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天下長河》陳潢:治河成就在靳輔之上,治河成功之日,卻被冤殺

由 常棣tandy 發表于 影視2022-12-18
簡介4、十年治河陳潢治河大體分為兩個時期,從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二十一年(1682年),稱之為前期,重點是治河的大修工程,主要是解決嚴重的水患問題

為什麼不是我們保羅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陳潢,生年不詳,卒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字天一,號省齋,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天下長河》陳潢:治河成就在靳輔之上,治河成功之日,卻被冤殺

他幼年聰穎,好讀經世書,很注意研究農田水利方面的學問。因受當時社會風氣和家庭影響,從小就熱中科名,可是“連試不遇”,因而逐漸淡薄功名,不圖仕宦,以布衣儒士潔身自好。他為人方正恬淡,慷慨好施,“喜與名土交,性慷爽,一言投契,揮手千金勿吝”。

1、靳輔與陳潢的相遇

康熙十年(1671年),陳潢為生活所迫,出外謀生,北上“遨遊京師”,結果“困無所遇”,只好飽含滿腔的憂憤離開北京,途經邯鄲呂翁祠時,在牆壁上奮筆寫了一首七言詩,詩云:

“四十年中公與侯,雖然是夢也風流,我今落魄邯鄲道,要替先生借枕頭”。

這首詩語句豪邁,熾烈地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感。

就在這年六月,武英殿學士靳輔升授安徽巡撫,按照當時朝廷慣例,凡是州縣以上的外官,而又兼有刑名錢穀之責者,都要聘請幕賓,協同料理事務。但是,他離開京師之前,時留心訪求,未得其人”。當他赴皖路過邯鄲呂翁祠時,讀了壁上題詩,大為讚賞。

見到陳潢,兩人一見如故,結成摯友,於是靳輔聘陳潢為幕客,從此“一切受教,若魚之得水,治皖六載,“裨益實多”。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輔調任河道總督,他深知陳潢的治水才能,便委以河務。

自北宋熙寧年間,黃河南徙於淮,黃、淮兩河在清口(今江蘇清江市西南)交匯,合流經雲梯關入海。同時這裡也是大運河出入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樞紐,因黃強淮弱,淮不敵黃,造成黃水倒灌,黃淮二水一起湧入運河,使之泥沙積墊,堤壩崩塌,數壞運道。

《天下長河》陳潢:治河成就在靳輔之上,治河成功之日,卻被冤殺

靳輔授職之時,“正值河患孔棘,黃水倒灌,高堰遺決,黃淮合併東下,淮揚大困,州縣所在告災”。

由於“兩河敝壞之後,前此覆轍頻仍,聞者心驚,見者膽落,無不以畏途視之”,所以他心中充滿了“憂惶悚懼之念”。

而陳潢針對靳鋪的畏懼思想指出:“盤根錯節以別利器,河久失治必有人起而任之,膺斯任者非公莫屬”,回鼓勵他大膽任事,並表示自己將竭盡全力襄助治河。

2、陳潢治河有多牛?

陳潢參加治河以後,首先強調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為了查明黃河的地形、水情和氾濫的原因,親自沿河考察,“跋涉險阻,上下數百里,一一審度”,甚至“疾風時潢獨駕輕舠,深冒不測,測水之深淺,時之盈然若指掌”,從而掌握了有關河患的第一手材料。

其次是在治河實踐中認真學習和總結別人的治河經驗,他博覽中國古代治河圖籍,陳潢在“周度形勢,博採輿論”的基礎上,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河方案。他為靳輔就治河問題草擬了八疏,同日上報清廷,內容包括大修工程計劃,籌款和管理等項,因經費不敷,後經對原計劃進行調整壓縮,於是廷議允行。

從此,陳潢把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傾注到治河中去,十年如一日地戰鬥在河堤上,由於他善於學習、善於繼承、善於創造,因此在治河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潢認為根治黃河,既要治水,又要治沙,兩者比較,治沙應居首位。所以,他對明代著名的水利學家潘季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論十分推崇。

