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由 姜丹笑起來真好看 發表于 舞蹈2021-05-24
簡介該墓是春秋晚期貴族墓葬隨葬禮樂器的典型代表,尤其出土成套成組懸樂打擊樂器和漆木絃樂器數量之多,儲存完好,製作精美,造型別致,實為反映其時代禮樂制度和音樂藝術品的巔峰之作

遠古時期的樂器有什麼特點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春秋時期的一些樂器,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都講了些什麼吧!春秋時期的打擊樂器鼓,1978年3月在河南固始侯古堆陪葬坑出土木鼓2件(同出編鐘1套、鎛鍾1套、木瑟6架、有柄鼓1件和木鼓1件)。其一,木鼓以M1:25為編號,為木質扁體圓形,在考古發掘時已發現該鼓腐爛破裂,經過復原其徑為36。3釐米,鼓壁呈中間外弧。從鼓板痕跡分析其上、下兩面均輔皮革,但已朽爛無存,仍可見到鼓板上留有竹釘8個。則以3個竹釘為一組,呈三角形釘法固定皮革,唯見其中兩塊鼓壁板之中部鑿有小方孔,孔內留有方榫(榫長28釐米),其外面大則裡面略小,足證此方孔大概是原安裝鼓環之用。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其二,扁鼓編號M1:26,為扁體圓形,木柄與鼓壁中間外弧。呈鼓面蒙張皮革,出土時皮革已腐,尚可明辨痕跡。亦見鼓壁間有2個鑿孔相對,木柄一端直接插入,透過鼓腔插入另一側鼓壁板榫孔,更加牢固。鼓柄以彩繪雲紋圖案,間塗黃漆,繪以成雙夔龍。其外繪以紅黃交纏的繩紋,並以紅色描繪出方格紋、回紋、雲紋等,構圖十分精美。鼓面也繪製繁縟的花紋圖案,色澤豔麗,藝術水平極高。音樂效能唯見手柄鼓極為罕見,尚未配備耳錘,應為演奏者一手持鼓,一手拍擊,邊舞邊奏。從現有資料中唯見這2件鼓為春秋晚期的漆木鼓樂器孤品。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固始侯古堆M1出土了大批成套成組的懸樂和打擊樂器,以及漆木絃樂器等,是不可多得的音樂珍貴文物,值得音樂考古工作者和音樂史研究者的關注。據《淅川徐家嶺春秋楚墓出土銅獸》的考古報道,1990年淅川縣城倉房鄉沿江村徐家嶺M9出土春秋晚期青銅鼓架座2件。這對青銅鼓座以怪獸造型,吐舌翹尾,其形制相同,大小一致。觀其鼓座造型以龍首、虎頸、虎身、虎尾、龜足,其犬齒犀利。龍頭之上鏤制龍蛇6條,以昂首、凹腰、翹尾彰顯其神髓。又觀其脊上鑲嵌孔雀石,通體飾以風鳥紋、虎紋、雲紋、渦紋等。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4個莖作四出柿蒂狀花飾於頭部的兩側,還有2條伏於龍頭後邊則呈凹腰揚尾狀,其鼓架之怪獸背上有一插孔,從上至下,同時周身多以龍首虎身造型,或以昂首吐舌、伸頸、凹腰作賓士形狀,顯得神奇珍貴,有鬼斧神工之奇,應為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神品。因該墓於戰國末年被盜,此怪獸則為盜剩之物,漆木器雖腐,墓中仍然有樂器的附件如環鈕留存,這些青銅鼓座應有懸鼓繫繩專用的環鈕。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春秋晩期的漆木琴1978年3月在固始侯古堆大型陪葬坑內出土了6件(同一套鈕鍾、一套鎛鍾等樂器)。這組漆木琴形制相同,大小一致,呈長方形。以紅、黃、白三種顏色繪製成竹編織物,其色澤豔麗,線條流暢。瑟面板和底板則以整塊桐木板製作而成,厚1。1釐米。瑟面板微隆,底板平整,其首尾兩端稍薄,鑲嵌15釐米厚的檔木,形成中空內腔。又見瑟嶽置於面板兩端,尾嶽分為3段,形成前後錯落設定,並在面板上先鑿成凹槽,其後把瑟嶽嵌入其內。瑟的嶽上刻有19條弦痕,其弦痕共分3組,兩側各6條,中間為7條。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但尾嶽外側有瑟枘5個,均以蘑菇狀造型雕以獸頭形為枘首,下邊插在瑟面板的方孔內為固,其方邊長各20釐米,又見首嶽呈一直線形。外側瑟面板有19個弦眼,其與嶽山弦痕相對。這組瑟面板四周髹以黑漆,瑟尾則以浮雕10條蛇紋作為裝飾,盤繞瑟枘周圍。瑟的尾部擋板坦緩傾斜,飾陰刻雲紋,其上髹以黑漆。再見瑟的下半部中間雕刻有80釐米寬的凹槽,以19根弦從中穿過。底板尾端透穿馬蹄形的大孔,供瑟弦從地穿出,再從瑟尾迴繞縛於瑟柱上。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諸如此類,見其設計製作精巧,側壁板均刻有槽口,可嵌入其內,並在周邊釘有竹釘,以便扣合嚴密。其兩側壁板之尾端雕刻三蛇盤繞也顯精巧。可見該瑟造型別致,製作精美,則是當時演奏的實用樂器,也為音樂考古者和音樂史研究者高度關注。該墓是春秋晚期貴族墓葬隨葬禮樂器的典型代表,尤其出土成套成組懸樂打擊樂器和漆木絃樂器數量之多,儲存完好,製作精美,造型別致,實為反映其時代禮樂制度和音樂藝術品的巔峰之作。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春秋時期的古箏所見甚少。其一,1979年在江西貴溪縣魚塘鄉仙水巖墓群出土古箏2件。古箏隨葬放置在墓主人棺蓋之上。箏以梓木刳制而成,形制近似船形,以顯古奇,木質堅硬沉重,不易腐爛,儲存完好。形似半竹,其內底部橫列13弦孔。其首部稜起量。

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眾多春秋時期樂器,各有各的特色

其二,1979年在貴溪縣魚塘鄉仙水巖春秋戰國時期墓群M3出土古箏1件。考古發掘發現古箏在出土時放置在棺蓋之上。箏為梓木刳制而成,其中部和尾部已殘斷,其木質堅硬沉重,造型如同船形。槽底開有13個枘孔,孔呈圓形,枘孔呈兩行排列,裡面一排7孔,外面一排6孔,孔徑則在10-1。3釐米之間。可見到古箏的尾部髹黑色漆。古箏罕見,世所難求,尤其春秋之世,在全國各地幾乎難求一件古箏,這為音樂考古工作者和音樂史研究者來說,則為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贊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