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由 如意王學習室 發表于 影視2023-01-10
簡介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典型硬漢角色 —— 聖地亞哥,他在與大馬林魚鬥爭的過程中,已經傷痕累累並且疲憊不堪,但是在鯊魚搶奪他的戰利品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戰鬥,特別是在他的魚叉已經被第一隻出現的鯊

《托爾斯泰》有多少頁

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 獲獎理由

全文共3066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極其著名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可以說是陪伴我們長大的一部作品了。

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瓦隆湖畔的生活環境使他一直很熱愛大自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壯美的景色並且可以感受到濃重的對大自然的讚頌和崇拜。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海明威在初中時為兩個文學報社撰寫文章,在高中則成為了學報的編輯,並且高中畢業後沒有選擇進入大學學習,而是在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Kansas City Star)當記者。

1918年,海明威辭掉記者一職,決定加入美國軍事而貼近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因其視力體檢不合格,被分配到紅十字會救傷隊擔任救護車司機。

在此期間,他目睹了米蘭戰時的混亂和瘡痍,後來他進入米蘭一個美國紅十字會的醫院工作,而這段經歷則成為了他創作小說《永別了,武器》的主要素材。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1920年,海明威遷居安大略省多倫多,在《多倫多星報》工作,併成為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同時與記者莫利·卡拉漢建立友誼。

三年後,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在巴黎出版。1925年,海明威出版了《在我們的時代裡》,這部作品體現出了他簡潔的寫作風格。

次年,他出版了小說《太陽照常升起》。

1927年,海明威的第一段婚姻告敗,進而進入第二段婚姻,也是同一年出版了《沒有女人的男人》。

1931年,海明威遷居基韋斯特,次年出版《午後之死》。

1933年,他遊歷非洲,並將其見聞作為其文學庫素材,進而在1935年出版了一系列與此相關的作品,例如《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和《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1950年,他出版了以二戰後的威尼斯為背景的《過河入林》。

1952年,他出版了《老人與海》,並於第二年獲得了美國普利策獎。

1961年,他在家中吞彈自殺,這位正義而正直的硬漢在他62歲時向世界說了再見。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海明威的作品往往只使用簡單的詞彙和簡潔的句子,而這些最基本的表達卻傳達著豐富而複雜的內涵。

他善於使用名詞和動詞直接地揭示事物和事件本身,而極少的使用形容詞和副詞去影響讀者主觀的感受,而正是這種語言特點賦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真實性。

另外,區別於正式文體,海明威拒絕使用複合句和長難句,而簡短的句子更加流暢的具有節奏感的特點更能直接地給讀者視覺的衝擊力。

海明威提出自己的創作原則是“冰山原則”,作品只呈現出八分之一給讀者,而其餘八分之七的空間則留給讀者自行想象。

也就是說,他善於將自己的感情隱藏起來,使作品表面上簡單而客觀,其內涵的豐富則使讀者自行想象,這一特點增加了其作品的親和性。

在敘事技巧上,海明威則更傾向於對話的敘事手段,他認為對話可以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而對話的客觀性也更好的給予讀者想象和理解的空間。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而著稱,不僅僅因為他一生塑造了很多的文學硬漢形象,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硬漢的存在。

然而他一生的感情並不簡潔明瞭,先後經歷了四次婚姻,在他的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地看見他對女人的恐懼和迴避。

