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世俗的愛與責任,才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由 博書 發表于 舞蹈2023-02-01
簡介他們的愛情與生命,逐漸走向世俗意義的愛與責任,在田園牧歌的歸宿中,回到了生命沉重的狀態

為何留下這個結局讓我承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世俗的愛與責任,才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米蘭·昆德拉,享譽世界的捷克小說家、文學大師。提到昆德拉,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可不讀。這本一度被很多讀者認為是愛情小說,實際上是一本充滿哲學意味的經典之作。

1958年,昆德拉發表處女作《玩笑》一書,贏得巨大的名聲。可是十年之後,這本書卻給他帶來了意外之災。《玩笑》這本書被禁止發行,昆德拉也被當局限制發表言論和出版書籍。1975年,昆德拉終於獲得允許,攜妻子離開祖國,旅居法國。到了法國之後,流亡海外的昆德拉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他終於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撰寫文章了。

1978年,米蘭·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定居巴黎,並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1984年,昆德拉發表他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小說以當時發生在捷克的革命“布拉格之春”作為背景。1988年,美國導演考夫曼將他被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非常值得一看。而在三年之前的1985年,昆德拉與馬爾克斯等西方作家就已被介紹進入中國,影響了一代人對文學的熱愛,甚至促成了八十年代中國文學的黃金時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責任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托馬斯是一位外科醫生,在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後,他不再對愛情心存期待,甚至開始恐懼女人。然而托馬斯又無法擺脫對女性身體的渴望。為了確保不再涉足無趣的婚姻,又能讓慾望在自由中合理釋放,托馬斯與不同的女人交往,只是從不和她們共眠。

周旋於不同的女人之間,托馬斯對這樣的放蕩生活已經習以為常。直到小鎮女孩特蕾莎出現在他的生命之中。在托馬斯的眼裡,特蕾莎就像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而他將她撈起,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世俗的愛與責任,才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僅僅是一次偶然的邂逅,這個小鎮女孩就來到了他的城市。特蕾莎是第一個讓托馬斯打破原則的女孩,她生病了,托馬斯必須讓她留下……托馬斯在那個夜晚還想象不到,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重新被愛情俘獲。這個偶然出現在自己生命中的女孩,會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嵌入他的生活。

在托馬斯的愛情觀念中,身體和靈魂可以一分為二。他的確愛上了特蕾莎,可是他不能為了愛情捨棄與其他女人的歡愉。在性靈的愛情與身體的歡愉之間,托馬斯始終無法取捨。但是在特蕾莎心中,她的愛情近似於一種理想。特蕾莎認為,身體和靈魂不能夠人為分割。沒有了愛情,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

因此,當特蕾莎發現托馬斯在和她交往中依舊風流不改,與昔日的情人們保持聯絡時,她的內心痛苦而煎熬。為了減輕特蕾莎的痛苦,托馬斯最終選擇和她結婚,但是愛情卻並非到此為止就走向平靜。

因為戰亂,托馬斯和特蕾莎不得不離開布拉格,一同逃亡到蘇黎世。特蕾莎原本以為,無需在再為了托馬斯的不忠而擔驚受怕,直到一個女人的電話再次打亂她的生活……在一段現實的婚姻中,兩個人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平衡感情的天平,而不是有一方徹底淪為另一方的附庸。特蕾莎的托馬斯的愛情就未曾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

特蕾莎為了托馬斯捨棄了所有,但是托馬斯給她的愛情,更像是一種恩賜。正因如此,他們的相逢彷彿成為一個錯誤的開端,七年的時間,他們之間在給予彼此愛情甜蜜的同時,卻也互相折磨,特蕾莎最終選擇離開蘇黎世,回到布拉格。特蕾莎走後,托馬斯回到了輕鬆愉悅的單身生活,可是這也讓他悵然若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世俗的愛與責任,才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中寫過這樣一段具有哲學意味的話: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就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如同遭受了一次靈魂的重擊,我突然看到了一種詭異的相似。在我們平凡的生命之中,一定也有某些沉重的東西,讓我們無法割捨。我們都被束縛著,這束縛構成了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沉重,卻是我們甘之付出所有包括身體和精神的驅動力。

我們並不能夠認識到每一份沉重,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在失去,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東西,只是在真正失去後才明白它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只有在失去了才體會曾經擁有的幸福。物質的表象容易叫人迷失,迷失在誘惑裡卻不得不經歷失去的痛苦。

人們常常不會過分留意生命中那些持續的關懷和愛,就像我們習慣了日升月落,習慣了晚霞的絢麗和早晨清爽的風。只有當那些美好的瞬間被抽離,我們才會像一根水邊的蘆葦那樣搖搖欲墜。

《不能沉受的生命之輕》中所言的“生命之輕”,其實是在認識到生命相關的一切本身的無意義之後,對世俗生活採取的一種超然態度。而“生命之重”,則是從當下世俗道德與價值觀的角度出發,對社會普遍認知中的意義的固守。

那麼當愛情變得沉重,我們能否負重前行?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的生命將不再是我們的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世俗的愛與責任,才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在經歷了一番掙扎與思索後,托馬斯為了特蕾莎回到了布拉格,回到了他們熟悉的那個家。在這出走與迴歸之間,托馬斯從生命之輕完成了向生命之重的過渡,特蕾莎終於成了他生命之中無法捨棄的唯一之重。為了釋解特蕾莎心中的不安,他們來到了鄉下,遠離一切讓她痛苦的根源,一切讓她噩夢不斷的喧囂和糾纏,兩人過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托馬斯所代表的生命之輕,他的玩世不恭與不負責任逐漸被心中燃起的愛與責任所消解;特蕾莎所代表的生命之重,也體會了生命之前的超然與達觀。他們的愛情與生命,逐漸走向世俗意義的愛與責任,在田園牧歌的歸宿中,回到了生命沉重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全部生命的意義,我們不可能超然於物外,像一片羽毛那樣自由漂浮;而是在生命之重的負擔下,在世俗的愛與責任的羈絆中度過一生。

小說的最後,托馬斯與特蕾莎在鄉下幸福生活,頗有些長相廝守的意味。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或許會一直相守到老,就像所有平凡的夫妻一樣。然而兩人最終死於一次意外的車禍,小說戛然而止,正如托馬斯與特蕾莎的生命戛然而止。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