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妲己發明筷子,姜子牙表示不服,大禹舉起筷子:吃菜,吃菜

由 可可社會 發表于 美食2021-09-07
簡介在流傳的故事中,筷子與三個人有關,姜子牙、妲己同屬於商朝時期,大禹則屬於夏朝時期

筷子為什麼不能反著用

提起筷子,每個中國人都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家家戶戶必備之物,小時兩劃三扒也就學會了用筷子,所以不管老少,看到孫悟空吃麵條的狼狽樣,都會發出會心一笑:叫你小時不好好用筷子!

筷子雖然是家常必備之物,但說起來歷,卻很有意思,如果古時有專利的話,那麼有三個人會自稱擁有專利權,分別是大禹、姜子牙、妲己。

妲己發明筷子,姜子牙表示不服,大禹舉起筷子:吃菜,吃菜

筷子發明權之爭

最初老外來到中國時,發現三歲孩子都能拿著筷子吃得很溜,心裡就酸了,自個兒扒拉了半天,那豌豆還在菜碗裡一直打轉,所以很佩服中國小孩用筷子的本事,甚至當成了一種神奇的中國功夫。

筷子也就成了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但如果有老外操著半生半熟的普通話問你筷子是誰發明的,那麼你是否知道呢?

在流傳的故事中,筷子與三個人有關,姜子牙、妲己同屬於商朝時期,大禹則屬於夏朝時期。

我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把姜子牙、妲己與筷子聯絡在一起,而且還挺有道理。

一、姜子牙、妲己與筷子的故事

姜子牙,先祖因輔佐大禹治理水土有功賜封地呂地,古時以封地為姓,所以又叫呂尚,姜子牙與馬氏、妲己有故事。

01、

姜子牙與馬氏

到姜子牙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所以頂著名門的號,其實生活已經困頓不堪,甚至姜子牙還當了上門女婿。

姜子牙以苦作樂,整天研習天文地理、專研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沒事就去江邊釣釣魚,主要還是被家中老婆(馬氏)罵怕了,躲到江邊讓耳根清淨一下。

七十人沒一點出息,這日子是沒法過了,馬氏本以為釣了個金龜婿,哪知道是個混賬貨,失望透底之下決定要毒死姜子牙,然後另嫁他人,於是拿出最後的積蓄煮了一鍋肉。

三月不知肉味的姜子牙大喜,正要拿手抓,窗外飛進來一隻鳥對著他的手背就是一口,疼得姜子牙趕緊縮回了手,正想罵兩句,這隻鳥早已飛了出去。

姜子牙揉了一陣被鳥啄的地方,再準備抓肉吃的時候,那隻鳥又從天而降,毫不客氣又狠狠地啄了一下。

氣壞了的姜子牙跟著飛鳥就追了出去,口上罵著“你不讓我吃肉,我就吃你的肉”,其實心裡覺得不對勁了,想看這隻鳥到底想幹什麼。

等追到的時候,那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在唱歌:姜子牙呀姜子牙,你可知道肉中有毒嗎?吃肉不手抓,靈竹方便你我他。

於是姜子牙折了兩段細竹回去,夾肉的瞬間,一股黑煙冒起,肉中果然有毒。

馬氏見事情敗落,借題發揮,大吵大鬧說姜子牙不識好人心,整天就知道釣魚,不努力養家餬口,當著鄰里的面哭著把姜子牙給“休”了,趕出了家門,“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

家醜不可外揚,姜子牙也不忍心傷害妻子,只對鄰里說山裡的靈竹用來夾食可以延年益壽、辨別有毒食物,於是鄰里紛紛仿效,“筷子”也就開始傳播開了。

姜子牙出山前隱居在河南焦作市的孟州,河南很可能就是最早使用筷子的地區,“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飯於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縣。”

妲己發明筷子,姜子牙表示不服,大禹舉起筷子:吃菜,吃菜

02、姜子牙與妲己

姜子牙被趕出了家門,整天釣魚也不是個辦法,不管是高人還是凡夫,肚子餓了都難受,於是姜子牙開始跑到朝歌做小販、後又做了殺豬宰羊的屠夫,一切為了生活,有時就不得不放低做人的姿態。

《戰國策·秦五》載:“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

以下是我看到的故事,有點腦洞大開,卻又有點那麼一點道理。

姜子牙正做著賣肉的生意,突然就被紂王看上了,召到宮裡給了個商朝大夫的官做,這官來得莫名其妙,但看到了熟悉的“筷子”之時,姜子牙怕了!

