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美國夫人》:一部女權主義劇,一部女權主義主義主義主義主義劇!

由 陀螺電影 發表于 影視2021-05-06
簡介這麼看來,菲莉絲的反女權觀點並不落伍,她對女權運動的根本否定有兩條,而兩條在今天社會也依舊存在:▲ 《美國夫人》1)女性的個人成功可以透過個人努力實現,(只要你個體夠強)社會壓迫其實不存在

麥高文是什麼派

今日作者

中號蜥蜴

今日編輯

車小爺

四月,FX和Hulu聯合推出一部有關女權運動的艾美獎鎖定新劇《美國夫人》。這部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監製的劇,起先最奪人眼球的訊息,

是凱特·布蘭切特將要飾演美國知名的反女權人士菲莉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她在美國反女權

美國夫人

Mrs。 America

(2020)

導演: 安娜·波頓 / 瑞安·弗雷克 / 阿馬·阿桑特 / 勞瑞·德·克萊蒙特-託奈爾 / 加妮克扎·布拉沃

編劇: 達維·沃勒 / 約書亞·艾倫·格里菲斯 / 米迦·施拉夫 / 塔尼婭·巴菲爾德 / 莎倫·霍夫曼 / 布·基勒布魯

主演: 凱特·布蘭切特 / 羅絲·伯恩 / 莎拉·保羅森 / 瑪格·馬丁戴爾 / 烏佐·阿杜巴 / 伊麗莎白·班克斯

型別: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首播: 2020-04-15(美國)

集數: 9

單集片長: 46分鐘

這位在七十年代幾乎憑一己之力挫敗了ERA,在美國女權運動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保守黨人物,恐怕沒有想到自己會在去世四年後被拍劇立傳。而預告片出現時,網路上也一時間傳出這樣的

“哇,美帝也出了一部反女權的電視劇”

的流言蜚語。

當然,不說美國好萊塢及文化產業集體偏左翼自由派的事實,就說對美國整體文化趨勢有了基礎認識,這樣張口即來的判斷恐怕也有些天真。事實上,光是凱特·布蘭切特和《廣告狂人》編劇達維·沃勒的參與出現,就讓人有理由相信——

《美國夫人》不止是一部高度關注女性運動的劇集,還是一部實際內含女性主義立場(而非反女權)的劇集。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美國夫人》主人公菲莉絲·施拉夫利,1924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是六七十年代重要的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在從政之初,她並不對性別議題感冒,甚至覺得不值一提而對國防戰略更感興趣,但隨後,她的主要政績開始圍繞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展開。

《平等權利修正案》於1921年提出,

旨在保障所有美國公民享有平等的合法權利,試圖解決男女兩性在離婚、財產、就業和其他事項方面的法律區別,並禁止性別歧視。

在1960年代末期,修正案其實就在美國得到越來越多的跨黨派支援,1971年,在國會兩院投票透過也幾乎一往無前。但是在眾議院與參議院通過後,聯邦法案尚需要獲得38個州議會批准才能生效。於是,在州與州之間的斡旋中,就誕生了保守派菲莉絲·施拉夫利與自由進步派女權主義者們的戰場。

她在美國反女權

▲ ERA背景下的女權運動歷史

有意思的是,名叫《美國夫人》,但編劇及導演其實並不主要為菲莉絲·施拉夫利著書立傳,而是

穿梭於兩條主線中

力圖呈現這場七十年代的“ERA戰爭”。

一方面是來自東海岸的

進步自由派女性團體

,一方面是在伊利諾伊州

以菲莉絲·施拉夫利為首的保守派政客及其團結起來的家庭主婦。

她在美國反女權

▲歷史原型:菲莉絲·施拉夫利

相比起全然的精英主義諷刺保守派的做法,它力圖呈現七十年代女權運動中的內部混亂,同時也有證明菲莉絲·施拉夫利團隊挫敗ERA的百折不撓和政治敏銳,算得上是一部重視歷史,力求展現女權運動雙方面貌的正劇。

