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影視2023-01-27
簡介陳潢、靳輔的治河工程由此靳輔在康熙十六年7月初六日上奏了《河道敝壞已極疏》和《經理河工八疏》,《河道敝壞已極疏》主要闡述了治理河道的重要性和治河不可分治的必要性

為什麼我會這麼失敗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5694,閱讀時間:約15分鐘

編者按:從古至今,水利工程永遠都是衡量一個國家統治基礎的根本。而黃河水患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到了定都北京的元代。因為此後大量的錢糧都是要走隋唐時期開鑿的京杭運河。所以一旦運河遇有水患,漕運便會中斷,到時國家便有存亡之險。而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天下長河》即是以清康熙初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一段治水的史詩。而這段治河的結果,基本形成了我們現代的北方水系格局。本文就從水利工程的角度簡單描述下清初的治水。

元代之前的黃河中下游

對於黃河中下游最早的記載應該是來自於半神話的史料《山海經》,此古籍中的黃河中下游河道經朝歌向東北,經今河南浚縣以西至河北曲周縣東南合併漳水,再向北流過鉅鹿縣合大陸澤,再向流至滹沱水,繼續向北過燕水、易水後轉東北入海。因為這條河道載於《山海經》所以稱為“山經河”。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而第一次被史家記錄則是在《尚書·禹貢》裡。因此被稱為禹貢大河:當時的黃河在龍門(今龍門石窟)堵塞不能過,經過大禹治水之後,龍門疏通,黃河邊向南經華山北巒向東沿底柱山、孟津後從大分伾山腳下的洛河向北經漳水到達大陸澤。再向北透過多條支流,流入渤海。

此後黃河河道的改道都被歷朝記錄了下來。而大規模的改道在元代以前有以下幾次:

1。《漢書·溝洫志》引《周譜》記載: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於宿胥口(今河南浚縣)決口,河道向東南方向改道,由浚縣長壽津折轉向北,經今濮陽縣再向北入河北大名縣境,而後北過館陶縣東,經山東臨清市南、高唐縣南,北流後從東北入海。但是宿胥口決口之後禹河並未完全枯竭,二河並存了一段時間。而此河道直至西漢末年才荒廢,因此也被稱為漢志河道。

2。《後漢書·明帝本紀》《後漢書·循吏列傳六十六·王景列傳》記載:王莽篡漢時期,黃河決口於河北大名縣東。此後黃河東流至東郡(今濮陽)後經濟南、過千乘縣(今高青縣)東北入海。此次決口較大,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水利專家王景築起了自滎陽至千乘的堤壩,實施了至漢代為止的最大大規模的治理。因此新河道也被稱為王景河。也就是這條王景河道從東漢起直至北宋,相繼維持了數百年,是黃河史上使用最久的一條河道。

3。《宋史·河渠志》記載:北宋景祐元年7月(1034年),澶州(今濮陽)橫隴埽河岸決口,宋廷只得在漢黃河北岸開出一條新河道,宋史中將其稱之為橫隴河。到了14年後的慶曆八年(1048年)橫隴河的商胡(今濮陽)段再次決口。宋廷只得在橫隴河北再開新河道:北經大名縣、館陶縣後向東併入葫蘆河(今滏陽河)經獻縣(今滄州)後東北至靜海縣(今天津)海河入海。此河道也被稱為“北流”。但此河道在元符二年(1099年)再次決口,“北流”下游只得再從御河下游入海河,並分流出一支“東流”,此“東流”自館陶經鉅鹿、平鄉東處,至新河縣(今邢臺)西入葫蘆河(今滏陽河),至衡水(今衡水)入獨流口(今天津)入海。

4。《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今開封)留守使杜充為阻止金軍南下,在今河南滑縣西南掘開“東流”(此次人為決口堪比國軍的花園口)。此後黃河下游河道只能經菏水以東入泗水。合流後再入淮河往東出海。