紂王性格喜怒無常,常因為飲食冷熱不合口大發脾氣,為此殺了不少廚師,當妲己來到時,一切都改變了。

妲己開始也很苦惱,為了哄得紂王的歡心,無奈的妲己想出了個辦法,以試毒為名,每道湯、菜都要先試下口味和冷暖,自然紂王就吃到了舒心的飯菜。

可有一天,紂王來得早了一點,有些菜還很燙,沒法下口。妲己急中生智拔下頭上兩支玉簪,偎在紂王懷裡,用小嘴把夾著的熱菜吹涼了些再餵給紂王。

紂王覺得很滿足,摟著美人看她一臉嬌羞,人生快事啊,以後就這麼辦。

妲己於是命人打造了一雙玉簪,專門用來夾菜,後來此法傳入了民間,老百姓顯然用不起玉器,就以竹筷代替。

姜子牙看到這雙”筷子“,已經知道不妙,這不是自己獨創的“竹筷”的翻版嗎?果然,隨著一陣香風襲來,出現在姜子牙面前的正是趕自己出門的妻子馬氏!馬氏就是妲己!

姜子牙哪還敢做官,於是飄然而去,再次隱居,也就是“太公避紂”的來由。

妲己發明筷子,姜子牙表示不服,大禹舉起筷子:吃菜,吃菜

真偽有話說

姜子牙那時已經70多歲,馬氏也就比姜子牙小2歲,所以紂王不可能看上“老婆婆”馬氏。《封神榜》卻說妲己是狐狸精所化,因此這個荒誕的聯想又有了一點合理性,馬氏把姜子牙趕去幫周武王,孤立紂王,最後成功完成的女媧娘娘交給的滅商的任務,不過這隻限於神話。

不管是姜子牙,還是妲己發明筷子的故事,都不太讓人信服;反而,大禹發明筷子的說法更現實一些。

二、大禹發明筷子

大禹治水,常常就在河道邊過夜,天寒地凍,因此就燃起篝火取暖。

這時大夥就把打到的野獸或者穀米用大葉子包起來,最後裹上黃泥,放在篝火下烘烤;等到敲掉黃泥,剝開青葉,這時就可以開吃了。

飢寒中吃著熱騰騰的食物當然是件享受的事情,可是抓在手上並不好受,特別是油脂,很容易燙傷手指,這時大禹看看手中的“耜”,靈機一動,折了兩段樹枝,輕易夾起了燙肉,在嘴邊吹了一吹,再往口中一送,冷熱剛好。

眾人仿效,手抓變成了“用筷”,不但安全也更衛生,這種進食方式也慢慢傳播開來。

這個傳說更貼近現實一些,但是至今都沒發現夏朝的文字,自然也找不到記載,所以到底是誰發明了筷子無從得知,但商朝肯定已經出現了筷子。

妲己發明筷子,姜子牙表示不服,大禹舉起筷子:吃菜,吃菜

“商筷”真偽說

最早出現筷子的記載是在《韓非子·喻老》,文中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箸”即是“筷子”,“象箸”便是以象牙做成的筷子。

紂王開始講求奢華,以象牙為筷,這讓紂王的叔父箕子感到恐懼不安,因為他明白人的貪慾一旦開啟,便再也止不住。玩物喪志,奢侈敗家,國大勢揮霍民財,民眾必不堪忍受,動亂四起後,亡國不遠矣。

顯然妲己發明筷子的神話也不可信,紂王用的是“象箸”,而不是“玉箸”。

在商朝的時候,的確存在大象,因為當時的氣候是比較溫潤的,先秦楚王打獵的“雲夢澤”,當年可是由湖泊和沼澤組成周長約450公里的湖泊群,自然適合野生動物成長。

“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這屬於聯想的話,那麼“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於江南”則是史實了,隨著殷墟、三星堆、巫山大溪文化遺址、山東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等地區大象遺骨或製品的出土,印證了商朝時期大象大量存在的事實。

先秦前當時大象主要用於農耕、運輸或馴服後作戰,被紂王當做筷子使用,如果在貴族之間仿效開來,等同於殺雞取卵,難不成商人最後拿著筷子去農耕、作戰嗎?這才是“箕子怖”的真正原因。

為了顯示王的身份地位,紂王用“象箸”,只能算是把“竹筷”升級,顯然跟妲己無關,事實上,歷史上的妲己,也不可能魅惑了紂王,最後亡了商朝。

春秋時期說紂王最大的罪是“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時期,《國語晉語》才把妲己推上了亡國的角色,“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呂氏春秋先識》則各打兩大板,“商王大亂,沈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其實春秋時期醜化紂王時,子貢就已經打抱不平了,“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妲己其實是個“亡國之女”,當有蘇氏部落被紂王征服,她被部落首領當成“禮物”和牛羊、馬匹送給了紂王,“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

這樣的身份在朝歌只能戰戰兢兢做人,有蘇氏部落自然也就沒落了,妲己真要是如戰國時期吹噓的“妲己為政”,那蘇氏部落還不在歷史上寫下赫赫威名嗎?

