒成條件顯然要求比青瓷更高。隋代成熟的白瓷始見於邢窯,而唐代邢窯又以其白勝霜雪的潔淨色調和樸素大方的典雅作風見長,體現了人們重視清白無瑕、樸實無華的高尚情操。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邢窯白釉雙魚穿帶壺 (河北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邢窯白釉壺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邢窯白釉罐 (故宮博物院)

2.定窯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也有稱“曲陽窯”。目前所知唐代窯址,多集中在澗磁村的村北和村東一帶。

窯址所見唐代白瓷,有的足以媲美邢窯的精細白瓷,而且也有透影白瓷,一直延續到宋、金時期尚能生產。其中晚唐、五代白瓷多為碗、盤、壺、盆、爐以及小型玩具之類。器沿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有的為玉壁底,澗磁村唐瓷的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胎色略發灰、黃,也有的器物的胎比較薄,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如各式盞託、葵瓣口盤、獸形曲柄壺等。

胎體較厚,質地較粗,胎色灰白或略黃,因施加化妝土而釉色較白。厚胎器物釉質較粗,有少數細密開片,胎釉精緻者較為純淨,釉色瑩潤。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下部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的不同而異。施在胎體比較厚重的器物上的釉比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裡泛青。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定窯白釉盒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晚唐 定窯白釉花口碗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官”字款五尖瓣花口盤 (西安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官”字款五寬瓣淺口碗 (西安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晚唐 定窯白釉鳳首壺 (河北省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白釉雙龍耳瓶 (故宮博物院)

3.河南密縣窯

密縣窯燒瓷年代約在唐至宋初,窯址在密縣(今改新密市)西關一帶,1961年發現,1962年著者曾去考察。該窯以燒白瓷為主,其餘還有黑釉黃釉、青釉及白釉綠彩、珍珠地劃花之類。其品種以碗、碟、壺、枕等生活用具為主。

在唐代文獻中曾提到過密縣貢白瓷的歷史密縣窯的白瓷胎質與鞏縣窯、定窯相比略顯粗糙,胎體也較為厚重,但廣泛使用化妝土,使密縣窯白瓷也達到了細膩潔白的程度。

晚唐五代時密縣窯成功地將唐代金銀器上鏨花技法運用到白瓷裝飾上,巧妙地利用胎色與化妝土的色調變化,在潔白胎地上以一個個類似珍珠的圓圈作為色地,並在其上刻劃紋飾。這種珍珠地劃花技法在唐代是罕見的,後來其鄰縣登封曲河窯在宋代將這種裝飾技法更加熟練地大量運用到器物上,例如國內外圖錄中常見的一件唐密縣窯珍珠地劃鸚鵡紋枕,就是當年著者為故宮博物院向當地文化館借調去的珍品,與窯址所出的殘片對照看來如出轍,可以代表該窯制瓷工藝的歷史水平。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密縣窯珍珠地劃鸚鵡紋枕 (故宮博物院)

4.河南鞏縣窯

鞏縣窯(又名“鞏義窯”)在唐代以燒製白瓷為主,兼燒三彩陶器,以燒製白瓷的時間最長。窯址1959年發現於鞏縣(今屬鞏義市)小黃冶、白河鄉、鐵匠爐一帶。

鞏縣窯的器皿以碗類居多,有敞口、撇口、花瓣口等十幾種,底足為玉璧形與窄圈足以及平底。其他還有壺、瓶、罐、盤、枕等生活用具,建築用陶、明器及兒童玩具等。這些器物造型豐美、各具特色。

鞏縣窯的白瓷胎質細膩堅緻,胎色呈白色、灰白色。釉的呈色有白、白閃黃或白中閃青等多種色調,釉面有細碎開片。總的感覺既注重實用又不失美觀,具有雍容大方之美,與河北邢、定二窯同樣體現了唐代白瓷的時代特徵而堪稱典範。鞏縣白瓷在裝飾上,主要以刻劃線、弦紋、繩紋、蓮瓣紋和寶相花紋較為常見,也有浮雕貼花紋飾,題材多為寫實的植物或動物。有的明顯看出是受到佛教藝術和其他外來文化影響。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鞏縣窯白釉蓋罐