另外他人生中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也充滿著對人生、世界、社會的迷茫和抗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塑造了無數硬漢形象的硬漢選擇了舉槍自殺,有人說他是因為忍受不了病痛中的自己如此不堪而在自己“還不錯”的時候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也有人說他不想聽天由命而勇敢的向命運表示“他可以死,但是不會屈從於命運”,無論是哪一種動機,海明威都不愧於硬漢這一稱呼,因為那一聲槍響就是他作為硬漢給命運的回覆,就像尼采曾說“上帝死了”。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起初名為《現有的海》而被我們所熟知的著作就是《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從我們開始讀書的時候就伴隨著我們,主要內容很簡單,就是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獨自出海到離岸很遠的海域釣到了一條重達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他與這條大馬林魚鬥爭了三天,終於將其捕獲並綁上小船,然而在回岸途中多次遇到鯊魚撕咬這條大馬林魚,他與鯊魚們鬥爭,將它們一一戰勝,但大馬林魚卻只剩下一根巨大的魚骨了,他便帶著這根魚骨回了家。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典型硬漢角色 —— 聖地亞哥,他在與大馬林魚鬥爭的過程中,已經傷痕累累並且疲憊不堪,但是在鯊魚搶奪他的戰利品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戰鬥,特別是在他的魚叉已經被第一隻出現的鯊魚帶走的情況下,他還在想他有槳和短棍,儘管沒有鋒利的武器他還是可以戰勝鯊魚的,他將古今西方流行的格言“不冒險,無所得”發揮到了極致。

他認為他“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與貝多芬的“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征服。”相得益彰,因此《老人與海》更像是海明威的《命運交響曲》。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海明威塑造的硬漢形象往往是他人生哲學的體現,他認為人類儘管在肉體上可以承受著折磨,但是精神上是不可以向命運低頭的。

小說在聖地亞哥“再一次”夢到獅子而結束,可見他的精神世界是如同獅子一樣的不屈服。

海明威在作品中大量的描寫著聖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他利用這些外化的內心獨白直接而客觀的展示著聖地亞哥的內心世界。

透過這些內心的獨白,讀者不僅僅可以看到一個不屈從於命運的硬漢形象,還可以看到一個孤獨而略顯可愛的老人模樣。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以古巴老漁夫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為原型創作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海明威遷居古巴,有一次他乘船時偶遇暴風雨,是富恩特斯搭救了他。

之後,海明威多次與富恩特斯一起出海捕魚進而建立了濃厚的友誼。

有一次,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魚,由於所捕的魚太大了,在海上鬥爭了很久,而在歸途中遭到鯊魚搶奪,最終帶回家的只剩一副魚骨。

這給了海明威靈感,他將這一故事真實地寫成一部作品,《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就是富恩特斯,而小男孩馬諾林的原型可能就是海明威本人了。

馬諾林是老人聖地亞哥的精神上的支援,也是他生活上的依靠,開篇兩人的近似於祖孫之間的友情更加突出了無妻無子的聖地亞哥的孤獨感,在聖地亞哥出海期間,儘管是孤身一人,但是馬諾林也是多次出現在他的頭腦裡,可見對於他來說,馬諾林是他渴望勝利的動機之一,當他拖著魚骨回到家,馬諾林的照顧和心疼讓讀者心中莫名一酸,緊張的心情鬆弛下來的同時也看到了年輕的未來和希望。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老人與海》的語言依然是海明威一如既往地簡潔直接的風格,利用自然主義白描的手法,將人物的形象和內心世界直觀地展示給讀者。

同時遵循“冰山原則”,將整個故事只著眼於聖地亞哥出海時所經歷的事件和經過,而將其他人物的經歷剪下掉,將村民的尋找和馬諾林的等待和焦慮等等一筆帶過,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

而在表現聖地亞哥勇敢頑強的特點時,海明威多次運用反襯的手法,比如描寫大馬林魚的精力充沛和鯊魚的兇猛龐大等。

另外,這部作品的節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開端節奏很慢,特別是在聖地亞哥和馬諾林交談時是極其日常的,隨著聖地亞哥出海,節奏逐漸加快,直到聖地亞哥與大馬林魚正面交鋒以及後續幾波鯊魚的圍攻時達到頂峰,直至聖地亞哥回到家中再次回到平靜與安詳。

正是這樣起伏的節奏使讀者並沒有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中迷失,而是將讀者有力地抓住,逐漸將想傳達的東西傳達給了讀者。

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如意王學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