由此原先的黃河從海河入渤海,變成了從淮河入東海。

元代的黃河入淮

黃河下游的水患從南宋時期的“黃河奪淮”就開始了。而黃河入淮又破壞了原生態的淮河水系。使得泗、穎、雎等水系都成為黃、淮的支流。因此一旦有河堤決口,氾濫的河水也會以幾何倍增的禍患民間。

元至正4年(1344年),黃河下游北岸決口,河南、山東等地區飽受水患,而且更使得京杭運河北端堵塞,南方的錢糧無法運至北岸。

到了至正9年(1349年)元廷設立在水患各處都水監。賈魯則在山東濟寧上任,此後賈魯在水患各處考察地形,並繪製成圖,提出了兩種方案:一在黃河北岸修築堤岸,以截斷潰流,二是恢復黃河故道的同時引水東向。最後元廷採用了後一種。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歷代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示意圖

至正11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元廷詔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徵發民工15萬,軍士2萬。命其治理水患。

而賈魯也不負眾望,僅用八個月時間就同時完成了任務,使黃河南流到徐州進入泗水,再沿泗水入淮河,最後從淮河東入大海。後世便將這條河道稱為“賈魯河”。

明代治黃河

明代的京杭運河是從徐州往南,使用泗水河道通航。但是從明洪武24年(1391年)開始,黃河河道開始偏離賈魯河,逐漸與潁水相交,於是此後的黃河便在清口(今淮陰市)與淮河、京杭運河相交。但黃河水量遠大於淮河,再加上黃河的水流帶有泥沙,這樣便使得大量泥沙被帶往了運河。而更壞的結果則是淮河之水難以從清口流出之後又抬高了淮河下游洪澤湖的水位。於是淮河之水只得向東溢入京杭運河。

到了永樂皇遷都北京之後,如何使三河交匯處的清口保持暢通的同時防止淮河之水過多的溢入京杭運河便成為了後世明清兩朝的重中之重。

明代治河史上最為著名的治河專家是嘉靖、萬曆時期的潘季馴。其治理河道主要用的是“束水攻沙”的方法。意思就是加固堤防來限制河道寬度,然後利用水流的衝擊力將泥沙沖走。為此,潘季馴建造了各種堤防。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如上圖所示:“縷堤”主要用來控制河道寬度,以利於水流衝沙。後面的“遙堤”則是用來做“縷堤”的縱深,這樣就能保障“縷堤”如果被沖垮,也不至於殃及兩岸百姓。旁邊的外“月堤”則是在容易氾濫的河道彎曲處再添一道平行堤壩,使縷堤再加一道“防線”。而連線遙、縷二堤的“格堤”是既能給“縷堤”提供物理支撐點。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洪澤湖大堤(高家堰),從武家墩至阜陵湖,計長10870丈。

但是潘季馴的這種防水工程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建立在黃河中下游兩岸,這樣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黃河的泥沙是從上游至中游,再從中游至下游。因此,“束水攻沙”的效果存在很大的侷限性。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河務局勢

整個明末清初,華夏大地生靈塗炭,河防工程年久失修。特別是崇禎十五年九月,開封的黃河口的決口,造成了大量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直至清順治元年清廷才將決口重修。

而在順治在位的18年間,清廷忙於戰事,無暇顧及黃河,因此黃河決口了20次之多,使得黃河水開始侵入淮河,這樣洪澤湖水位也隨之上升,最終讓洪澤湖大堤多次決口,水患也隨著侵入了華夏的命脈:京杭運河。

如此一來三河的同時氾濫也加大了治理難度。

到了康熙繼位後,黃河決口次數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康熙從繼位之初就開始了治理水患。但一開始的目標仍然只是針對運河。具體過程依然是沿用了“束水攻沙”的策略。

這樣的策略雖然能起到清理河道淤泥,減緩河床提高的速度。保證京杭運河的通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束水攻沙”的效果就沒那麼明顯。因此康熙年間治理黃河的必要性與難度遠遠超過了歷朝歷代。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天下長河劇照:治水

