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由 黔東南身邊事 發表于 舞蹈2021-09-15
簡介苗 族 蘆 笙 舞蘆笙舞是苗族人民舉行祭祖和節日、喜慶活動時所跳的傳統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穫後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廣泛流行於苗族地區

蘆笙舞是苗族舞蹈嗎

苗 族 蘆 笙 舞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人民舉行祭祖和節日、喜慶活動時所跳的傳統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穫後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廣泛流行於苗族地區。貴州省內流行最廣泛的蘆笙舞主要有三個種類,分別是鼓龍鼓虎-長衫龍、錦雞舞以及滾山珠,均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鼓龍鼓虎-長衫龍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鼓龍鼓虎-長衫龍”是小花苗聚居區貴定縣新埔鄉谷撒村所獨有的一種苗族蘆笙舞蹈。據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興史話》記載,宋代,苗族首領黑蠻龍跟隨岳飛抗金立功,被封為龍虎將軍,後因岳飛父子風波亭遇害,他“痛哭幾日絕食而死”。人們以鼓龍鼓虎-長衫龍的舞蹈紀念這位苗族英雄,並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長衫龍包括男子雙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舞者身著黑色大襟長衫,頭插兩根野雞翎,頂龍面牛角圖騰,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蘆笙,自吹自跳,隨著流暢的蘆笙旋律作出“龍鬥角”“龍吐水”“龍出洞”“龍飛膀子”“蓮花”“拜見”等動作。

錦雞舞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錦雞舞發源于丹寨縣排調鎮境內,流傳於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排調、也改、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相傳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後來遷到一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後因洪災而沿江上行在丹寨縣定居。苗族的祖先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飢度日。由於錦雞幫助他們獲得了小米種子,以此度過饑荒,他們便將錦雞視為命運吉星,仿照錦雞的模樣打扮自己,並模擬錦雞的求偶步態跳起了蘆笙舞。錦雞舞以蘆笙伴奏,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後起舞,排成一字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人多時,蘆笙手在中間圍成圓圈吹跳,女性在外圍成圓圈漫舞。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

滾山珠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傳說遠古時期,苗族祖先大遷徙,途中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們為了給父老鄉親們開闢一條通道,就用自己矯健的身軀從荊棘林中滾出一條路,人們為了紀念這些青年的功績,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表演時用6支長約20釐米的鐵製梭鏢頭,鏢尖向上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0。7米的圓圈,或用6只對頂的飯碗裝滿水擺成圓圈代替梭鏢。表演者手執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著稜鏢或水碗翻滾,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驚險場面。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

圖說貴州 | 苗族蘆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