三、【唐三彩陶器】

唐代三彩陶器,通常簡稱唐三彩,它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的著色劑,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煉鉛熔碴和鉛灰作助熔劑,經過約800°C的溫度燒製而成。釉色呈深綠、淺綠、翠綠、藍、黃、白、赭、褐等多種色彩,人們稱為“唐三彩”,其實是一種多彩陶器。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備上述幾種彩色中的一種顏色,人們稱為單彩或一彩,帶兩種顏色的,人們稱為二綵帶有兩種以上顏色的則稱為三彩。

唐代盛行厚葬,並且有明文見於唐代典章。唐代曾經多次頒發過不同等級的官員死後隨葬相應數量的明器。三彩陶器有可能是適應這種厚葬風氣而興起的,在不太長的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長安是唐代都城所在,洛陽也是唐代的東都。三彩器以西安和洛陽兩地唐墓出土數量最多。其它出土三彩陶器的地區還有今江蘇省,以揚州為多。山西、甘肅兩省的唐墓也有三彩陶器出土其他省區出土者很少。這種情況似乎說明以三彩陶器隨葬主要流行於西安和洛陽。三彩器的產地也主要在長安與洛陽。三彩陶明器,特別是三彩陶塑,形體一般比較大,比瓷器更為易碎,長途運輸是非常困難的。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其它地區三彩陶塑出土特別少的原因。

用作明器的三彩陶器,凡是與死者在世時生活有關的如建築、傢俱、牲畜和人物等等無不具備。生譎用器有瓶、壺、罐、缽、鰒、杯、盤、縕、盂、燭臺、枕等十多種,而每一種又有許多式樣。瓶就有雙龍耳瓶、雙系扁瓶、花口瓶、洗口瓶和細頸瓜腹瓶等。其餘器物也都式樣繁多。建築物既有亭臺樓閣,又有花園中堆砌的假山和水榭;傢俱則有仿木質的箱櫃;牲畜有馬、驢、駱駝、豬、牛、羊、狗,禽有雞、鴨;人俑有貴婦人、男女侍俑、拉馬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等。可以說是包羅永珍,遠比唐代任何手工業藝術部門的產品豐富。

宋代以後的各種各樣的低溫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陶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世各種低溫色釉和釉上彩的瓷器,其主要著色劑基本上和唐三彩一樣,仍是銅、鐵、鑽、錳四種。唐三彩釉的藍釉證明我國用鈷作陶瓷著色劑始於唐代。雕塑藝術在唐代處於一個巨大的發展時期。陶瓷雕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雕塑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研究唐代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

唐三彩陶器的絢麗多彩以及塑工的高超技巧,都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不僅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在陶瓷工藝上也對後世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彩蓋罐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綵鳳首壺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彩刻花三足盤 (故宮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彩載樂駱駝俑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彩牛車驅駕者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彩文官俑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彩梳妝女俑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三彩鎮墓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四、【唐代黃釉瓷器】

唐代的黃釉瓷器以餘家溝窯燒造的為代表,器皿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和獅形足等。燒製瓷器的窯具有匣缽、托杯、三岔支託、四岔支託、印模和支棒等。壽州窯器物的胎體比較厚重,器多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稜用刀削去。缽類器物,體形較高,斂口圓唇,腹壁微曲。注壺為唐代流行式樣,喇叭形口、圓唇、長頸、壺柄為帶形曲柄,壺嘴為多稜形短嘴或圓柱形短咀,平底。枕類器物為長方形,平底,稜角作圓形或方形。此玩具有騎馬俑,馬頭高昂,短尾,騎人兩手持韁繩,雙腿夾馬腹,姿態生動,形象逼真。

