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由 趣觀歷史 發表于 舞蹈2021-10-05
簡介黃河鐵牛的出土,深深地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這些每尊重逾45噸,朝代如此久遠,儲存如此完整的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宜黃鐵牛是誰

引言

作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先人給後輩留下了無數的遺物與遺蹟。這些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的生活載體,對後世研究以往的社會生產、人類活動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01

眾所周知,中國有二十餘個朝代,歷史上割據的政權更是數不勝數。無數次的政權更迭,各國征伐導致許多珍貴文物毀於戰火

清王朝中晚期,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列強肆意侵略中華大地,又有無數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一般來說,這些具有巨大歷史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珍貴文物,要麼會被陳列在博物館中,要麼會被收藏家精心收藏。然而,有一件文物卻十分例外,它在出土後就一直露天敞放著。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黃河鐵牛

02

這件文物就是黃河鐵牛,古稱“開元鐵牛”。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河鐵牛出土于山西運城市永濟市(古稱蒲州),共有四尊。

黃河鐵牛在建國初年就被當地百姓知曉,因該文物深埋於黃河古道中,一到枯水季節,鐵牛的牛角都會裸露出來。在當地政府長時間的查訪勘探下,最終將黃河鐵牛從黃河水面下兩米多深的河灘裡挖掘出來。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蒲津渡遺址近照

黃河鐵牛的出現並不是偶然,永城市因靠近古代黃河,這裡曾誕生過黃河上最著名的蒲津渡渡口。黃河鐵牛正是“蒲津渡遺址”中儲存最完整,體量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文物。這四尊鐵牛鑄造於唐朝開元年間,至今已有近一千三百年的歷史。

四尊鐵牛分為兩組,呈一前一後排列狀態,都面朝西方。四尊鐵牛大小相似,高都在1。9米左右,長都大約3米,每尊鐵牛旁還各鑄有一尊鐵人,好似正在執鞭策牛,十分生動形象。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黃河鐵牛七星柱近照

據清《蒲州府志》記載:鐵牛是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兩地的交通而特意鑄造的。

在中國玄學文化裡,“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鑄造鐵牛可以在五行中起到克水的作用,鎮守黃河使其不會決堤氾濫,因此當地民眾又稱這四尊鐵牛為“鎮河鐵牛”。

隨著歲月更迭,由於元朝末年的連年戰爭,蒲津浮橋被毀於戰火之中,鐵牛也被棄之不用,往後的日子裡,黃河不斷抬高和改道,無人問津的鐵牛漸漸被掩埋在泥沙之中。

實際上,和四尊黃河鐵牛一同出土的,除了四尊鐵人以外,還有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三座土石夯堆。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永濟黃河居民舊照

這些文物是當時人民對生活富足安寧的美好向往,也是當時高超冶金鑄造技術的完美呈現,它們也為後世關於黃河變遷、水文地質、歷史地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黃河鐵牛的出土,深深地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這些每尊重逾45噸,朝代如此久遠,儲存如此完整的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可正由於黃河鐵牛體量巨大,材料又是鐵質,如何保護黃河鐵牛成為專家們亟待解決的事情。

早在鐵牛出土時,因長時間被河水和泥沙沖刷,鐵牛的表面大多已經腐蝕生鏽,如果採用機械或人工吊動搬動,恐怕會對鐵牛造成更近一步的傷害。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黃河鐵牛近照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專家們決定採取“就地保護”的方法,將鐵牛原封不動地放置在當地的平地上,露天陳列。

如此一來,就完全避免了鐵牛因搬運而導致進一步受損的風險。可是,也有一部分人提出異議,露天陳列會導致鐵牛每天遭受風吹日曬,鐵牛表面生鏽磨損的現象會更加突出。

對於這樣的疑問,專家們只得表示,由於現在的文物保護技術還不優異,沒有合適的吊運工具和有效的防鏽方案,只能待日後技術提升後再進一步處理。

結語

如今,四尊鐵牛已經佇立在黃河岸邊已經31年,在長時間的露天儲存下,鐵牛表面確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鏽跡。然而,對於體量如此巨大的文物,能夠保護成這樣已經實屬不易。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黃河鐵牛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保護方案,留待後世觀賞瞻仰。

參考資料:

《蒲州府志》《千年“鐵牛”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