他說這個治河理論“真乃自然之理,水合則流迅,流迅則勢猛,勢猛則新沙不停,舊沙盡刷,而河底愈深,於是水行堤內,而河遂其就下之性,方克安流耳”。

但是,陳潢並沒有墨守陳規,拘泥前人的治河方法,卻進一步發展了潘季馴的治河理論,從而“補印川(即潘季馴)之所未逮”。

《天下長河》陳潢:治河成就在靳輔之上,治河成功之日,卻被冤殺

陳潢為了更有效的“築堤束水,以水攻沙”,達到既能刷沙,又能防水的目的,便在河道的近處修築“縷堤”,在河道的遠處修建“遙堤”,這種“縷堤之外又有遙堤”的辦法,在河水小時能夠“合水”,加快水的流速,可以更好地衝沙。河水大時又能夠阻擋洪水,防止堤潰成災。

這樣一來,“上可為洪湖受分洩之水,下可代下游受橫決之水”,有力地發揮了束水衝沙,預防潰決的作用。

陳潢利用以水攻沙”的道理,發明了“開引堵決法”。這種就是在河道“決口之下,故道淤處反築一堰,截其微流”,使其“河底涸出”,並“開浚深溝數道”。

與此同時,在河道“決口上游,相度形勢,則開一引河,直通故道”。“遂開決口上流引河之口,黃流復際暴怒,有一道以洩之勢,必直注引河,由引河而直趨故道,故道已開深溝,水有所容,必且沛然莫御,而停沙淤淺之處,便可隨流而沖刷矣,河溜既歸故道,而決口之事自滅”。

由此可見,“開引堵決法”不僅能大大加快堵塞決口的速度,而且省工省料又安全。

3、陳潢治河的發明

陳潢在治河的過程中,既看到“以是束水,以水攻沙”對治河的重要性,又著到“緩水停沙”對治河不可忽視的作用。他能夠辯證地對待“衝沙”和“停沙”的兩者關係,使其都服從於除害興利的根本要求。

因此,他將“沙害”,變為“沙利”,把對沙的消極防禦變為積極利用。他所發明的“放淤固堤法”,就是在那些河堤不夠牢固的地段,“建設涵洞,引黃灌注,復於月堤亦建涵洞,使清流在月堤之外,堤裡注地不久淤成平陸,幾與黃河水面相平,不但堤根牢固,而每年取土亦易”。

同時還可以利用這種辦法,把夾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水,引進兩岸的低窪地區造田,變弊為利。

陳潢不但積極治沙,而且也重視治水。他為了計算出河水的流量,控制河水的洩水量,創造了“測水法”。他“以推測士方之法,移而推測水方”,此法即把河水的橫切面積乘河水的流速,便可得出水的流量,流量的單位是“以水縱橫一丈,高一丈為一方”。

他利用這種“測水法”,“以上流之寬深,準下流之淺窄,量入為出以洩之”,“此出彼人,使遊波竟衍,不致薄堤,凡置閘通漕,率用此方”。這種“測水法”,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是個具有重要價值的創造。

《天下長河》陳潢:治河成就在靳輔之上,治河成功之日,卻被冤殺

此外,陳潢為了防禦和減輕洪水對是壩的衝擊,發明了“減水壩”。

他根據分洪的道理,在河身狹窄的地方,也就是堤壩承受河水衝擊力最大的地方,開渠引水,調節水的流量,然後再把水引入河面較寬的正河中去,“使暴漲隨減,不致傷堤”。

例如,他利用“減水壩”,把黃河的水引入洪澤湖,“助淮之弱以敵黃,使無內灌,庶幾二瀆均適。而可免遏躡之患矣”。

陳潢的創造發明,加快了治河的進度,提高了工程質量。但是,他認為要根除河患,就必須綜合治理,堅決反對當時“重運輕黃”和“防河保運”的主張。

陳潢指出:

“運道阻塞由河道之變遷,面河道之變遷則以治河者多盡力於漕艘經行之地,而其他決口則未之及焉”。

“此但知論其形,未審其理耳”。“不知黃河之治否,關數省之安危,即無關運道亦無任其沖決之理,矧決口多則水勢分,而河流緩,流緩則沙停,沙停則底墊,河道壞而運道日梗,原委相關,不容歧視”。

