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人類可以冬眠嗎?深圳先進院發表研究成果揭示靈長類動物體溫調節機制

由 讀創 發表于 舞蹈2023-01-28
簡介研究團隊#FormatStrongID_2#,揭示了下丘腦視前區在靈長類動物體溫調節中的作用,繪製了體溫降低過程中全腦特異啟用的神經網路,以及靈長類對抗失溫的體溫保護機制,為潛在的臨床轉化和航天應用提供理論和實驗支撐

第一個變成人類的人是誰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陳小慧 通訊員 孫露佳

人類可以冬眠嗎?在科幻電影中,人們設想能在冬眠中飛往外太空,或在冬眠中得到生命的延續。那麼,我們距離人工冬眠究竟還有多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腦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深港腦院”)王虹和戴輯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學術期刊《創新》

The Innovation)

雜誌。

研究團隊

#FormatStrongID_2#

,揭示了下丘腦視前區在靈長類動物體溫調節中的作用,繪製了體溫降低過程中全腦特異啟用的神經網路,以及靈長類對抗失溫的體溫保護機制,為潛在的臨床轉化和航天應用提供理論和實驗支撐。深圳先進院為論文第一單位。

審稿人在該研究的評價中指出,該研究對於我們理解非人靈長類和人類的體溫調節將產生深遠影響。期刊編輯認為,這項研究為邁向人類休眠跨出重要一步,為臨床轉化和航天應用打下基礎。

圖說:揭示靈長類動物體溫的調節及保護機制的成果展示及應用示意圖 來源:The Innovation

#FormatStrongID_3#

#FormatStrongID_4#

冬眠(Hibernation)是一些物種為了適應極端生存環境,趨同演化出的一種週期性的生理現象。冬眠(連續多日的休眠)與日間休眠(Torpor)的動物,透過抑制機體的代謝率,達到全身水平的低體溫、低能量消耗,同時這個過程也伴隨著基因表達、解剖結構、生理引數的劇烈變化。在冬眠過程中,雖然動物停止進食、飲水等維繫生存的必要行為,但是在從休眠中甦醒後,動物能夠繼續生存,其肌肉也不會發生萎縮。有研究表明,休眠的動物對衰老和輻射有著一定的抵抗作用。

在動物界中,能自然休眠的動物並不多,其中只包含一種靈長類動物,即狐猴(Lemur),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都不能自然休眠。科學家希望破解自然休眠動物的奧秘,建立誘發休眠的技術,並在人體中實現休眠,但至今沒有研究能夠實現。

隨著神經科學研究的進步,下丘腦視前區(POA)逐漸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此前的研究表明,在轉基因小鼠腦內,特異性啟用POA腦區神經元,可以促使小鼠在1至2個小時內降低體溫至28℃,並且維持十餘個小時低溫狀態。同時,該調控還促進小鼠增加散熱,降低心率和活動量。這個現象與小鼠的自然休眠有類似之處。如果特異啟用相同腦區,是否可以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實現定時降低體溫甚至休眠呢?

對此,深圳先進院王虹和戴輯團隊利用化學遺傳學工具,以非人靈長類動物為模型,展開神經調控體溫研究。同時採用無線體溫遙測、自主活動定量監測、生理生化測定以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研究動物體溫調控的系統機制。團隊發現,利用化學遺傳技術精準

#FormatStrongID_5#

“我們發現,非人靈長類動物對體溫的變化非常敏感,這與小鼠存在顯著差異。當體溫降低約0。5℃的時候,非人靈長類動物已經透過加速心率、肌肉顫慄、收縮外周血管等調節形式進行自主神經機制產熱,以抵抗體溫的降低。同時還會大幅增加運動量,透過運動產熱,抵禦體溫降低”,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王虹分析道,由此可見,非人靈長類動物有著更強的禦寒能力,其體溫調節機制較小鼠更加精密複雜。

為進一步瞭解POA調控體溫的腦網路機制,研究團隊透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評估了POA啟用前後全腦水平的神經網路變化,發現化學遺傳學刺激方法不僅激活了POA區域性網路,也特異地激活了與溫度、心率以及內感相關的多個核團(如島葉皮層IC等)。透過功能連線分析等定量化方法,研究團隊

#FormatStrongID_6#

#FormatStrongID_7#

#FormatStrongID_8#

21世紀以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陸續提出誘導人類“休眠”設想,以期實現深空探索計劃。這裡的“休眠”是透過各種技術手段降低人的核心體溫,使代謝變得“遲鈍”,不僅可以減少物資消耗,還能降低對航天員的精神健康威脅。“休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體溫和代謝,例如冬眠動物的代謝率可降低80-98%,目前還不能在人類身上誘導實現。

核心團隊歷時5年,透過反覆實驗,解決了如何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上使用化學遺傳技術、如何監測清醒動物生理生化指標等關鍵技術問題。利用化學遺傳學手段,透過操控下丘腦興奮性神經元,

#FormatStrongID_9#

,進一步為人工冬眠漫長的探索道路帶來重要借鑑意義。

此外,該研究還明確了靈長類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探索了與體溫調節相關的全腦功能網路連線,為潛在的臨床轉化和航天應用提供理論和實驗支撐。

“透過降低體溫來降低神經元對能量的需求,被證實在中風等腦疾病的小鼠模型中,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但小鼠作為自然休眠的物種,對低溫耐受能力很高,如何將基於小鼠的研究成果,推廣到體型為其數千倍的人類上,還有著漫長的距離。”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戴輯說道。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