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三國演義:楊修聰明絕頂,曹操為何要殺他?他犯的這個錯不可饒恕

由 少讀紅樓 發表于 影視2021-08-20
簡介袁闊成先生在表演評書的時候,曾經用很生動的表述、很高超的語言藝術,形象地展示了當時的場面——“您想想楊修他是行軍主簿,他率領著一幫人,那不是一個兩個人,說是把褂子這麼一披,把包這麼一夾,拉馬就走了,這一收拾東西好大的驚動啊

戈什哈怎麼讀

(注:本文是對小說《三國演義》情節的討論,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說原文,與史書記載無關。)

楊修之死,一直是三國演義的讀者熱議的話題之一。

這位恃才放曠的才子,其死因是很多因素整合的結果。作者在描寫曹操下令斬殺楊修之後,用倒敘手法、洗練文字,把其中的樁樁件件說得很是明白。

應該看到,無論“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還是“一合酥”與“一人一口酥”,都遠遠不足以引發楊修的殺身之禍——曹操畢竟是有著較高段位的封建時代大政治家,這種文字遊戲儘管會“心甚忌之”“心惡之”,但絕對不至於導致其出手殺人。

但是從“吾夢中好殺人”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的演變,成為了一個事情出現“部分質變”的因由——即便是普通百姓,對於自己使用的障眼法被人在公開場合揭穿,從心理上也不會愉悅的,不要說曹操那樣地位的人物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障眼法的破功,其中還涉及到曹操的個人安全保衛、帝王(儘管他還沒有稱帝)誠信人設等等非常要害的問題。一般帝王至此恐怕已經很難容忍了。可能是鑑於楊修實在是才華橫溢,曹操終於沒有發作,但“愈惡之”已經成為楊修通往冥府之路的醒目路標。

至於“譖害曹丕”(當然是中了魏文帝的招)、“教斬門吏”“答教十餘條”——積極參與接班人選擇事宜,就完全是迫不及待地飲鴆、上吊、抹脖子的節奏了。

三國演義:楊修聰明絕頂,曹操為何要殺他?他犯的這個錯不可饒恕

雖然曹操“已有殺修之心”,但是還不具備這樣做的充要條件——前面這些事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在“桌子下面”執行,不是不能拿出來說事,就是知情面無法擴大、影響面也實在有限。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缺乏“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的機緣。雖然曹操地位如斯,但也不好隨便殺人,特別是身邊公認的“大才”。

不過,不管外部環境怎樣,憑楊修其人,早早晚晚會給曹操提供上述機緣的。

我們來看看,最後在“雞肋事件”中,楊修是怎樣給曹操提供機緣的。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曹操正處於決策的維谷地帶,這個時候最需要上下一心一德,最忌諱有人節外生枝。

偏偏發生了一個小機率事件:曹操於品嚐美食之際,“隨口曰”——無意識地說出了“雞肋!雞肋!”

當這個資訊傳導到楊修那裡時,德祖先生秉持一貫的“聰明過人”範兒,對魏王的口頭指示進行了深入解讀,進而形成了大膽判斷。

但如果這個判斷只是在身邊二三人中炫耀一番、吹吹牛皮也就罷了,那樣的話就和以前歷次事件的程度差不多。

但德祖先生不知道當天晚飯吃了什麼有利於精神亢奮的佳餚,竟然見傳“雞肋”二字,立馬付諸行動“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三國演義:楊修聰明絕頂,曹操為何要殺他?他犯的這個錯不可饒恕

有論者認為,德祖先生做的也沒有什麼不對。當時漢中大局已定,“在此無益,不如早歸”,“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也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表現。而且其涉及的僅僅是周邊一部分人員,無須小題大做。

仔細想想,這裡面問題大了去了。

首先說,對於軍隊涉及整體全域性的行動,無論是起兵、行軍、駐紮、開仗、前進、後撤,有權作出決定的只有一個主體,就是最高統帥。

即使是作為後撤準備工作環節的“收拾行裝”,也同樣是整體軍事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最高統帥之外的任何人都是無權作出決定、更無權付諸實行的。

即使是局面大勢所趨、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任何人也都無權在最高統帥拍板前,根據自己對於統帥心思的某種“解讀”而提前動手。