但是,當然,如果有人說,它是一部立場中立而客觀的政治迷你劇那恐怕……菲莉絲·施拉夫利本人如果還活在世,聽了一定會破口大罵。

因為只要認真看三十分鐘,就不難看出

它其實是一部站在左翼立場支援女性運動的劇集,這之中保守黨的形象固然飽滿,沒有被徹頭徹尾汙名化,但各方面的情節設定和人物表達都在巧妙揭露她們自身的窘境,並對菲莉絲·施拉夫利為主弔詭的反女權話術進行批判。

女權團隊的內部混亂

在影片中菲莉絲·施拉夫利的主要勁敵是來自東海岸的第二波女權運動先鋒們,她們聚集在幾位女性身上。

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帶著招牌的飛行員鏡,留著七十年代嬉皮士搖滾的長髮,是《紐約》雜誌的專欄作家,創辦了美國著名女權雜誌《Ms。》。

她憑著自身經歷而成為女權圈子裡爭取墮胎權的先鋒,而她的個人魅力和氣質也使得她成為媒體閃光燈下的中心人物,逐步成為女權運動的領袖。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中的格洛麗亞·斯泰納姆(左)

貝蒂·弗裡丹,Betty,

是過去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一名女性作家,她在劇中性格不討人喜歡觀點也有些落伍,但她的著作《女性的奧秘》成為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導火索。

她的重要主張是

“解放所有家庭婦女”

。在後期Gloria和Betty陷入一種團隊內戰的爭鋒相對,Gloria反對Betty撇清同性戀的政治立場,Betty則認為Gloria沒有參與運動的實質內容,不過靠外表和媒體關注成為偶像領袖,她倆的關係異常僵化。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中的貝蒂·弗裡丹

同時有過矛盾的,還有黑人女權運動者,第一位競選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

雪莉·奇瑟姆,Shirley

和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的創辦人

貝拉·艾布扎格,Bella。

Shirley希望得到Bella全面的政治支援,但Bella在Shirley競選渺茫之時就及時轉向支援了同民主黨派的男性總統競選者喬治麥高文,並勸說Shirley放棄自己已獲得的選票,為參議院麥高文背書。而Gloria也和麥高文的競選團隊暗自做交易,希望以女權團隊支援麥高文為代價換取他對墮胎權的支援。

雖然最後這一切都證明了,這不過是政客的遊戲而已。麥高文在獲得背書後並不會為以切身利益一般為女性權利服務。而Shirley女性+黑人的身份更是陷入了雙重身份弱勢,甚至感覺到自己在女權團體內部的格格不入。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從這一些矛盾中也可以看出,彼時女性主義先驅們的團隊已經四分五裂。她們所面臨壓迫是統一的,但長久壓迫所造成各方面的頑疾一一亟待推翻,彼此對需求的迫切和爭取途徑又各有不同,沒有達成戰略上的統一,以至於反抗性舉動的方向由此變得遊離四散而矛盾。

這是編劇對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以及ERA失敗的深度反思,其中不乏對激進女權派和自由女權派的區分,更是點到了雙重身份(黑人中的女性)問題。

右翼保守團隊的目的統一

打破一種固有局面所面臨的情形總是複雜、多變而困難的,但維護現狀就相對容易、立場簡單和堅定很多。故事另一頭,菲莉絲·施拉夫利團隊進展就相對平穩,她們的策略是

發動家庭主婦,堅定認為ERA是對個體幸福、個人追求和女性既得利益的破壞。

她在美國反女權

▲ 施拉夫利的反女權話術

《美國夫人》的團隊自然不止步於只展現這一點,他們對菲莉絲·施拉夫利人物個人生活及政治手段做了劇情人物的設計,這部分也成為本劇

對右翼反女權的弔詭話術作批判

的主戰場。

在故事伊始,菲莉絲·施拉夫利所面臨的男權社會及私人層面壓迫就相對明顯,反諷已經寫在她的臉上。

當菲莉絲去華府參加會議時,大談對國防戰略政策的看法,卻遭到同會議幾乎所有其他男性與會人的忽視和怪異目光,他們叫她去拿筆給大家做記錄,美其名曰

“我們覺得你在這方面比我們更擅長一點”

