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你會寫日記嗎?曾國藩教你如何寫日記

由 跑步使我快樂 發表于 影視2021-08-19
簡介兩位大儒的日記給曾國藩寫日記提供了範本,也讓他明白了:要把寫日記當成一件大事來做

北京的一天日記怎麼寫

張宏傑在《曾國藩傳》一書裡,寫到了曾國藩寫日記的事。

道光二十年,30歲的曾國藩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正式開始了京官生涯。他到北京後,立下了學做“聖人”的遠大志向,決心把自己培養成為“內聖外王”的完美之人。

為了學做聖人,他向當時的大儒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請教讀書學習之法。

唐鑑告訴他,最關鍵的是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

於是曾國藩就開始寫日記。

一。早期日記中存在的問題

曾國藩以前也寫日記,但大多是簡單的記事,並沒有發現日記有多重要。

曾國藩的日記,從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開始。他早期日記,和我們大部分人的日記一樣,記得不得法,存在很多問題。

1。不能堅持。現存的曾國藩最早的日記,連續記了將近一年。但內容不連貫,時記時停。

2。記成流水賬,日記內容不具體,概括敷衍。有時甚至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天的事。

如道光十九年的幾則日記:

正月初二日的日記就兩句話:“請客四席。夜寫卷一開。”初三日也是如此:“丹閣叔留宿。朱堯階夜來。”

四月二十七日日記只一句話: “沈明府請吃飯。”五月初九日日記五個字:“住上選叔家。”

這樣的日記是敷衍了事,為寫而寫。

3。在日記中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能做到。記下要做的事,但沒有行動,只是說說而已。

二。向大儒請教寫日記的方法

唐鑑也是湖南人,是當時的大學問家,受道光皇帝的器重。曾國藩於是親自登門拜訪唐鑑,並把他的日記拿給唐鑑看。

唐鑑看過之後告訴他,日記不是記流水賬,重要的是反省自己,發現和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德行和修養。

唐鑑的提醒和指點,使曾國藩有醍醐灌頂之感。

唐鑑天上都要記幾條自省錄,來督責、規範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麼緊急事務也不打破這個規律。

唐鑑還向他推薦學習大學士倭仁的寫日記之法。

曾國藩曾這樣描述倭仁的日課: “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倭仁把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念一失都寫出來,三個月訂成一個本子。這對曾國藩觸動很大。

兩位大儒的日記給曾國藩寫日記提供了範本,也讓他明白了:

要把寫日記當成一件大事來做;

要抓住生活中的細節,用細節改變自己的一言一行;

日記中要求的,就一定要做到。

三。認真寫日記,重在反省

有了正確的指導,曾國藩認識到了寫日記的重要性,於是他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開始效仿唐鑑和倭仁認真寫日記。

他是怎麼寫的呢?

1。用工整的蠅頭小楷寫日記。

這表示對寫日記的鄭重和誠敬之心。也就是把寫日記當成一件大事來抓,認真對待,不馬虎敷衍。

2。抓細節,重反省。

把一天中讀了什麼書,做了什麼事,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想過了什麼,都細細的在頭腦中過一遍,然後反省哪件事做的不對,哪些話說的不對。

把這些一一記錄下來,深刻反省。

浪費了時間,他在日記中提醒自己;

有虛偽浮誇的毛病,他在日記中警惕自己;

與人不和吵架,他在日記中反省自己;

甚至動了色心,對哪個美女多看了幾眼,他也會責備自己。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日的日記中,給自己規定基本的學習日程是:

每天用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記茶餘偶談一則。除此之外,他還每日讀《易》,練習作文。

堅持寫日記之後,曾國藩的工作、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3。用專門的日記用紙寫日記

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為了督促自己鄭重的對待日記,曾國藩託紙店專門印了一份日記用紙,開始寫《綿綿穆穆之室日記》。

這段日記體例特別,每日日記分為八欄,分別為“讀

書” “靜坐”“屬文”“作字” “辦公”“課子”“對容”“回信”,每日按格填寫。

咸豐元年(1851)十一月初二日,他的日記就大致從這幾個方面填寫:

[讀書]:

未刻讀《漢書·韓王信傳》。申刻讀《會典·宗人府》十四頁。

[靜坐]:

申正在坐曲肱枕坐三刻。

[辦公]:

早入內,刑部值日。旋至部。午初到家,燈後清折底。

[課子]:

背經五頁,講鑑三條。

[對客]:

早自暑歸拜客三家。未初會二客。

[回信]:

回餘菱香信,自寫一片。

這有點類似於現在有固定模式的日計劃、日清單等時間管理日誌。

4。一則日記一二百字。

曾國藩的日記言簡意賅,一則大概在一二百字。結構簡潔,概括性強,很少拖泥帶水,也極少濃墨重彩的

描寫。

保持日記記錄的性質,重在反省,督促自己,修養身心,提高德行。

四。請人點評督促,避免偷懶

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大都帶有私密的性質,做了什麼錯事,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可在日記中一吐為快。為了保守秘密,不讓別人看到,有人使用上鎖日記,寫後用密碼鎖起來,別人打不開。

可曾國藩卻與眾不同,他把自己日記傳給他人看。

在京做官時,他把日記拿給朋友、老師看,請他們做點評,提意見。這樣做,可監督自己的言行,也可避免自己偷懶。

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一生。後來離開北京,創辦湘軍,在外帶兵,就把自己的日記定期抄寫,送回老家給兄弟子侄們看。

一是為他們做榜樣,二是讓他們督促自己。

透過寫日記,曾國藩的意志、品質和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

五。堅持寫日記,從未間斷

曾國藩從29歲開始寫日記,直到62歲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堅持寫日記。

他的目標是“誓終身不間斷也”,做到每天堅持,“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

他把寫日記當成一件大事業來做,做的認真踏實,做的從不間斷。

他的日記內容廣泛龐雜:

家事,國事,事事都寫入日記;

修身,悟道,讀書,都是他書寫的內容;

寫字,品文,夢境,也都及時記下來。

日記成了他時間的印記,是他30餘年日子的記錄,也是他意志、道德、品行的極好記錄。

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裡,他出現了中風的徵兆,多次在日記中寫到,但他仍在不停的讀書、思考,反省自己。

他在去世前三天的日記,這樣寫道:

“餘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報。”

一生建功立業,讀書不輟,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達到“三不朽”高度的人,卻愧責自己拖拉散漫,學業無成,缺乏德行。這種深刻的反省,著實讓人敬佩。

曾國藩的日記,不僅是日常言行思想的記錄,也是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養成錄,是個人道德修養整合錄。

無論是在做人做事,還是修養身心方面,都對後人起著重要的垂範作用

曾國藩是清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他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達到了“三不朽”的高度,被後世譽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

這些閃閃發光的殊榮和讚譽,是與他長期堅持寫日記、深刻的反省是分不開的。

他在給弟弟的信裡面是這樣規劃的:“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