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正元中醫 | 風邪致病的病因病機

由 正元中醫 發表于 舞蹈2021-09-10
簡介如中風多由於多種原因引起肝旺脾弱,脾弱則生痰,肝旺則化火生風,痰熱引動肝風,則上蒙清竅而猝然昏厥,橫竄經絡而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七浮扇是哪裡人

正元中醫 | 風邪致病的病因病機

風邪致病在中醫病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風有外風、內風之分,內、外風致病各有特點,而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風邪致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本文即針對風邪致病的病機特點進行闡述。

正元中醫 | 風邪致病的病因病機

1 風邪致病的特點

1.1 風為百病之長

《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風邪致病最急,變化最多,最速。故《醫方考·中風方論》曰:“風者,百病之長,得天之象,故其發也暴”。其次,六淫中其他幾種病邪亦每多隨風邪相兼為患,如風寒、風熱、風溼等等。另外,風邪侵犯部位較廣,無處不到,也就最易侵襲人體,故《證治要決》謂其“天地之間無所不入,一罅不塞,來不可御。人之一身,縝密者少,疏漏者多,風乘之也,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

1.2 風性善行數變

風邪致病,發無定時,證無定處,發病急驟,變化迅速,容易傳變。如《素問·痺論》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其證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同也,更發更休也。”如中風病急性期往往發病突然,半身不遂,或左或右,病情進展迅速,每每體現了風邪作祟的特點。

1.3 風性主動

風邪具有來去迅速,使物體搖動的特點。結合臨床可知風邪致病多具有震顫、動掉、抽搐、角弓反張、眩暈、筋惕等徵象。《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暴強直”和“諸風掉眩”都是指風邪的這一特性而言。

1.4 風性輕揚開洩

風為陽邪,其性具有向上向外,升發開洩的特性。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故風邪每易上擾清竅,或上達頭面,造成中風或口眼歪斜等症狀。

2 外風病機

2.1 風傷衛表

若調攝不慎,腠理空虛,衛外不密,則風邪乘虛傷人表衛。其病機特點主要是使衛氣的開盍失司。《傷寒論》所述之“太陽中風”之“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證即屬此範疇。

2.2 風襲筋骨

風氣傷人,初犯表衛,失於外解,可以內傳而痺著筋骨。若素體虛弱、衛陽不固者,風邪常與寒溼夾雜傷人,或流注肌膚經絡。或痺著於筋骨關節,致氣血執行不暢而發為痺證的病理變化。此即《素問·痺論》所謂“風寒溼之氣雜至合而為痺”。

2.3 風中經絡

若調攝失宜,正氣虧虛,衛外不固,經絡空疏,則風邪乘虛中於經絡。其中又有中經、中絡之不同,中於絡者,絡脈不通,出現口眼歪斜,眼瞼不閉,肌膚不仁等症;中於經者,則氣血痺絡,肌膚筋脈失於濡養而半身不遂。

2.4 風中臟腑

或因調養不慎,或因素體正氣不足,風邪侵入,不只侷限於體表,甚可直接影響臟腑。《素問·金匱真言論》:“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即說明風邪循經入裡,內幹五臟而發病。仲景亦有五臟中風的記載: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肝中風者,頭目,兩脅痛,行常佝;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膈失煩重,皮而短氣。唯是腎中風之說,恐系脫簡所致。

2.5 風毒入血

多由氣血不足,復受風毒侵襲使然。《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曰:“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對風毒入血病機因亡血而血氣不足,復因風毒外受中於經脈,浸淫血分的兩個環節,作了比較完善的論述。風毒入血,多因陰血不足,又失於解散所致。因風為陽邪,風毒久遏經絡,勢必化熱,可見關節紅腫痛熱;若熱迫血行,溢於孫絡而為發斑;風毒鬱久,化燥傷陰,肌膚失養,則見面板粗糙,作癢等症。風毒內留,可進一步釀成滯血耗血的病理,引起頭髮脫落等症。

正元中醫 | 風邪致病的病因病機

2.6 風毒致痙

多因產後或外傷,創口感受風毒之邪,侵入肌腠經脈,使營衛不得宣通,甚則內傳臟腑,引起嚴重的病變,自北宋以來稱之為破傷風。其病機特點:一是有創傷史;二是風毒壅滯肌腠經脈,使之失於濡養,可見牙關緊閉,面肌痙攣,呈苦笑貌,肢搐項強,甚則角弓反張,反覆發作,極為痛苦;三是邪毒入裡,擾動肝風,可見頻頻抽搐,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等症。末期則邪毒深陷,正氣欲脫。

總之,外風致病是一個風邪由表入裡、由衛氣到營血、由經絡到臟腑、病情由輕到重的過程,當然,也有風邪直中臟腑者。一般而言,風邪初犯衛表,調養不慎,失治誤治,則內犯筋骨,或若正氣不足,無力抗邪,則風邪入侵經絡、臟腑、營血分,病情加重。

3 內風病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風勝則動”,故內風病機主要概括一些動搖眩暈證候的病理變化。如頭目眩暈,四肢抽搐,肢體麻木、振掉、強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風氣通於肝”,這些論述都說明風邪與肝的關係很大,故歷代醫家都認為“肝風內動”之病機。《中醫內科學》五版教材提出了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血) 虛風動三種病機,實際上,中醫對內風的產生及病機特點尚有多種認識,現具體論述如下:

