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由 人間煙火孰知味 發表于 舞蹈2021-09-15
簡介可以說,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

蘆笙好學嗎

蘆笙會是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貴州、湖南一帶的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蘆笙會的主角自然是蘆笙。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在這片素有“歌舞之鄉”美譽的土地上,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婚俗嫁娶,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傳統節日。

蘆笙更是苗族文化的符號和象徵,在中國,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會有蘆笙,它是苗族人最重要的樂器之一。蘆笙存在於苗族社會與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苗族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紐帶。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苗族

據說蘆笙發源於中原,後傳入少數民族地區,其前身為漢族的竽。說起芋,大家肯定會想起“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的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南郭先生

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不過南郭先生也並非一無是處,譬如他善於毛遂自薦,主動請纓;能夠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樂隊中混跡,而不被識破;能夠一眼看透齊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後審時度勢,主動下臺走人,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濫竽充數

蘆笙在侗苗文化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侗苗的蘆笙曲調、蘆笙詞、蘆笙舞以及繪畫、雕刻、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無不充滿對蘆笙的讚頌,它包含著侗苗人民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文化情操,是侗苗文化源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陸次雲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俗雜記《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時演奏蘆笙的情景做了形象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由此可知,從古至今,苗族人的蘆笙吹奏技巧和蘆笙舞蹈動作就極其精彩,蘆笙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蘆笙舞

蘆笙是代表苗族文化的一種符號,是苗族的象徵,是表達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紐帶,是苗族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支柱。因而,蘆笙被苗族人民視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會吹,女子個個能舞。也有人說蘆笙是苗族的命根子。不論苗族遷徙到哪裡,蘆笙總與他們相伴。可以說,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苗族民間有句諺語:“蘆笙一響,心裡發癢。”苗族人民如此鍾愛蘆笙,是因為幾千年來,蘆笙一直伴隨著苗族人民的生活和鬥爭,訴說了苗族人民的苦難,發出了苗族人民的呼聲,表達了苗族人民的美好意願,傾吐了苗族人民的歡樂。在苗族人心裡,笙歌就是天籟。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吹蘆笙

在廣西融水縣當地,各村寨都有自己專業的蘆笙演奏隊,不過說到製作蘆笙的匠人卻很稀有。自古以來,蘆笙的製作工藝都遵循祖傳,融水苗家人如今吹奏的蘆笙,多以吹管為直管的六管蘆笙為主,笙管多選用竹徑細、竹節長、粗細勻、竹壁薄的“蘆笙竹”,直徑在1。2釐米左右,每節長40-50釐米,以生長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為佳,這時的竹管竹質堅韌,表面光亮,不易蟲蛀,是製作笙管的良材。砍伐來要做蘆笙的竹子,先要將其放在煙火上長時間燻烤,直到裡面的水分全部蒸發。經過一個多月的燻烤,才能進入下一步做蘆笙的程式。煙火燻烤後,還需要直接在火上燒。

手拿竹子在火塘上迅速來回移動,既不使其完全燒著,又能均勻受熱,有足夠的高溫能夠使其變軟,竹子變軟後,蘆笙匠人在其彎曲的地方迅速淋水降溫,用腳踩直,這樣才能達到做蘆笙的標準。每一根做笙管的竹子,都要經歷這樣水與火的雙重作用,才能成為製作蘆笙的材料。除了笙管,蘆笙其餘主要構件是笙鬥、簧片和共鳴管。笙鬥是蘆笙的心臟,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製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鬆軟,少疤節,外觀呈紡錘形,長46-56釐米、寬4-9釐米、高5-8釐米,細端再接一根長15釐米左右、外徑1。8釐米左右的竹管為吹口。製作時,先將木材加工成葫蘆鬥,然後把木材從中破為兩半,掏空葫蘆鬥內壁後,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黏合,外部用竹青編好的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鬥呈淡黃色,外部塗飾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的譽稱。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吹蘆笙

做蘆笙的工具繁多,刀、剪、鑽、挖、鑿、鋸、斧、推、刨……幾十把之多。用杉木做成笙鬥,六根竹子做成笙管,外表看起來簡單的組合,真正做起來卻很複雜,蘆笙好壞的關鍵就在於內部這些細小的結構。蘆笙內,起振動發聲作用的銅簧片很細小,裝銅片、調音,也是製作蘆笙最難的環節。每根竹子的粗細長短都不一樣,但做好的蘆笙卻要求發出的聲音都相同,這就要求每一次裝上銅片後,都要靠手和耳朵去調節,這不僅要求有精湛的手藝,還要求有敏銳的聽力。

簧片多用響銅製作,《尾蕉叢談》一書載:“長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響銅為之,恆用火炙,亦古制也。”簧料下好後,畫出簧舌輪廓線,用小鑿子鑿透,銼削掉毛刺,放入爐火中加熱,待到微紅時,用鉗子將簧框略微夾攏一些,使舌與框之間的縫隙縮小,然後放入水中蘸火定型,這種經過“火炙”的簧片,吹奏時省力,發音脆亮。蘆笙製作師傅手拿薄薄的銅片,先是湊近細看,手指輕彈了銅片後把銅片放到耳朵邊聽,似乎覺得聲音不太悅耳,於是把銅片放在砧上用鐵錘敲打後,再看再彈再聽……如此反覆數遍後,才把銅片烘烤發熱後抹上松香,粘在笙管底端開口處,裝入簧片,蘆笙才算安裝完。製作蘆笙,除了要了解力學知識、具備物理知識,還要有良好的耳力,懂得相應的樂理。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苗族蘆笙

每一支蘆笙都要完成六根這樣的笙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做成一支蘆笙,熟手也大概要用一整天的時間。在苗族地區,蘆笙不僅是一種樂器,還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一種媒介,幾乎每個苗家男子都會吹蘆笙,只要是節日,只要有喜事,苗家人就會吹起蘆笙,跳起舞蹈。若是在蘆笙會上,數十人數百人一同跳響蘆笙,那場面該是如何的壯觀!怪不得在西南苗鄉,人們都說蘆笙不是用來吹的,而是用來跳的。

貴州省凱裡市舟溪鎮新光村潘柔達,是苗族蘆笙製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之鄉”,這裡的村民幾乎人人都會吹蘆笙,從事蘆笙製作的有60餘家。“在蘆笙場上,沒有蘆笙、不會吹蘆笙,姑娘不會跟你玩耍,還會奚落你幾句。”說到蘆笙的功能,71歲的潘柔達依然是那麼自豪。潘柔達痴迷蘆笙是從少年時代開始的。在他17歲那年,他的師父看到他雖然窮,但卻有製作蘆笙的潛能和天賦,就將手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潘柔達念念不忘師父的教誨和恩情,他師父對他說,“我不收你學費,你挑一挑柴來就當學費了。”

蘆笙一響心裡發癢,笙歌就是苗族人的天籟,然而製作蘆笙並不簡單

蘆笙節

17歲那年,他製作第一把蘆笙,一制就成,這給他很大信心。“在蘆笙場裡,我繞場一週就能聽出哪把蘆笙有毛病和什麼地方有毛病。聊起自己的專業,潘柔達自豪得很。有一回在四川吹蘆笙,有一名隊員的蘆笙吹不響了,其他在場的人都以為蘆笙壞了。潘柔達說是簧片掉了,開啟一看果真如此。經過潘柔達的巧手修理,蘆笙又響起來了。近年來,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已不允許潘柔達再親自制作更多的蘆笙,他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帶徒弟上,以這種方式把蘆笙製作的技藝傳承下去。(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蘆笙戀歌口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