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由 微醉說歷史 發表于 美食2023-01-07
簡介請注意,只是“類似”,可沒說兩者肯定是一類東西,“鴨形玻璃注”是舶來品,1500年前的“外番”,會有欹器嗎

什麼叫濾渣

遼寧朝陽,北票縣曾有個營子村,村裡住著一戶張姓老農民;說“老”也不算太老,剛過五旬坎,只是經常爬山,多年風吹日曬,顯得麵皮發黑。

“張家”是營子村的老戶,祖上幾代都在將軍山裡採藥、打獵;傳至“老張”這代,將軍山上的一草一木皆爛熟於胸,登山更是如履平地。

1965

年9月,山裡落了幾場雨,十里八鄉沒人敢上將軍山,生怕溼滑出點意外;“老張”藝高人膽大,別人不敢上山,他反倒高興了,想著雨後能撈不少山貨。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也確實如此,將軍山本就是“富山”,幾場雨過後,山裡的菌子、木耳、藥材等肥的流油;“老張”高興了,只顧著撿山貨,卻忘了看腳下,一個趔趄差點滾下山溝。

可把“老張”嚇壞了,還好他反應快,抓住了一根藤枝,但看著腳下滾滾而落的石塊,心裡不免一陣後怕;他也發現了不對勁,石頭滾落,沒掉山溝,紛紛落入新出現的“地洞”裡。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前面說過,山裡落了好幾場雨,塌出個新窟窿,這在將軍山很常見;雖說“常見”,還是引起了老張的注意,也是好奇,他就想看看“窟窿”裡有啥好東西。

按理說,山窟窿裡能有啥好東西?要麼是碎石,要麼是狐、兔的窩。

老張的腳剛落在洞口附近,“轟隆”一聲,窟窿口竟然又塌一大塊,老張也落入山洞;還好洞不深,老張掙扎起身,他敏銳的發現,山洞並非完全由下雨導致,而是本身早就存在,竟是一座古墓!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在東北,諸如“黃仙”、“柳仙”的傳說不少,這些東西多出沒與古墓;老張久在山裡活動,類似故事聽過不少,如今又身陷古墓,只嚇得撒丫子往外爬。

以後的日子裡,老張生了一場大病,好不容易死裡逃生,他的經歷就成了村裡人的談資,內容更是豐富充實了不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事很快傳到專家耳朵裡,哪有什麼“黃白大仙”,古墓倒是可以去將軍山一探究竟。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也是湊巧,當地文管部門正在宣傳“文物保護”,組建不久的考古隊蓄勢待發,剛好找“老張”練練手;就這樣,人們再次找到那座古墓,竟然發掘出47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還有一件“禁止出境”的國寶。

概括來講,這座古墓是千年前“魏晉南北朝”時的產物,墓主人是“北燕宰相”馮素弗;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出名,算一時的英雄吧,有興趣可以自行查詢資料,單說出土文物。

其中有5件“玻璃器”,包括:碗、杯、缽、殘器座和一件“鴨形玻璃注”;“鴨形玻璃注”就是“禁止出境”的國寶文物,玻璃也是國寶?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沒錯,這件“玻璃器”真是國寶!

別看今天的“玻璃”隨處可見,但在千年前,那可是比“水晶”、“琉璃”還貴重的珍寶。

眾所周知,“玻璃”最先由石頭燒成,其餘還有“濾渣”、“塑形”、“研磨”、“雕刻”等程式,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千年前的中土沒有“玻璃”,暫且不提其他,僅“燒石頭”就十分困難,“木火”達不到融化石頭的高溫。

自古“物以稀為貴”,中土不產玻璃,以至其貴如琉璃、水晶;這說的還是一般玻璃器,玻璃塑形要在高溫下人工進行,千年前既是高危職業,成品率又很低。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因此,一件造型精美的玻璃器,價值甚至超過了琉璃、水晶等寶石類器皿;《魏書》記載,北魏武帝時,有大月氏國商人來中土傳授玻璃燒造技術,這才“鑄石為五色玻璃。自此,國中琉璃始賤,亦不復珍之”。

再說遼寧出土的5件玻璃器,本就是易碎品,又歷經1500餘年,到今天居然僅是表面浸蝕,能儲存如此完整,連專家都感嘆“奇蹟”;尤其“鴨形玻璃注”,長頸鼓腹,長尾細細,宛若一張大開的鴨嘴,頸部還雕琢著象徵鴨羽的紋帶。

“鴨形玻璃注”不僅樣子怪,用起來更“怪”。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經測,“鴨形玻璃注”長20。5釐米,腹深5釐米,重70克,重心在前,空腹時,器身不穩;用時經“鴨嘴”注清水,當“鴨腹”中的水量充至一半時,前後相對平衡,器身才能放穩。

這東西怪模怪樣,“肚子”裡灌水,還不能灌滿,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主流說法有兩種,一說欹(yī)器。

《荀子·宥坐》有載“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

據說,孔子常在座右放“欹器”,以此“三省吾身”;古帝王也要效仿,為引以為戒,便將“欹器”置於座右,這也是“座右銘”的由來。

現故宮博物院有一對銅質鎏金欹器,是1895年的“光緒御製”,用途和構造原理與“鴨形玻璃注”類似;請注意,只是“類似”,可沒說兩者肯定是一類東西,“鴨形玻璃注”是舶來品,1500年前的“外番”,會有欹器嗎?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這就引出了第二種說法,有專家認為,“玻璃”始與古羅馬,也是西方非常流行的高貴容器;比如優質葡萄酒、珍貴精油等液體,古羅馬人會將其灌入“鴨形玻璃注”這種開口狹窄的容器內。

儲存時,需將“鴨形玻璃注”兩端瓶口一齊封死。

使用時,只需將細小一端開啟即可,“鴨形玻璃注”構造特殊,液體可自行流出;又由於瓶口細小,“珍貴液體”流出很慢,如此既能起到節約的作用,同時也能體現液體的高貴。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今天看,“鴨形玻璃注”的裝飾大抵由玻璃條、玻璃絲盤卷,再熱貼上於容器表面;這是典型的“玻璃熱裝飾”,屬於古羅馬制玻璃的經典特徵,如今叫“吹制技術”。

太複雜的不講了,今天甚至能找到“吹制熱玻璃”的影片,感興趣的朋友自查資料;既然“鴨形玻璃注”並非中土之物,那它究竟怎麼來到華夏的?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今多認為,“絲綢之路”始與西漢,傳至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雖狼煙不斷,東西方交流卻日益密切;這就引出了一個草原強國“柔然”,也是這支遊牧民族,扛起了“絲綢之路草原道”的大旗。

不少專家認為,這件“鴨形玻璃注”應該是產於今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古羅馬帝國,其傳入途徑是由西域經草原之國——柔然,再傳進馮氏北燕的。

遼寧老漢偶然發現古墓,出土一件“玻璃器”,如今卻“禁止出境”

2002

年,“鴨形玻璃注”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2010年,“鴨形玻璃注”與《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一同入選上海世博會,在中國館內向全世界公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