從華府千里迢迢回到家裡,菲莉絲需要顧及丈夫及孩子的晚餐,同時在夜晚當她並無意性生活的時候,

還是被丈夫半強迫發生性行為。

她在美國反女權

▲ 反女權領袖施拉夫利表面光鮮,實際卻也深受男權社會之害

可是,即使是這樣分外明顯的在職場的性別異化和私人生活裡的性別權利壓迫,施拉夫利還是義正言辭地說:

“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被歧視過。”

她或許真的沒有說謊,因為大家都有理由相信,當社會規範(social norms)進行到一定地步時,每一個人都會一定程度內化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意識而不覺得古怪、不察覺被異化。除此以外,在劇中對菲莉絲·施拉夫利還有一個堅定秉信的意識就是,相信個體的意志和能力。

她認為只要作為個體只要足夠傑出、優秀,就不存在被異化、邊緣化、次等化的可能。性別甚至並不重要。

這麼看來,菲莉絲的反女權觀點並不落伍,她對女權運動的根本否定有兩條,而兩條在今天社會也依舊存在: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1)女性的個人成功可以透過個人努力實現,(只要你個體夠強)社會壓迫其實不存在。

簡單說來,核心是

社會達爾文主義。

只要足夠強,男權或父權社會的規則是可以進入的,歧視和壓迫會被個體力量消解。

同樣,社會達爾文主義邏輯下,也可以認為,生活在充滿毒品交易和暴力的落後社群的黑人男孩,只要透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上耶魯、哈佛完成自我超越。如果沒有完成,那還是個體軟弱。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持有這樣觀點的個體,不認為制度變革(institutional changes)是使個體擁有自我超越和實現能力的根本必要因素。因為就他們的個人經驗,個體超越是不困難的。

甚至說,公共生活的話語權實現取決於個體意識的強大與否。從根源上,社達主義者意識不到自身已得的或天然的優勢和資源上對他人的壓迫。也拒絕承認,從開始的起跑線,所有的女性也已經存在不同程度的保護和劣勢。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這也是劇中女權主義者Betty質控菲莉絲虛偽的地方,她的成功並不能表達當時美國社會對女性的平等和寬容,相反這一種寬容是菲莉絲·施拉夫利無限妥協得來的,但她卻拒絕承認自己的妥協。

2)

已有的女性優勢,用當代術語來說的性別紅利,對女性是一種保護。如果爭取女權,那些優勢就都沒有了,反而是對女性的傷害。

劇中的菲莉絲·施拉夫利認為,女性在原本的男權社會本來就是享用福利和優勢的一方,比如可以不用被徵兵、可以選擇做全職主婦而不用揹負家庭負擔。在當今社會可能或許就是,女性結婚不需要有房有車,沒有社會壓力。

簡單說,

她認為男權社會是對女性有利的啊,想要平權才是傷害女性。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針對這一點,劇中最有意思的一幕,堪稱編劇設計最精妙之筆是,原本站在同一立場的哈佛法學院畢業的丈夫在與菲莉絲·施拉夫利的一場模擬辯論中,扮演平權法案支援方,結果以邏輯和事實狠狠打菲莉絲的臉:

丈夫

:好吧。你說《平權修正案》會剝奪全職婦女的權利……

菲莉絲:

對啊。

丈夫:

但是……

菲莉絲:

因為生孩子的都是女性。現有法律認可這一事實,允許女性可以就待在家裡,照看孩子,得到丈夫的供養。

丈夫嘆氣無語,搖頭。

丈夫:

這不是法律(law),這是社會常態(norm)!

菲莉絲

:是,但是法律明確規定讓丈夫承擔經濟負擔……

丈夫

(咄咄逼人):當你父親失業以後,法律保護你母親了嗎?

菲莉絲退縮。

丈夫:

她是不是得出門打兩份工,才能勉強養家餬口?

菲莉絲:

這麼說不公平。

丈夫:

我在客觀表達觀點,這是辯論,你得反擊啊。

菲莉絲:

別……

丈夫:

法律真的有保護你母親嗎?

