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由 蕭硯歌 發表于 舞蹈2021-05-14
簡介”——錢鍾書在盛唐這種社會氛圍中,詩人們必然受到感染,他們積極進取的熱情往往表現在描寫邊塞戰爭,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詩歌中

舞長纓是什麼意思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輝煌,一大批庶族出身的文人懷著兼濟天下的理想登上了歷史舞臺。

他們雄心勃勃,銳意進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積極追求。這種思想反映在詩歌裡構成了盛唐詩歌嚮往建功立業,勇於進取的重要主題,呈現出一種雄健、豪邁、向上、樂觀的時代風貌。

同時,唐朝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表現出積極禦侮的強大氣魄,激發了人們保衛國家的熱情。

從軍報國,立功邊塞的英雄主義榮譽感瀰漫在社會之中,關心戰爭,嚮往邊塞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這就給盛唐邊塞詩的創作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盛唐的邊塞詩,無論是寫行役、征戍、戰爭,還是寫自然風光、邊地風情,大都表現了詩人們追求功名、嚮往邊塞的愛國主義感情。

它與盛唐詩壇其它佳作一樣,體現了“盛唐氣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折光。

01

“一個藝術家總是在某些社會條件下創作,也總是在某種文風裡創作。”——錢鍾書

在盛唐這種社會氛圍中,詩人們必然受到感染,他們積極進取的熱情往往表現在描寫邊塞戰爭,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詩歌中。

隨著以高適、岑參為主的邊塞詩派的興起,帶著盛唐時代氣息的邊塞詩篇大量湧現,它以高昂的激情,雄健的筆力,嶄新的思想境界,豐富多彩的內容,在盛唐詩壇上放射出異彩。

在盛唐邊塞詩中,詩人們對戰爭有著明確的態度和認識,他們對從軍出塞、保衛國家的義舉,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如王昌齡的《少年行》:

“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徑。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崔顥的《贈王威古》:

“烽火去不息,胡山高際天。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在外族入侵,邊陲告急的危急關頭,愛國志士挺身而出,慷慨赴難,沒有想到勒石燕然的功名,只是為了報效國家,解除邊患,字裡行間充滿著保衛國家,抗擊外侮的浩然正氣。

王維的《少年行》“初隨驃騎戰漁陽……縱死猶聞俠骨香。”中的少年千里轉戰,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表現出豪邁、樂觀的大無畏英雄氣慨。

詩人們將自己從軍報國的熱情傾注在詩歌裡,如王維“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岑參“萬里奉王事,一身何所求?也知寒垣苦,豈為妻子謀”,祖詠“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些熾熱的詩句,抒發了詩人們安邊靖國、請纓殺敵的壯志,是他們熱愛祖國的內心世界的顯露。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為了適應邊塞的戰鬥生活,詩人們閱兵習武,意氣風發。如岑參“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高適“倚馬見筆雄,隨身唯寶刀”。

從他們身上看不到文弱書生的氣質,倒像是佩帶刀劍,馳驅馬上的壯士。他們嚮往著邊塞生活,希望透過這條通路來實現理想,因此,他們蔑視那些窮經苦讀的文人。

高適就在《塞下曲》中嘲笑說: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王維的《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對此也表示同意: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當朋友故人奔赴邊塞,詩人們給予了熱情的支援和鼓勵,希望他們在邊疆為國立功。

比如,岑參鼓勵“萬里西擊胡”的李副使,誇讚他“功名祇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李白在《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中說:“入幕推英選,捐書事遠戎。高談百戰木,鬱作萬夫雄。”高適在《送董判官》中說:“長策當須用,男兒莫顧身。”

故人遠別,難免有悽愴之情,但是抱負遠大的詩人,互相勉勵,止住噓啼悲傷,用長歌代替了抽咽,表現出寬闊曠達的胸襟。

如王維的“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高適的“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詩句感情激越,格調高昂,一掃往日士大夫分別歧路時泣涕漣漣、纏綿不捨的兒女情狀。

邊塞詩人這種積極樂觀的氣度,強健豪爽的風貌,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02

盛唐邊塞詩中,有一些著力描寫戰爭場面的詩篇,透過這些詩篇,人們彷彿看到那種旌旗翻卷,茄鼓齊鳴,萬馬賓士的激戰場面。

如王昌齡《出塞》:

“留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描寫了將士寒夜出戰,得勝而歸的情景。詩人沒有具體描述戰鬥的進行,卻透過城頭的鼓聲和金刀的血跡這兩個富有特徵的細節的描寫,戰鬥的場面不難想見。

高適《塞下曲》中“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的雄偉壯麗的戰爭場面歷歷在目。

還有他的“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這首《破九曲之作》從正面描寫了唐軍收復九曲的戰鬥和壓倒敵人的氣勢。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但戰爭是殘酷的。李白在《從軍行》中就寫道:

“百戰黃沙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侵略者的圍攻逼近邊城,久經沙場的將士們英勇地投入戰鬥,雖然突破了敵人的陣營,射殺敵人的將領,但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戰鬥緊張激烈,而長期戍守更是艱苦卓絕。李白的《塞下曲》描寫將士們“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艱苦的戰鬥生活。

儘管風餐露宿,艱辛異常,戰士們的情緒仍然高昂,他們的信念就是“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河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戍邊將士不獲勝利,誓不還家的堅定誓言。