而且康熙十一年還爆發了三藩之亂,吳三桂的叛軍幾乎席捲了整個南方。但是平叛大軍的糧道又要靠漕運,這一切都讓登基不久的康熙非常的憂慮。於是《天下長河》的兩位主角:陳潢、靳輔也迎來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治河。

靳輔此人祖籍山東歷城,其先祖早在洪武年間就在遼東軍中因軍功被封為百戶。以後靳氏一族便世居遼東。直到明末遼東易手之後,靳輔被編入八旗漢軍鑲黃旗。順治年間任內閣中書,康熙十年升任安徽巡撫。並在此期間結識了科舉失意的陳潢。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天下長河劇照:陳潢

陳潢祖籍浙江錢塘。早年多次科考落第之後,前往甘肅、寧夏等偏遠地區充作地方師爺。用此機會,陳潢考察了多個黃河上游河道。康熙十年再次趕考時偶遇靳輔,便出任了靳輔的師爺。

到了康熙十六年四月在清初重臣明珠的推薦下,靳輔被舉薦為河道總督。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天下長河劇照:陳潢、靳輔

而此時的黃河河道狀況已經非常糟糕:北岸多處決口,從宿遷(今江蘇宿遷)到安東(今江蘇漣水)等州縣境內多處氾濫。南岸則更糟:洪澤湖決口後氾濫,使得湖東州縣成了“汪洋大海”,而且淮河的清水無法流入黃河,使得黃河的流沙堆積。這種結果使得河床日益增高。而黃河河床的增高也使運河的河床也被一同被迫增高。這樣一來,運河的河床居然高過了運河沿岸的幾座城市的城牆。

而最糟糕的局面是如果黃、淮決口增多,總體水流就會慢,水流一旦慢下來,那麼泥沙就更容易沉澱,泥沙沉澱了河床就會進一步增高。黃、淮河道的河床增高,勢必會衝擊運河。那麼運河一旦潰流,就會淹沒沿岸的城市,而如果三大河道一起潰流,那麼水患將殃及整個華夏。

由此可以得知:河道治理不僅不可再拖,而且還要將黃、淮、運三河道一起整修。

陳潢、靳輔的治河工程

由此靳輔在康熙十六年7月初六日上奏了《河道敝壞已極疏》和《經理河工八疏》,

《河道敝壞已極疏》主要闡述了治理河道的重要性和治河不可分治的必要性。以及造成河道毀壞的根本原因:治河只治漕運所過的運河,黃、淮決口處則不管不問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經理河工八疏》則是以下八條:

1。疏通黃河下游:重修清江浦(今淮安清河、清浦兩區)到雲梯關(今鹽城濱海縣以東)再到入海處的三百里河道上,清理淤沙,並在兩岸駐堤。

2。疏通洪澤湖:重修洪澤湖大堤到清口淮水下游,引淮河清水從清口溢入黃河衝沙。

3。重修洪澤湖的高家堰。

4。整修洪澤湖以南的各處決口,使黃河迴歸故道。

5。黃河歸道後,即可整修運河各處決口,保證運河通行。

6。籌劃治河經費。

7。重新選拔河務官。

8。設河道兵。以保證河道安全施工。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天下長河劇照:靳輔

《經理河工八疏》上奏之後,康熙於次年正月正式批覆:命戶部撥銀並限期完工。

靳輔上任後至康熙22年,疏通了黃、淮各處決口,修築堤防使黃、運兩河復歸故道。黃、淮兩河的下游河道開始平流,各河道至出海口的水路也暢通無阻。這是自從明末以來的首次。

康熙27年,治河工程已經開始轉往黃河中游。但是康熙27年,靳輔居然被罷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治河不利,而是黨爭。

康熙年間的治河案與明珠案

清初河務工程量巨大,康熙命戶部立即撥款,而款項從一開始就由靳輔全權負責。因此,治河工程從一開始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各種非議。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天下長河劇照:康熙