這裡有一個例證,儘管是小說裡的情節,但是很符合軍隊的規矩:乾隆時代,某次出征,統帥命令身邊的戈什哈“叫我們的人備馬,今夜就去代州雁門關”。說完這句話後,其間夾雜了一件別的事務,待處理完該項事務後,統帥發現戈什哈“捧著文書發愣”,於是斥責“你站著幹什麼?匪徒遠在千里之外,你就昏了頭?”結果戈什哈解釋說“我是老兵了。您沒有最後發令,我不能動。”(二月河《乾隆皇帝》第一部《風華初露》第三十二回)。

即使是在主帥已經發話的情況下,即使是一個普通親兵,都知道走完程式的規矩和重要性,楊修身為行軍主簿,竟然根據主帥“隨口曰”的一句口令,就採取了實質性行動。

三國演義:楊修聰明絕頂,曹操為何要殺他?他犯的這個錯不可饒恕

也許,他認為自己做得對——反正仗打不下去了,早早晚晚也得撤,早點準備好有什麼不對?這點事誰說不一樣呢?

這倒讓人想起了紅樓夢裡的事,晴雯恐怕認為:墜兒偷竊,早早晚晚是要攆出去的,誰宣佈不一樣?

再有,楊修所處的位置,也決定了他這個行動性質的嚴重性。

楊修擔任行軍主簿——就是說,他手下的機構是一個有相對體量的重要存在,掌管各類事務:文書流轉、物資調配、資訊收集,以及下屬報告、曹操指令的上傳下達……事情多、人也多。而他的這一個“收拾行裝”的舉動,涉及面是相當大的。

袁闊成先生在表演評書的時候,曾經用很生動的表述、很高超的語言藝術,形象地展示了當時的場面——“您想想楊修他是行軍主簿,他率領著一幫人,那不是一個兩個人,說是把褂子這麼一披,把包這麼一夾,拉馬就走了,這一收拾東西好大的驚動啊!”(評書《三國演義》)

東西這麼一收拾,這個機構的運轉條件也就喪失了。各位仔細想想,這個事體可怕不可怕——在最高統帥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下屬為其決策服務的機構,癱瘓了。換句話說,綜合辦公室被撤銷了,領導還不知道!

這個時候如果有緊急軍情發生,決策中樞將是什麼車禍現場?

我們真奇怪,楊修的智力水平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這還不算,更讓人吐血的場面還在後頭。

“這一收拾東西好大的驚動啊”,驚動夏侯惇了。當夏侯惇“請楊修至帳中”——注意這個“請”字。對捅了天大婁子的楊修,夏侯將軍還是這麼客客氣氣、尊崇備至,可見德祖先生在整個公司的影響力——請教時,楊主簿照樣侃侃而談,就自己對最高統帥心理的分析這麼一通演講。

三國演義:楊修聰明絕頂,曹操為何要殺他?他犯的這個錯不可饒恕

結果,弄得夏侯惇不但五體投地般佩服——“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而且說幹就幹,“遂亦收拾行裝”。緊接著就是連鎖反應“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這樣一來心理上就都想著回家,戰鬥準備就談不上了。

如果這時候曹操決定出兵,到劉備那裡偷營劫寨,怎麼辦?或者更悲催,如果這時候劉備得知這個情況,跑來偷營劫寨,怎麼辦?

如果不是“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親自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問題,很難預料後果。

楊修最後一夜所犯的錯誤,在“桌子上面”執行,知情面既大、影響面亦廣,形跡昭昭於大眾面前、危害瞭然於大家心中,終於給了“已有殺修之心”的曹操一個“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的機緣。

而且老實說,根據楊修所作所為,曹操最後給他定一個“造言亂我軍心”的罪名,不僅不是冤枉他,甚至還多多少少輕說了一些程度——不僅是“軍心”,連整個工作機構系統和作戰應急秩序都亂了。

最後我們來簡單剖析一下《三國演義》裡感嘆楊修的那首詩:

“世代繼簪纓”的“聰明楊德祖”,肯定是有“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的才華。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應該也是事實。

至於他是怎麼“因才誤”的?恐怕原因和表現都很多,但是“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肯定是其中之一。不知道德祖先生一生曾經多少次演繹這個場面,但這最後一夜的最後一次演繹,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謝幕。

(本文所引文字,除另行註明外,均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作者:風雨秋窗,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