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今天你又給自己撿了什麼症狀 | 心理學詞條

由 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發表于 影視2021-05-16
簡介所以,症狀池,或者心理疾病是醫生,醫藥公司(這方面有興趣可以去讀《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書,這裡就不展開了)和病人的合謀,這也算是心理控制術的大型社會學實驗

心理控制術叫什麼

文/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今天,我來跟你聊聊“症狀池”。

1。 闡釋定義

愛德華·肖特在《精神病學史》提出了“症狀池”的說法,

他把任何歷史時刻的人類,如果要表達他們心理上的苦難,都只有有限的一些症狀“可供選擇”的狀況稱為 “症狀池”

簡單地說,假設對於心理上的苦難和症狀,有人建了大池塘,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魚,分別代表了各種各樣的苦難和症狀,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心理不健康的時候,他就拿根魚竿去這個大池塘裡打撈符合他自己的症狀的那條魚。拿著這條魚,他就可以更精準地表達他的感受和苦難,他的感受和苦難也就能夠被看到,可以進入醫療系統接受治療,他的身上也就有了這個疾病的標籤。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不舒服了,先上網搜尋,看看這是什麼病,然後越看越心驚。本來只是覺得脖子上有個小疙瘩,看到最後,發現可能是癌症,只能活三個月了。於是抱著手機嚎啕大哭。

在這種情況下,網路扮演了魚目混珠的症狀池,用網路搜尋的人根據一堆似是而非的疾病的描述,對照自己的症狀,自行診斷,給自己打撈了不少的疾病上來。

今天你又給自己撿了什麼症狀 | 心理學詞條

症狀池,簡單地說,就是症狀的集合。

從精神病學的歷史來看,這個症狀池一直在變大,一直有新的症狀被認為是疾病,並且加入到了症狀池中。

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與第四版相比,增加了15種疾病,刪除了2種疾病,合併了28種疾病。

所以,我們的心理疾病越來越多了,40年前鬱悶還是個稀罕詞,現在連小學生都把鬱悶作為了口頭禪。我家孩子甚至問我,高年級的姐姐們總說很鬱悶很鬱悶,他們會不會得抑鬱症呢。他們會不會得抑鬱症我不知道,但他們對抑鬱症有了似是而非的瞭解,這是肯定有的。

你有沒有過對著自己的症狀找疾病,自行診斷的經歷呢?

2。 來源背景

在《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書中,作者認為:

症狀是被醫治者所塑造的。

而醫生的專業角色,讓醫生對於症狀的描述,對於疾病的確診有了權威。這一點才能夠DSM變得越來越後,精神疾病的名字越來越多可以看出來。

作者寫了癔症的症狀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

19世紀晚期,要在癔症的症狀池裡加入一個新症狀的過程如下:在幾個新鮮有趣的案例基礎上,醫生會公開地描述並爭論,然後編纂新的病態行為。熱門雜誌、報紙和期刊隨之發文報道新的醫學發現。普通女性們就開始無意識地呈現這些行為並尋求幫助。病人們和醫生們就開始進行所謂“疾病談判”( illness negotiation)其間,他們共同塑造彼此對病態行為的看法和觀點。

疾病一旦被塑造出來,就脫離了醫生的掌控,進入了大眾的語言,有了生命,伴隨的是,患上被醫生確診過的病例的人越來越多。

在《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書中,作者舉了香港厭食症的例子。

在厭食症沒有被確診對一種神經症的時候,對於厭食的年輕女性,更多的認為是愛美,怕胖,想要苗條的身材等歐美對女性審美的影響。但是當年輕女性被確診為厭食症以後,厭食的症狀,以及伴隨著其他的消瘦,消化系統受損等進食紊亂的症狀都會陸續地出現。

其結果就是,症狀池越來越大,新的症狀不斷地被確認為是疾病。而患該種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中顯示,從2009年2020年這十年間,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穩中有降。2020年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

今天你又給自己撿了什麼症狀 | 心理學詞條

有的人說了,抑鬱其實一直都有,以前只是沒有去檢查,所以不知道得了這種病。現在知道了,去檢查了,才讓資料變得不好看。

我承認,以前確實是沒有去檢查,但並不意味這是疾病是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是也許會有抑鬱情緒,但透過家庭,老師,同學的社會支援系統和自己的調節,很快就可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但如果檢查了,抑鬱症,大機率是要去吃藥,要做心理諮詢,說實在的,沒病都得裝個病,沒病都能給你搞出病來。

所以,症狀池,或者心理疾病是醫生,醫藥公司(這方面有興趣可以去讀《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書,這裡就不展開了)和病人的合謀,這也算是心理控制術的大型社會學實驗。

3。 個人見解

那我們該如何看待心理疾病或者是症狀池呢?

首先,心理疾病是確實存在。這一點隨著神經科學,腦科學的發展,已經有了實證研究,而不僅僅是理論了。

第二,不要給自己標籤。

作為世界上最高階的生物,站在地球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能夠走到現在,不同的文化早就發展出了自己應對心理疾病的模式。

而精神病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才不過200年的歷史。而心理諮詢的歷史不過百年。

我們完全有能力去調適自己的內心。切記切記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不要覺得心裡不舒服了,就去症狀池給自己撈一個上來,貼在自己腦門上。

當我們個人,或者是醫生,透過這些症狀,做了一個診斷,從症狀池給我們的症狀找了個名字,告訴我們,嗯,你得了這種病,這種病常常會有那些症狀,你要需要怎麼做。

很大程度上,這個被診斷的人,就會出現更多以前沒有的,但符合這種病的症狀。像不像是自證預言,或者是貼了個疾病的標籤,我的表現就得往這個疾病上靠。

個人可能會無意識地努力地創造症狀,以配合醫生給的診斷。

有位醫生分享過一個病例,一個病人得了重病,醫生告訴他,你沒啥事,回去該吃吃,該喝喝。然後病人愉快地出院了。等到十年後這個醫生再次看到病人,非常的驚訝,說你怎麼還活著。

病人說,你不是我沒啥病,我回去就照你的,該吃吃,該喝喝。然後就活著。

醫生這才道出了實情,原來病人當年得了絕症,按照慣例,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沒有治療的意義,所以讓病人回去。

結果病人聽了以後,回去真的就只活了三個月。

你可以說中間這十年是他偷來的,或者是他應該可以活得更久一點。

那你說,他到底應該活多久呢?這就像是薛定諤的貓。

第三,也不要不拿心理不健康不當回事。

當我們的身心不一致的時候,會表現出一定的軀體或者是心理的症狀,這是在提醒我們需要去關照我們的內心。

曾有醫生說,現在的住院病人中,有40%的人應該去看心理治療師。這也從側面說明,身心是一體的。有些心理疾病,會表現為明顯的軀體症狀。而軀體的疾病,如果有心理治療的協助,可以更快地痊癒。

可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溫暖的社會支援系統,強大的內心,對心理疾病有清醒的認知。

如果真的有心裡不舒服,自己無法調適的,不要自己去給自己下診斷,照著網路給自己看病。還是要去專門的醫院,請專業的醫生來診斷。

同時要相信自己的康復能力和心理韌性,相信只要願意改變,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就一定能夠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今天你又給自己撿了什麼症狀 | 心理學詞條

願你我都可以遠離症狀池。

本文由“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釋出,202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