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由 馮驥才 發表于 舞蹈2021-09-11
簡介我們應該從昔時的看待民間文化的偏見性視角與狹意的觀念中超越出來,從更廣更深的文化角度來認識民間文化,感受民間獨特的審美

一條椅子對嗎

民 間 審 美

文 / 馮驥才

那些出自田野的花花綠綠的木版畫,歪頭歪腦、粗拉拉的泥玩具,連喊帶叫、土塵蓬蓬的鄉間土戲,還有那種一連三天人山人海的廟會,到底美不美?

自古文人大多是不屑一顧的。認為都是粗俗的村人的把戲,難入大雅之堂。故而這些大多為文盲所創造的民間文化一邊自生自滅,一邊靠著口傳心授傳承下來。

當然,在古代也有一些文人欣賞純樸天然的民間文化,大多是些詩人。他們的詩中便會流淌著溪流一般透徹的民歌的光和影。從李白到劉禹錫都是如此。但是,古代畫家則不然,他們崇尚文人畫,視民間畫人為畫匠,很少有畫家肯瞧一眼民間繪畫的。美術界學習民間的潮流還是在近代受到了西方的影響。西方的繪畫沒有“文人畫”,所以從米開朗基羅到畢加索一直與民間藝術是溝通的。在他們的心裡,精英的繪畫是“流”,而民間藝術卻是一種“源”。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華陰老腔表演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與老腔藝人們坐在同一條板凳上

在人類的文化中,有兩種文化是具有初始性的源。一種是原始文化,一種民間文化。但在人類離開了原始時代之後,原始文化就消失了。民間文化這個“源”卻一直活生生地存在。

精英文化是自覺的,原始文化與民間文化是自發性的。“自覺”來自於思維,而“自發”直接來自生命本身。它具有生命的本質。所以,西方畫家總是不斷地從原始與民間這兩個“源”中去吸取生命的原動力與生命的氣質。

所以說,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可是,民間文化從來都只是被使用的。被精英文化作為一種審美資源來使用。它的本身並沒有被放在與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

在近代,人們對民間文化所接受的一部分,也都是靠近“雅”的一部分。比如戲劇中的京戲,由於趨向文雅而能夠受寵,而許多土得掉渣的地方戲仍然被輕視著,因而如今中國一些地方戲種已經到了瀕死的邊緣。再比如在民間木版年畫中,比較城市化而變得精細雅緻的楊柳青年畫容易被接受,一些純粹的鄉土版畫很難被城市人看出美來。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楊柳青的“粗活”年畫《缸魚》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與畫《缸魚》的年畫藝人王學勤交談

民間文化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包括審美語言、審美方式與審美習慣。陝北的那些擅長剪紙的老婆婆在用剪子鉸那些雞呀貓呀虎呀娃娃呀的時候,一邊鉸一邊會咧開嘴笑。她們那種無聲的“藝術語言”會使自己心花怒放。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另一個不同是,民間文化是非理性的,純感性的,純感情的。這種感情是一種鮮活的生命和生活的情感。有生命的衝動,也有生活理想。有精神想像,也有現實渴望。他們這種語言在廣大的田野與山間人人能懂。一望而知,心有同感,互為知音。

因此民間審美又是一種民間情感。懂得了民間的審美就可以感受到民間的情感,心懷著民間的情感就一定能悟解到民間的審美。我們為什麼只學英語,與洋人交流;偏偏不問民間話語,與自己鄉民村人交談,體驗我們大地上這種迷人的情感?何況這是一種優美而可視的語言。這種語言坦白、快活、自由、一任天然。沒有任何審美的自我強迫,全是審美的自發。它們不像精英文化那樣追求深刻,致力創新,強調自我。它們不表現個性,只追求鄉親們的認同;它們追求的實際上是一種共性。至於某些民間藝人的個性表露也純粹是一種自然的呈現。他們使用的是代代相傳的方式。縱向的歷史積澱的意義遠遠超過個人超群的價值。它們最鮮明的個性是地域性,它們的審美語言全是各種各樣的審美方言。所以民間審美的重要特點是地域化,也就是審美語言的方言化。這便使民間審美具有很濃厚的文化含量。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剪花娘子康枝兒的作品《老鼠上燈臺》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剪花娘子康枝兒的作品《家中人兒》》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剪花娘子康枝兒的作品《栽花》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剪花娘子康枝兒的作品《母鹿》

馮驥才《民間審美》: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

探訪草原深處的剪花娘子康枝兒

寫到這裡,我便弄明白了——過去我們判斷民間藝術美不美,往往依據的是精英文化的標準。這樣,我們不但只接受了民間藝術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看不到民間藝術中的文化美,也就是民間審美的文化內涵。

今天,我們正處在農耕文明時代向工業化的現代文明的轉型期。農耕時代的一切創造漸漸成為歷史形態。我們應該從昔時的看待民間文化的偏見性視角與狹意的觀念中超越出來,從更廣更深的文化角度來認識民間文化,感受民間獨特的審美。從而將先人的創造完整地變為後世享用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