所以,他主張要把黃、淮、運三河視為“表裡”,相互關連的整體,必須“審其全域性,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首尾而合治之,而後無弊也”。

陳潢提出的綜合治河方案,得到河道總督靳輔的贊同,根據這個方案,對河患進行全面的綜合治理。

4、十年治河

陳潢治河大體分為兩個時期,從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二十一年(1682年),稱之為前期,重點是治河的大修工程,主要是解決嚴重的水患問題。

《天下長河》陳潢:治河成就在靳輔之上,治河成功之日,卻被冤殺

所謂大修工程,包括下列幾項:

一是清江浦至雲梯關到海口的疏浚工程;

二是高家堰以西至清口的挑浚工程;

三是修築運河以西到高家堰一帶的堤工;

四是堵塞黃、淮、運沿岸的決口工程;

五是深挑運河及清水譚工程,等等。

除了大修工程以外,還要完成改運河口工程,挑皂河工程,修歸仁堤工程等。這個時期治河工作是緊張的,任務是繁重的,陳潢在廣大河夫辛勤勞動和積極支援下,經過五年多的艱苦奮戰,終於勝利地完成了大修及其附加工程,基本上戰勝了河患。

於是“海口大辟,下流疏通,腹心之害已除”。由於“水歸故道,漕運無阻”,大批漕糧運往京師。

而且原先被淹沒的土地“逐漸涸出”,盡成沃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特召見陳潢,為了獎勵他治河功績,授予“僉事道”。

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二十七年(1688年),這是陳潢治河的後期。他完成治河大修工程以後,就把治河的重點從解決水患轉移到改善運河交通,進一步解決漕運問題。

此時,儘管水患減輕了,但是北上的船隻出清口後,還要假黃河河道行駛二百餘里,然後再進入運河。這段黃河航線,風大浪險,航道經常變化,不利於航行,因“黃流湍急,每船增牽二十餘夫,日行二、三十里,淺洲遊沙,勁須起駁,一遇暴風水漲,多致漂淌”。

因此,陳潢建議挑中河,以避黃河風險。於是從駱馬湖,經宿遷、桃園至清河仲家莊,開闢一條一百八十多里的中河。

中河通航以後,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出清口,渡黃河,駛入中河,在黃河上航行不到二十里,大大減少了航運的危險。因為有了中河,“漕行無風浪之憂”,所以大批漕船可以順利到達京師。又由於“中河安流,舟楫甚便”,從此“中河內商賈船行不絕”,西這就促進了南北交通運輸和物資交流。

5、含冤而死

由上可見,陳潢不僅在治河理論方面造詣很深,而且在治河技術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再加上對治河工作認真負責,“不避寒暑,無分晝夜與大工為始終者,十年有如一日”。

《天下長河》陳潢:治河成就在靳輔之上,治河成功之日,卻被冤殺

所以,在陳潢治河期間,“清水暢流敵黃,海口大通,河底日深,黃水不虞倒灌”,基本上消除了河患,漕運也有了保障,甚至出現了為人們謳歌的“黃河清”的現象。

當時人民群眾為了表彰他對治河的傑出貢獻,把他稱之為“河伯”。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陳潢被朝廷一些腐朽的官僚和地方士紳,扣上“屯田擾民”的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入京,在他被迫害致死的前夕,還惦記著要把自己的治河經驗傳給後人,所謂“宣防之法,可資後人遵守”。

因此,他要自己的子孫把他的治河文稿整理刊印,由於“陳氏子孫衰替,所著不存”。幸好在他逝世不久,他的同鄉張藹生把他治河的部分文稿收集起來,編成《河防述言》一書,總共十二篇。到了咸豐年間,高中翰曾到陳潢後人家中“購求遺書,則治河諸文稿故在,因裒而錄之,題曰《天一遺書》”。

此書不見傳世,可巧此時楊象濟將此書抄錄下來,楊氏抄本現收藏在北京圖書館。雖然陳潢治河大部分著作都已散失,可是《河防述言》和《天一遺書》,仍為我們儲存下來一部分他的治河名言,內容相當豐富,直到今天對水利科學研究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