菲莉絲:

……

丈夫:

到時候又是誰拿走了她的特權?

菲莉絲

(惱羞成怒):我說了別說了,你是在故意激怒我!

這一場對話設計堪稱巧妙,且不說作為男性身份的丈夫暴露了自己,其實清醒知道自己作為男性所佔據的天然優勢,女性所處的社會文化、法律劣勢,他還用現存的法律和邏輯直接戳穿了這一種菲莉絲堅信的“女性優勢”和“女性特權”的美夢。

因為假如真的存在男權底下女性受保護的現象,那也只存在於一種不可靠的偶然的私人生活下的樂觀裡。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它依靠於,比如,男性對你的愛、家庭對你的需要、親密關係對你的承諾,然而從根源上又沒有任何除道德以外訴之有門的可靠性。

這一種權力讓渡完全由男性決定,由愛情、浪漫關係這一種隨時會變化的私人關係給予,

將女性放在他者的甜蜜裡。但當這一種關係變化破碎之後,女性還是需要面對自己的主體。

如果你仰仗這一種特權而沾沾自喜,也就代表你允許了自己的虛弱和被動劣勢,

那麼你自然也要接受它隨時會消失和被收回(甚至不是剝奪)的可能。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這一種女利主義的誘惑,遠遠不止發生在七十年代的美國。前些日子,在國產電視劇

《我是餘歡水》

裡,那一段“諷刺女權”引起諸多討論和不適的情節,說起來是在“諷刺女權”和抨擊女“拳”,實際上,換一種角度,也同時是一種對女利主義的自我揭穿。其中男性角色面對女性自認弱勢說:

“別來這套,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啊。”

她在美國反女權

她在美國反女權

你不是想要女權嗎?給你,好啊,那你也別享受這些特權了。

女性紅利,這一種“特權”“利益”根源是如此脆弱的,被施予的。一方面,如果男性真的感受到這一種“被迫讓渡”“必須照顧女性”的壓迫,

那麼,其實男性更需要意識到這是來源於男權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壓迫,而不是來自女性的壓迫,哪怕它透過女性之口來表達。

而唯一解除這一種壓迫的其實就是,女權主義、女性主義、平權意識。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只有這些可以卸掉男權對男女兩性雙方同時的重擔。而另一方,如果男性不是感到壓迫,而是感到女權主義對其的攻擊和不服從,那麼《餘歡水》這段對話就是利用“特權”進行操控和威脅的最好佐證:你不是要女權,那這些特權我就收回了。

這一種菲莉絲·施拉夫利口中的“特權”是多麼不可靠,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正如《美國夫人》所呈現的那樣,

日常中維護男權社會自然不止是男性,也有許多內化社會標準、奉行女利主義的女性。

不曾覺醒的身份意識,讓她們與同性割席,而站在獨立或異性那一邊。

一種危險而樂觀的女利主義又或者社達主義的優勢光環,讓她們相信現狀其實不錯,甚至比女權呼籲的社會更好,而女權實質是小題大做,危險而狡詐的。用菲莉絲的話說:“就是大錘打蒼蠅。你可能打不死蒼蠅,但你反而一定會打碎幾件傢俱。”

她在美國反女權

▲ 《美國夫人》

那麼《美國夫人》,或許可以稱得上美國電視劇史上,對女權運動、對性別權利,以及其中各自波紋瞭解和刻畫最詳盡也忠實的一部作品。它不止透過菲莉絲·施拉夫利這一角色,呈現了女權反對者可能擁有的弔詭邏輯和矛盾,也透過對進步黨的刻畫展現了女權支持者自身的短板和盲區。

而身為女性,如果已經對自己的身份在公共生活中有一部分的意識,又或困擾在兩性問題上的拉扯,這部劇其實是不容錯過的。或許它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思考和啟蒙認識。

本文配圖來自網路

· 感謝關注 ·

陀螺電影

豆瓣 | 陀螺凡達可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眾號 | 陀螺電影

B站 | 陀螺凡達可

知乎 | 陀螺電影

今日頭條 | 陀螺電影

網易新聞 | 陀螺電影

她在美國反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