高適的《薊門五首》:“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歌頌了將士們奮不顧身的戰鬥精神。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在邊塞詩人的筆下,唐軍出征殺敵的場面威武雄壯,氣勢磅礴。如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挑河北,已報生擒吐谷軍。”

在狂風大作,日色無光的大漠裡,唐軍仍然無所畏懼地向前挺進,途中傳來前軍破虜的捷報,歡呼雷動的場面自然現出,透露出一種勝利的自豪和喜悅。

岑參更是大手筆,把唐軍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軍威盡情地表現出來: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這是何等的威武!何等的氣魄!前者描寫軍情緊急,唐軍黑夜出征,在飛沙走石、寒風凜冽的惡劣環境裡,軍隊鬥志高昂,將軍金甲不脫,夜草檄文;部伍行軍金戈作響,戰馬流汗,顯示出震懾敵膽的氣勢。後者則是描寫唐軍白日出徵的強大陣容,吹笛伐鼓,三軍齊呼,海動山搖,表現出勢不可擋的赫赫聲威。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詩人對這些為保衛國家慷慨出征、血灑異域的將士們非常崇敬,他們用飽蘸激情的筆,寫下了許多歌頌邊疆將士的浩歌。

但邊塞詩人不是戰爭的叫囂者,他們渴望和平,熱愛和平。他們支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抗擊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的安定和和平。他們希望戰爭早日結束,憧憬邊疆沒有戰火徵殺的生活。

高適就暢想過“邊庭絕刁斗,戰地成漁樵”的景象,他希望邊疆不再是兵氣連雲,白骨遍野的荒涼之地,而變成為人民漁樵之所在。人民不再被戰爭所侵害,到處是國泰民安的和平景象,這正是詩人們理想的社會生活。

03

盛唐邊塞詩中第一次出現了描寫邊塞風光的詩篇,使它更加引人注目。

戰爭不斷地進行,使人們關心邊塞,渴望瞭解邊塞,嚮往邊塞的生活,同時邊塞和內地的聯絡也增多,為人們出塞提供了條件。

王昌齡、崔顥、王維、李白等詩人都曾涉足邊塞。還有一些詩人,希望通過出塞從軍的道路建功立業,如岑參、高適都曾投身幕府。

在邊塞,詩人們開闊了眼界,充實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寫下了許多反映邊疆生活和戰爭的詩歌;而且他們也被邊疆奇異的景色所吸引,在他們的筆下出現了邊疆雄偉壯麗的景象: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 崔顥《贈王威古》

“漢壘青冥間,胡天白如掃。”高適《登百丈峰》

大漠、長河、漢壘、獵騎……這些邊塞特有的景物,一旦被詩人攝入詩裡,顯示出它動人的魅力。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大漠”二句,歷來是人們稱道的佳句,詩人從“孤煙”、“落日”兩個景象入手,描繪出邊疆黃昏時的壯麗景色,色調濃烈,形象鮮明,給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漢壘”二句,是詩人登高遠眺之所見,天宇寥廓,堡壘高聳,境界恢宏、深邃。

岑參久佐幕府,對邊塞生活有長期的觀察和體驗,他在詩裡著力描寫了西北邊疆的山川風光。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寫西北邊疆八月飛雪的景象,從冰雪的晶瑩瓊潔聯想到了梨花怒放,非常美妙、自然。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還有《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把天山冰峰皚皚,風雪瀰漫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中“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氣浪升騰的熱海,經過詩人的想象,更帶有神奇的色彩。

《火山雲歌送別》中“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大雪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火山的雄姿,氛氳繚繞的雲煙如見眼前。

透過吟誦這些詩篇,人們彷彿走進一條西北邊疆風光的畫廊,盡情地領略那些陌生的、絢麗奇妙的山川景色,產生了無限的想象和神往。

辛文房曾在《唐才子傳》中稱譽岑參這些詩說:

“唐興罕見此作。”

盛唐邊塞詩中描寫山川風光的詩篇,開拓了邊塞詩新的領域,那五光十色的邊疆景色,峻峭挺拔的風格在邊塞詩的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標誌著盛唐邊塞詩發展的水平。

詩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給大自然景象新增生氣。邊塞詩人沒有過多地去寫大漠戈壁的荒涼蕭條和身處絕域的哀怨,而是以高昂的情緒來描繪邊疆瑰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其中傾注著他們對祖國邊疆讚美和熱愛的深情。一個沒有愛國熱情、沒有遠大志向的庸人,絕不會寫出這般超凡絕倫的詩篇來。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這些邊塞詩,無論是詩人抒發壯懷,還是贈別時的激昂慷慨;無論是表現戰爭的艱辛,還是描畫塞外風光,都奏鳴著一個共同的旋律——

深厚、熱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從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到唐王朝的建立,三百年來中原人民飽受了外強入侵而分裂混戰的痛苦,唐王朝的統一和強大,給人民帶來了重建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面對外族的威脅和侵擾,一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在人民中間形成。

正如魯迅所說的:

“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

人民這種民族意識,乃是盛唐邊塞詩愛國主義思想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因此,邊塞詩人表現在詩中的愛國感情,也就不僅僅限於個人的範圍,帶有更廣泛、更普遍的意義。

與屈原憂憤的吟唱,鮑照的慷慨悲歌,庾信的深沉低迴不同,盛唐邊塞詩表現出高亢雄壯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止開拓了盛唐詩歌廣闊的領域和嶄新的思想境界,更充滿著盛唐積極樂觀、高昂雄健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