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美食2023-02-01
簡介烏鎮西柵景區拍友章建明攝據木心說,小時候經常去茅盾家借書看書,我小時候也時常去,當然我不是去借書看,所以沒有木心聰明

烏鎮的風景怎麼寫作文

浙江新聞客戶端 欄目監製 毛傳來 策劃 李茸 沈燁婷 編輯 顧雨婷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編者按:

清晨薄霧籠罩,烏篷船咿咿呀呀劃開水面,用質樸的黑白兩色,描繪著一幅江南的風景。

走得近了,卻又能發現不同之處。古樸深沉的大運河畔,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雲舟賓客中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中心等現代地標建築鱗次櫛比,一幅縱貫過去與未來、融合詩畫與活力的精彩畫卷徐徐鋪開。

11月9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又將如約而至。烏鎮,這個有著1300多年厚重歷史、曾一度破舊落寞的水鄉,不僅尋回了昔日榮光,更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成為魅力四射的世界知名小鎮。

今日,讓我們跟著一位“本地人”再次探訪這個傳奇小鎮,回溯她的古今故事,感受她“來過便不曾離開”的魅力淵源。

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本期作者:章建明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烏鎮,生於斯,長於斯。對於這片土地,真是愛到骨子裡。

她地處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腹地。當你踏上東郊的譚家灣遺址,骨耜、石錛、碳化稻……看到七千年前先人留下的燦爛文明,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聯想今天“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無不繼承著先人們的智慧和精神血脈。

小時候常聽老人講吳越的故事。吳王圔閭、夫差,越王允常、勾踐,最精彩是范蠡和西施,隔壁爺爺講起這段,總是口若懸河,繪聲繪色。

“繡花錦菜為什麼這麼香,是因為澆過西施經過胭脂匯裡的水,離開方圓十里之外就不香了;槜李上留有西施的指痕;范蠡同西施生了個女兒,所以有了女兒橋。”

聽他噱頭噱腦的故事,知道不一定是真,但總覺得有些緣由。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烏鎮西柵雪景

後來接觸地方誌,才知烏鎮真的曾是吳國與越國的邊境。明代《烏青志》有載:“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烏戍。”清代知名學者杭世駿書:“蒼涼西北柵,六邑一灣通,遠樹歸帆隔,斜陽戍壘空。風流思九老,憔悴依孤蓬,回首吳趨路,荒荒有朔風。”烏鎮進士陸以湉認為,杭世俊這詩對烏鎮的表述最為切當。

烏鎮一帶縣域經濟起步最早,當時水鄉菰草遍野,春申君便在此建立菰城縣。秦始皇剛統一中國時,以烏巾、程林兩氏善於釀酒才改為烏程縣。唐代詩人李賀有“尊有烏程酒,勸君千萬壽”之句。也是從秦初開始,烏鎮以車溪為界,東屬由拳縣(今嘉興),西屬烏程縣(今湖州)。西邊叫烏鎮,東邊叫青鎮。兩鎮劃河而建,東西相望,名雖分二,實為一體,人們都稱之為烏青鎮,習慣也統稱為烏鎮。

烏鎮的讀書人最崇拜昭明太子,奉作“伽藍”,尊為“文星”。昭明太子與沈約,這兩位百代詞宗,曾聚會這江南水鄉小鎮,被裡人稱為“實開兩鎮文運之始。” 時隔1400多年,第五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來到烏鎮故鄉舉辦,在刻有“六朝遺勝”的石碑坊下,紀念又一位“巨鎮文星”,實在是烏鎮的榮耀。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六朝遺勝牌坊

水鄉烏鎮多河,人們將大河叫塘,小河稱港。現在的烏鎮南北各有一條大河,南面的大運河叫作運河塘,北面從江蘇鴨子壩進入烏鎮的江浙界河叫瀾溪塘。據說,都是隋唐時期開鑿的。當時烏鎮便成為了“三江五湖”的要衝,有“姑蘇留都之前戶,嘉湖浙甸之後屏”之稱。

烏鎮1985年才通汽車公路,之前交通工具都為船。我們從小去烏鎮街上,要麼搖船,要麼走路。去杭州、蘇州、上海的碼頭,就需要到烏鎮乘輪船。很多年前,我曾來烏鎮糧管所幫助徵公糧,每天看到碼頭上幾百米,都是來交公糧的稻穀船。市河中還有拖輪,一隊隊絡繹不絕。

可能正因為烏鎮水路便捷,杭州到烏鎮能朝發夕至,以致北宋南渡後,吸引了大批士大夫前來居住。趙宋宗室安定郡王趙伯澤來西柵定居;詩人陳與義,成為了青墩溪邊龍鍾客,儘管他還遙思洛陽的牡丹,但還是在芙蓉浦上安養晚年。

明代施儒的一句“宛然府城氣象”,道盡了當時烏鎮的繁華。旅行家徐霞客沿運河來遊,是否也曾將此處當成了旅遊目的地? 探花錢牧齋聽聞在烏鎮找到了散失的《後漢書》欣喜若狂;項元汴在烏鎮得到了神龍本《蘭亭序》。真的不會那麼巧,實在是烏鎮有點牛!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20世紀70年代烏鎮市河

嘉興史志辦邱老師來烏鎮指導工作時說,你們烏鎮人真幸福,在家門口能看這麼多中外戲劇。自2013年第一屆烏鎮戲劇節開辦以來,八屆烏鎮戲劇節在如幻如戲中上演,每年搶票看戲成為熱門。

烏鎮與戲劇有不解之緣,早在明代“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崑曲的初創期,烏鎮王濟就給我們留下了劇作《碧梧館傳奇》三種, “不唱《連環記》,不謂識崑曲!”