壽州窯瓷器流行施用化妝土,表層是透明的玻璃質釉。釉面光潤,開小片紋。釉層厚度約8微米左右。釉色以黃為主,有蠟黃、鱔魚黃、黃綠等。化妝土光潤細膩。用蘸釉法上釉,釉層厚薄不均,釉色濃淡不一。玻璃質釉和化妝士有的結合得不好,有剝釉現象。

管家嘴窯隋代燒青釉瓷,餘家溝等唐窯則以燒黃釉瓷為主。由青釉改為黃釉,形成了唐代壽州窯的時代風格。唐代壽州窯改燒黃釉,並不是原料的不同,而是改變了窯爐的燒成氣氛,隋代用還原焰燒成青釉,唐代改用氧化焰燒成黃釉,胎色也由青灰變為白中泛黃。唐壽州窯已經使用了匣缽,與各地唐代瓷窯大體相同。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壽州窯黃釉注子 (安徽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壽州窯黃釉印花枕 (安徽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壽州窯黃釉葡萄紋執壺 (淮南市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壽州窯黃釉碗 (安徽博物院)

五、【唐代黑釉瓷器】

北方黑瓷的出現比江南地區的晚三百多年。六世紀七十年代北齊時期墓葬中有黑釉瓷器發現,釉色介於黑醬二者之間。目前已在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個省的七個縣發現唐代燒黑瓷的窯址,以河南為多,有五處瓷窯發現黑瓷。

銅川窯陝西銅川窯窯址在黃堡鎮,是宋代北方青瓷耀州窯的所在地。黃堡鎮窯在六十年代曾作過大面積發掘,證實早在唐代已燒瓷器,以黑瓷白瓷為主,兼燒少量的青瓷。出土黑瓷標本有盤、盤、盒子、燈、盆、壺、蓋罐等器物,造型多種多樣。

1972年,黃堡鎮出土了一件黑瓷塔式蓋罐,造型和唐三彩陶器類似,但又不盡相同。蓋罐集中了雕鏤堆貼等技法,罐腹下部模印堆貼葉紋一週,下承以多邊形底座,座上鏤雕佛像人物及花卉。罐蓋為七級寶塔形,蓋頂塑一小猴,形象生動,通髙超過50釐米,而且器形端正不偏不斜,極其可貴,是唐代北方黑瓷的一件傑出作品。足以表現銅川窯的制瓷水平。

鞏縣窯河南鞏縣共發現唐代窯址三處,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三彩陶器。黑瓷有瓶、壺、冶、盤等器。窯址中也有為數不少的茶葉末釉器物,器形與黑釉一樣,似為燒黑瓷過火而出現的一個特殊產物,不是窯工有意燒製。這種情況在以後各時期的黑瓷容址裡是經常見到的。河南燒造黑瓷的還有:鶴壁窯,也創燒於唐,窯址出土的標本中有黑瓷雙系葫蘆瓶和執壺。郟縣、密縣和安陽窯也都發現了唐代黑瓷壺碗等器物。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魯山窯黑釉藍斑壺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魯山窯花瓷腰鼓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黑釉塔式蓋罐 (耀州窯博物館)

六、【唐代絞胎瓷器】

在唐代北方陶瓷中,特別是河南河北陶瓷中有一種絞胎、絞釉的瓷器,是唐代以前瓷器中尚未見到的品種。

絞胎、絞釉是利用兩種不同的原料互相攪在一起出現的花紋。所謂絞胎,是用白褐兩種色調的瓷土相間揉合在一起,然後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間的類似木紋的紋理。這種紋理變化多端,上釉焙燒即成絞胎瓷器。兩種色釉絞在一起叫“絞釉”。兩者的區別是前者花紋裡外一致,而後者只出現在器物表面,而且花紋簡單。

絞胎其製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後粘合成形,(底部般都不用絞胎),陰乾後將四角修圓,在背面挖一個圓孔,最後施釉裝坯入窯燒成。絞胎瓷器的製作工藝比一般色釉瓷器繁複。