3.1 肝陽化風

多因肝腎陰虧,肝陽失潛而暴發。其病機特點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不潛陽,陽亢化風。若肝風內旋,上擾頭目,則頭痛不止;風動筋攣,則項強肢顫;足厥陰肝經絡舌本,循喉嚨,風陽竄擾絡脈,則言語蹇澀;痰阻舌根,則舌體僵硬,不能語言;痰隨氣升,故喉中痰鳴;肝腎陰虛,筋脈失養,故手足麻木;風動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故步履不正,行走漂浮;風陽暴升,氣血逆亂,肝風夾痰上蒙清竅,心神昏憒,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竄擾脈絡,患側氣血執行不利,或弛緩不用,或強痙拘急,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向一側;舌紅為陰虛之象,白苔提示邪未化火,膩苔為夾痰之徵,脈弦有力,是風陽擾動的病理反應。

3.2 熱極生風

多由邪熱亢盛,傷及營血,燔灼肝經,內陷心包,煽動內風所致。熱邪蒸騰,充斥肌膚,故按之灼手如焚;熱傳心包,心神潰亂,致神識昏糊,躁擾不安,如同發狂;熱灼肝經,津液受爍,引動肝風,而見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雙目上視,牙關緊閉等筋脈攣急的表現;熱邪內犯營血,則舌色紅絳,脈象弦數,為肝經火熱之象。正如薛生白《溼熱病篇》所說“熱盛於裡,少火悉成壯火,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風煽則火熾,而識亂神迷”。

3.3 陰虛風動

是陰液虧虛引動肝風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熱病後期陰液耗損,或內傷久病,陰液虧虛而發病,陰液虧虛,筋脈肌膚失於濡養,故見筋惕,肉等症;陰虛火旺,虛火灼液,不但營分有熱,血分亦受燔灼,出現痙攣、抽搐等症。其與肝陽化風之提法不同之處在於肝陽化風以實證為主,而本證則以虛證突出。

3.4 血虛生風

是血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候。多由急慢性出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引起。肝藏血,陰血虧虛,血不養肝,肝血不足,則肝風內動;肝主筋,血虛筋脈失養則見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動,舌淡或舌紅,脈細等症。

3.5 血熱動風

肝藏血而主筋,血熱熾盛,深入厥陰,淫熱於肝,燔灼筋脈,加以陰血耗傷,不足以濡潤筋脈,肝經熱極即能化火生風,風火相煽,遂致筋脈拘引攣急,發為手足抽搐,四肢拘急,兩目上視,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的病變。同時,由於心主血而合神明,血熱熾盛,燔灼心經,擾亂神明,還同時出現神明內閉,神識昏狂,與邪熱內壅,陽氣閉鬱,營氣不能達於四末之四肢厥冷等症。故有關“外竄經脈則成痙,內侵膻中則為厥”,以及“蓋厥證風火閉鬱,鬱則邪熱愈甚,不免逼亂神明,故多厥”等描述,都是對此種病機的深刻說明。其與熱極生風之提法不同之處在於強調“血熱”而動風。肝藏血,心主血脈,二髒與血關係最為密切,故血熱動風每每傷及心肝二髒,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3.6 痰熱動風

痰熱動風指裡熱熾盛,化火灼津而為痰,痰火生風,引起肝風內動,筋脈失養,而形成中風、眩暈、痙病和小兒驚風等病變的機理。如中風多由於多種原因引起肝旺脾弱,脾弱則生痰,肝旺則化火生風,痰熱引動肝風,則上蒙清竅而猝然昏厥,橫竄經絡而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故朱丹溪曰“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 。痰熱動風的病位主要在肝,肝藏血而主筋,熱則灼津為痰,津血同源,血傷則筋脈失於濡養而動風,出現攣急、抽搐、眩暈、昏僕諸證。所以《醫學入門》說:“ 人知氣血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動昏澀,耳輪搔癢,脅肋脹痛,左癱右瘓,麻木跛奇證,名曰風痰”。

3.7 脾虛生風

脾土虛寒,陽氣不能達於四末,則手足筋脈無以溫煦,氣不布津則手足筋脈失於濡養,遂致風氣內動,發為拘急、抽搐等症狀。脾虛生風又名慢驚風,以小兒多見,其病機特點,外由先天稟賦薄弱,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因各種原因引起脾胃虛寒。常伴有神倦懶言、面色淡黃或青白相間、唇黯、四肢不溫、不思乳食、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舌淡質嫩少苔、脈沉緩無力等症。

3.8 血瘀生風

瘀血導致風氣內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等,都是對血隨氣逆,瘀積於上所致風氣內動的詳細記載。近代認為中風、癲癇、痙證三種病證中皆存在著瘀血生風的病理機制。何紹奇在《現代中醫內科學·震顫麻痺綜合徵篇》中明確說:“瘀血阻滯,脈道不通,血行不暢,筋脈失濡而手足顫動,屈伸不利,此即瘀血生風。”其成因為凡氣滯、氣虛、陰虛、血寒、血熱、出血、七情過激、跌打損傷等所導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經絡,影響筋脈功能時,均可產生內風。因此,瘀血生風的根本病機在於瘀血阻塞經絡,筋脈失養,攣急剛勁。由於“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絡”,故瘀血生風多見於老年患者以及多種慢性病的過程中。

總之,內風病機較為複雜,在病變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相兼為病。如肝陽化風時,肝陽上逆,血可隨之上行,以致血瘀積於上,並加重肝陽化風;而肝陽上亢日久,又可耗損陰液,轉化為陰虛風動。陰液虧損,則血運不暢,加之陰虛生熱,煎熬血液,最易形成血瘀而動風,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日久,又必然導致血虛,致血虛生風。陰虛有熱,故可能同時出現血熱生風;熱灼津液,煉液為痰,痰熱互結而化風,則出現痰熱動風之象。而肝陽亢盛,木克脾土,脾氣虛弱,則會轉化為脾虛生風。

I

版權宣告

本文摘自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