剛進文化站工作時,我最羨慕的是烏鎮有個“嚴獨鶴圖書館”,這個建在觀后街蕭家廳的圖書館,一樓一底都是書,在我們鄉下是沒有的。嚴獨鶴是上海新聞界、圖書界名人,他是烏鎮較早到滬上讀廣方言館的一批人之一。他最後一次來烏鎮時,還是王會悟他們接待了他。

讀書是嚴獨鶴家族傳承的家風,嚴家祠堂聯上寫著:“綿祖澤莫如積德,傳家聲還是讀書。”翰林庶吉士嚴辰在祖母“讀書最好”的引導下,成就了不朽。他編邑志、建書院,續寫《海外墨緣》一書,曾是清末三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嚴辰在烏鎮建的“立志書院”,就在觀前街茅盾家的貼隔壁,茅盾就是在這裡讀的小學。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烏鎮西柵景區拍友章建明攝

據木心說,小時候經常去茅盾家借書看書,我小時候也時常去,當然我不是去借書看,所以沒有木心聰明。是因我小隊有個下放青年周叔叔的家就住在茅盾親自建的平房裡。當時城鄉差別大,對做街上人特別嚮往。據這位周叔叔講,茅盾母親去世後,平房一直空閒著。他家老屋原在茅盾家對過下岸,下岸房子潮溼,祖父患有肺結核。茅盾嬸嬸就好心地過來說:“平房暖和點,要不周先生你家就搬過來住。”就這樣,一住就住到了茅盾故居修復才搬出。

記得這幾間平屋比現在透亮,朝南的小門連著窗。園子裡的棕櫚樹拼命地朝著天空長,朝北的南天竹喜光但耐陰,最高的枝條已越過屋簷。就如茅盾兄弟,一生向著光。

茅盾故居修復開放時,烏鎮還沒有開發旅遊。早先已在故居邊上築了條新華路,本來相連的古建築被南北破了個口子。在周莊,碰到阮儀三先生,談到烏鎮這條路,至今還耿耿於懷。木心悄悄回了一趟老家,竟然撰文說,永不再來!

儘管如此,烏鎮魅力還在,當年帶了幾個外地同學來看茅盾故居,他們說,還想再來。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烏鎮全景

1999年烏鎮開始旅遊開發,河道清淤、老屋牮直,古橋整修,管線下埋,東大街的水泥街面,重新換上了青石板。古戲臺不再賣家電,中百商店的高樓,建成了九江樓飯店,我曾住過的糧管所地基恢復了修真觀。拆新留舊,風貌努力地回到從前。倒馬桶的榮慶師傅改行做了疏通管道;我們村上的老拳手,摩拳擦掌重開了“拳船”。

不幾年,說永不再來的木心回來了!一生只愛一個人,此心歸處是吾鄉。

2014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落戶烏鎮,當千年古鎮遇上網際網路,小鎮的變化不再是“從前慢”。

網際網路在俏俏地改變小鎮每個人的生活。開民宿的餘伯伯,不再需要守候在門口等客,他的幾間房間都掛在了網上;愛跳舞的胡阿姨玩起了抖音,不停地秀她們一群姐妹;不知道什麼時候,菜攤上賣菜的大爺大媽都在攤位上放上了一個二維碼。

煙雨樓丨愛到骨子裡的,我的烏鎮

烏鎮互聯博覽中心

而更多的年輕人,跟隨網際網路,在尋找智慧的夢想,人生的理想。遠隔萬里的兒子,在微信裡跟我說,你到街上去拍幾個影片,要測試一個軟體,能實時分析街上的汽車、腳踏車、三輪車,是不是“羅卜快跑”。想當年他出去讀書的時候,我還在想,家裡的座機電話開不開通國際長途。

這幾天,本地從德國學習回來的孟姑娘在測試一種“AI健康手錶”,這是她們公司探索數字智慧之路的起步,透過這個穿戴式終端檢測裝置可以對使用者的心率、血壓、血氧等生命指標進行全時段監控,形成連續性健康檔案。或許這是她在互聯之鄉的數字夢想。

智慧創新生活,數字共享未來。烏鎮之光超算中心、直通烏鎮,烏鎮網際網路科技館……在這“網際網路+”的時代,烏鎮播下的數字文明種子,一定能在千年文化積澱中,汲取營養,長成數字產業、共同富裕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