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中華通史第九篇: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滅亡(下)

由 中歐歷史雜談 發表于 舞蹈2021-09-09
簡介此時伊尹建議湯說道:“東夷之民還服從桀的調遣,聽從夏朝的號令,此時去征伐不會取得勝利,滅夏時機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貢請罪,臣服供職,以待機而動

昆吾國是誰滅亡的

中華通史第九篇: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滅亡(下)

在與夏朝決戰之前,湯在伊尹、仲虺的輔佐下,巧妙謀劃,以“先為不可勝”的戰略,先逐一翦除桀的羽翼,孤立夏王室。

湯首先派遣伊尹數次潛入夏都斟鄩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

不過當時夏朝總體力量仍然大於商部落,湯繼續採取先弱後強、絕其羽翼的方法,削弱夏朝實力,並掠取土地與資源,擴充商部落的實力。

中華通史第九篇: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滅亡(下)

商湯

第一個打擊的目標是夏的諸侯國葛,葛國(今河南商丘寧陵縣)是商部落西邊的一個方國。

葛國的國君葛伯十分忠實於桀,是桀在東方諸侯國中的一個耳目。

湯認為葛伯會妨礙他滅夏,將自己的活動報告給桀,就想爭取葛伯到自己這邊來,不再為桀效力,助商滅夏。

於是湯就派了一些商人(商部落的人,並非大家認為的商人)去葛國,幫他們耕種田地,湯提供這種無私幫助,只讓葛國人為他們提供飯食即可。

但葛國人民在葛伯這個昏君的統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當然更不能為商人提供飯食。

沒辦法,湯只好派商部落邊境的人往葛國送去酒飯,給幫助耕種的商人吃,送酒飯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

這時候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候送酒飯的人來後,將酒飯搶走,還威脅說不給就要被殺死。有一次,一個孩童去送酒肉,因反抗搶劫,竟被葛伯的人殺死。湯見葛伯是死心塌地的與商部落為敵,不能再用感化的辦法來爭取,就率兵到葛國去把葛伯殺了。因為葛伯不仁,葛國人民早就怨恨,見湯殺了葛伯,就表示願意歸順商部落。

湯滅葛的行動,在諸侯中不但沒有人反對,還獲得很多人的支援,大家紛紛指責葛伯的不仁,被殺是咎由自取。有的方國的人民怨恨桀的暴虐,還盼望湯前去征伐,願意從夏朝統治下解脫出來歸順湯。還有一些方國自願歸順湯,湯對歸順的方國都分別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

湯的這種行為顯然是一個諸侯盟主的地位,在行使國王的權力,開始跟桀分庭抗禮。

湯在滅亡了葛國之後,繼而集中兵力逐步滅韋國(即豕韋)、顧國(即鼓),最後攻滅了實力較強的昆吾國。

當湯滅亡了桀的四個羽翼後就停止向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結果桀立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伐商部落。

此時伊尹建議湯說道:“東夷之民還服從桀的調遣,聽從夏朝的號令,此時去征伐不會取得勝利,滅夏時機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貢請罪,臣服供職,以待機而動。”湯聽從他的建議,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

不久傳來桀誅殺關龍逄、眾叛親離的訊息,湯再次停止向桀的納貢,此時桀的指揮完全失靈,九夷之師不起,甚至還有公開抗命的。湯認為伐桀的時機完全成熟,於是果斷下令起兵。

此時湯的勢力已經很大了,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娀氏之地。戰敗後的桀又逃至鳴條,湯追之,展開了大戰。

中華通史第九篇: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滅亡(下)

伊尹

決定夏商存亡的鳴條之戰爆發。

鳴條之戰是約公元前1600年,湯在鳴條(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個人傾向於河南洛陽一說)與夏軍進行的一場決戰。

約公元前1600年,湯興兵伐夏,戰前他隆重舉行誓師,《尚書·序》記載:商湯“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誓師後湯簡選良車70乘,死士6000人,聯合各方國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雙方軍隊在鳴條展開決戰。

決戰中商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桀的主力部隊,桀敗退後歸依於屬國三朡(今山東省定陶縣東一帶),湯乘勝又攻滅了三朡,桀率少數殘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

湯回師西亳,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三千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宣告商王朝的建立和夏王朝的滅亡,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

中國的首個世襲制政權,夏朝,傳十四世、十七君,歷時四百七十一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中華通史第九篇: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滅亡(下)

大夏疆域

在後世的傳說中,桀被描繪成一代暴君,後人常將夏桀與商紂王、周厲王和周幽王四個禍國殃民的暴君並稱,但在較早的文獻中關於桀的記載甚為簡略。

《尚書·湯誓》記載商湯伐桀時舉說桀的罪狀只是“

率遏眾力,率割夏邑

”,也就是隻說他用兵頻繁,侵奪國土。

後世的文獻將他描述成一個暴君說他寵信妃子妺喜,對政事不聞不問之餘,還大量殘殺忠良,以炮烙殺大臣關龍逄,如此事蹟和商紂王極為相似,所以這些事很有可能這是出於政治原因而杜撰的。

夏朝滅亡後,剩餘勢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還有兩支分別向南方、北方遷移。

未遷移的夏民裡有一支姒姓貴族被湯封於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以奉祀宗廟祖先。

《史記·陳杞世家》載夏朝後裔在“商時或封或絕”。周武王滅商為王之後,封大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

春秋末期,孔子因為崇尚夏禮,還特意去杞國訪問考察。

姒姓貴族還有一支在夏王少康時受封在越國,他們的後代世代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禹陵村為禹守陵至今。

而南北兩支夏民分別是:桀當時帶著的夏民從歷山南遷至南巢,這便是南支。

北支夏民則進入蒙古草原,與當地諸部落融合,有人認為這便是後人所稱的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中國謂之匈奴。”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戰敗後的夏人。

根據卜辭記載,土方是位於商西北方的一個強大方國,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長期征討的物件。直到武丁征服土方後,在其腹地“唐土”建設大型城邑“唐”,鎮壓控制土方人民,此後不再有土方叛變的記載。

周朝初年,周成王封晉國始君唐叔虞於此。近年也有學者,包括李學勤和蔡哲茂等,認為甲骨文和先秦文獻中的“西邑”可能才是夏朝真正的國號。

中華通史第九篇: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滅亡(下)

九州圖

不過無論如何,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下一篇章將講述湯建立商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