1972年陝西乾縣唐懿德太子墓出土了一件絞胎騎馬俑,人馬全部是絞胎,這是目前絕無僅有的一件絞胎瓷塑。它的製作工藝比盤盤等圓器的難度要大得多。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鞏義窯絞胎枕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絞胎粉盒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 鞏縣窯絞胎花枕 (蘇州博物館)

七、【五代時期陶瓷】

“紛紛五代亂離間”。

五代、十國的紛爭是唐王朝各種固有矛盾發展的結果。但是各地割據政權之能夠存在,也是因為唐末地方經濟有了發展,可以作為割據者的依憑的緣故。在五代十國時期,在一些地方政權割據的地區,包括陶瓷在內的手工業仍然有所進步和發展,吳越的青瓷就是其例。但是也正因為在全國分裂、割據的形勢下,各地瓷窯之間借鑑、仿製以至市場競爭成為不可能,這種進步與發展又是有限度的,瓷業的新的發展繁榮還有待於北宋統一全國。

五代的陶瓷造型沿襲晚唐風格,如花瓣形的茶碗、茶托以及盤碟之類多作五瓣或六瓣的形式。這時越窯已成為吳越錢氏王朝的官窯,生產越器作為貢品,製作更為精巧,秘色青瓷代表了這一時期的工藝水平。五代的白瓷也相當進步,南唐二陵(李晟、李璟墓)所出土的葵瓣口和敞口卷唇的白瓷碗,造型大方端正。長沙五代墓中葉出土過白瓷,有注子,葵瓣口碗、十瓣瓷碟、菱花形盒等,製作都很精美。

總的看來,唐到五代,陶瓷器物,笨拙粗重的造型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精巧優美的新型產品,豐富多樣,風格鮮明,具有新的時代特徵,在工藝方面也更為成熟。唐代的雍容渾厚,五代的優美秀致,各有特色,而又都表現著我國傳統的民族風格。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五代 秘色瓷蓮花碗 (蘇州博物館)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五代 定窯白釉碗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五代 越窯青釉菱花口盤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故宮博物院)

唐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五代 定窯白釉穿帶瓜稜壺 (故宮博物院)

八、【總結】

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與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這雖是事實,但實際上,北方諸窯也兼燒青瓷、黃瓷、黑瓷、花瓷,也有專燒黑瓷與花瓷的瓷窯。北方諸窯中,很多瓷窯燒瓷歷史較短,沒有陳規可以墨守,因而敢於作各種嘗試和探索。釉色不厭棄青、白、黃、黑、綠、花,制胎可以兩色重疊拉坯,形成紋理,不薄雅素,更喜富麗。這代表了一種新的自信和進取的時代風格。

唐代陶瓷製品使用的範圍廣,陶瓷器類增多,新的器物應時而興。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罐和各類陳設裝飾器類,幾乎無所不備。瓷制日用品新穎多樣,造型大方美觀,製作質量遠遠超過前代。 唐瓷的裝飾工藝,還向著多樣化途徑發展。那些絢麗的三彩釉,揮灑淋漓的花釉,變化巧妙的絞胎,以及豐富多彩的釉下彩,都表現著唐人的創造性和革新的精神,為由單色釉到繽紛華美的彩瓷開了先河。

我國制瓷業發展到唐代,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唐代不僅形成了以南方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北方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這兩大瓷窯型別,同時在陶瓷工藝諸多方面也取得了許多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唐至五代時我國陶瓷史上一個大發展的時期,不僅制瓷工藝有了很多創造和進步,制瓷的窯場數量和分佈都有很大的擴充套件,直接為宋代陶瓷業的繁榮作了準備。

【參考文獻】

李輝柄著,《中國陶瓷鑑賞圖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中國矽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13

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田自秉著,《中國工藝美術史:彩圖版》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

圖片來源:

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東省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淮南市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等。

影片載入中。。。

https://mp。weixin。qq。com/s/LfjqVIMG7Ij2inQCliIo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