妲己發明筷子這一說也就不成立了,所以我更相信大禹一說,先秦前的發明往往是民間智慧因為適應生活而做出的創造。一雙簡簡單單的筷子,但涉及的文化底蘊可不簡單。

妲己發明筷子,姜子牙表示不服,大禹舉起筷子:吃菜,吃菜

筷子文化

先秦之前筷子稱“箸”,又稱“梜”,“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那麼“箸”是什麼時間變成“筷子”的呢?是在明朝。

明代的文學家陸容在《菽園雜記》講了這個變稱的由來,古時江蘇吳中最忌諱行船不順,觸礁停住休整,或是遇風雨翻船,不僅耽擱時間還損了信用,因此“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蟠布為抹布。”

因為“箸”大多采用竹子所制,所以在”快“字上加了個“竹”字頭,便形成了”筷“。

明末清初的馮夢龍編纂了以明代蘇州方言為代表的吳語民歌集《山歌》,在《詠物四句·箸》中就專門提到了這兩種叫法,題目為“箸”,文中稱“快兒”,雅俗之間把筷子的演化唱得活潑有趣。

姐兒生來身小骨頭輕。吃郎君捻住像個快兒能。姐道郎呀。我當初金鑲銀鑲吃個篾片阿哥弄成了我個輕薄樣。撞來盡盤將軍手裡弗會停。

直譯

:我“快兒”輕巧,是為了讓吃的人拿著方便,當初鑲金鑲銀,如今被改成了篾片兒這寒酸樣,不過擱在將軍手,照樣盤空才抹嘴走。

巧譯

:“快兒”纖巧身,一心向郎君,本該嫁將軍,穿金又戴銀,奈何心屬你,從此著布衣,嗚嗚嗚,但願此生不相棄,你作夫來我為妻。

古代“筷子”的確有彰顯身份、地位的作用。比如唐玄宗賜金箸給宰相宋璟,這把宋璟嚇壞了,因為北魏時就曾規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許私造金器,宋璟以為唐玄宗在暗示自己生活奢華呢,弄不好就有牢獄之災。看把宋璟嚇得夠嗆,唐玄宗回過神來忙解釋道,“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原來金箸是用來表彰宋璟正直的“獎狀”。

當時唐朝達宮貴族流行的是銀箸,金鑲銀鑲的確是筷子的奢華時期。

如今在一些地區的婚嫁,喜歡安排新娘用紅筷子夾桂圓等習俗,寓意“早生貴子”,筷不就是早嗎表達的是美好的祝願,這也是古為今用的文化習俗了。

妲己發明筷子,姜子牙表示不服,大禹舉起筷子:吃菜,吃菜

筷子文化寓意是什麼呢?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分別代表天地,也就是所謂的“天圓地方”,製作的根由來自源自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是民族先祖對世界的認識和經驗總結,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合起來便是乾坤。

手中有天地,這象徵著遠古祖先由聽天由命進入改天換地的演化,也就是由適應環境到主動改變世界的程序,也就是在樹下躲雨,到有巢氏建巢居避雨,再到大禹治水的變化上,這麼長的時空僅僅用一雙筷子形狀改變(由圓柱變成方圓)就把遠古祖先智慧的給歸納了,這種文化底蘊大抵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

以前吃飯的時候,如果孩子調皮,不好好吃飯,老人會調轉筷子,用筷頭敲打小孩的頭,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所謂的天翻地覆,斥責小孩還想反了天的意思。

握筷子的指頭拇指、食指在上為天、無名指、小指在下為地、中指在中為人,寓意人居天地之間,我來說說另一種提法。

如果沒有大拇指,則其他兩指無法完成夾的動作,只要大拇指一靠住筷子,這筷子就服服帖帖了,所以我們管大拇指為“掌舵手”;食指主要完成分合的動作,一分一合之間就夾住了食物,所以叫“執行手”;中指配合食指的動作固定筷子下部,所以叫“順從手”。

三者分別代表老、中、幼,老者指導方向,中者把持事業,幼者尊老順從,這正好組成了小家庭相處之道。天地人可指世界、國家與民眾的關係,老中幼則細化到了家庭,而這道理只是隱藏在在一雙不起眼的筷子上。

不論筷子象徵著天地人還是老中幼,其實都在說同一個理:彼此扶持,相輔相成,才能家和事興,國富民安。

綜上所述,筷子與妲己無關,極大可能在大禹時期已經出現雛形,是人們適合生活的自發性發明,屬於民間智慧的體現之一,可惜夏朝沒有文字用來記載。商朝出現的“象箸”其實是代表王權的奢華形式,與匕匙一起出現在餐桌上,後隨著時代發展,筷子由圓柱體變成了蘊含文化象徵的方圓結合體,除了防止打滑、方便使用的作用,更濃縮著古代先民對世界的認識、改造的智慧,逐漸成為了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