率先發難的是候補布政使崔維雅,總共參了靳輔24條大罪,但是此人雖然當過河務官,才學卻明顯不如陳潢,所以,他的意見康熙並沒有採納。

但是到了康熙21年,君臣的矛盾開始顯現了出來。

起因是下游地區靠近入海口的州縣是地勢最低的地區與運河並不連線,因此附近高郵湖、寶應湖等湖水便無法流入大海而淤積。而靳輔治河的初始階段中,為了保住洪澤湖大堤而設立的減水壩又將相應的河水衝入了高郵湖等處。這樣一來,高郵附近就形成了水患。而這樣的水患又恰巧在康熙第一次南巡的時候被康熙本人碰上了。

當年年底,康熙派于成龍治理該地區水患,本意是以免靳輔在治理中游的時候,兩頭不能相顧。但由此激烈的黨爭開始上演。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在於于成龍雖然是個好官,但治河卻不行。他跑去高郵地區在實地測量、走訪民間後便不顧靳輔的反對,直接開始開挖河道。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清初名臣于成龍

因為靳輔覺得運河以東的州縣地勢低於海平面,如果在當地開挖河道,好不容易完成的“引河入海”工程就將演變成“河海交攻”。那麼在河水勢遠不如海水勢的情況下將會出現海水倒灌的局面。到時候,河海交界處將會生靈塗炭。

只不過貪戀治河工程款項的官員太多。其中江南御史郭繡在康熙27年正月23日參了靳輔的本。此後,就連漕運總督慕天顏也參了靳輔(此二人其實有門第關係)。而且靳輔還被捲入了重臣明珠的貪腐案。

這樣一來,本來雙方只是單純的“技術”不一致變成了黨爭。再加上,靳、陳在任上的時候,丈量土地,得罪不少當地豪族。因此明珠案案後靳輔被革職,陳潢入獄。康熙在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于成龍的方案。河務總督則被福建浙江總督王新命接任。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但是這個王新命不僅不會治河,還將工程款項用於放高利貸。到了康熙31年2月被人彈劾。康熙只得重新命靳輔治河。

重新上任的靳輔仍然兢兢業業,其死後康熙為了表彰其功勞,命子孫世襲其位。到了雍正5年(1727年),追贈工部尚書頭銜。雍正7年為其建祠。

而且,靳輔還留下了傳於後世的名作:《治河方略》。

對後世的影響

清前期的水利工程給後世留下了足夠多的成功經驗,但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訓,值得反思。

首先,治理水患不能只考慮黃河、淮河或者運河,應將整個華夏的水利格局做整體的籌劃,不能只從官員個人或某個官僚集團的政績出發。但由於清代的官僚體系制約,黨爭的矛盾日益尖銳,給水利工程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靳輔在治理的過程中,不僅保持了當時漕運的暢通,有效支援了平定“三藩之亂”的戰事,而且也提升了經濟執行的效率。給清廷在前期的財政帶來了很大收入。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對於河道的治理算得上是非常成功。因此從康熙開始的清朝皇帝對靳輔治河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但是康熙經常更換治河大臣的操作也造成了治河權的分散,這給以後的治河帶來了一定的弊端。

比如1697年(康熙36年),清廷在於噶爾丹戰事告一段落之後,康熙親自制定了治河方案。當時靳輔早已去世,康熙先後任命了數任河務大臣均未有靳輔之功績。因此到了1700年(康熙39年),康熙只得任命素有清廉之名的張鵬翮總管河務。

真實的《天下長河》:康熙乾隆都重視,清朝治理黃河為何還失敗?

而張鵬翮治河不僅在治河技術上遵循靳輔的做法,甚至還吸取了靳輔在治河的教訓:減免因治河權分散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損耗。

但是康熙第六次南巡時對其評價確實比較低:“靳輔善於治河……張鵬翮遵舊守成而已。”由此可見,靳輔的治河理論與實踐到了康熙晚年仍有實效,但是靳輔其後的水利工程卻未有突破。

那是為何呢?

其實清朝的水利工程都是受清廷高度重視。比如康熙六次南巡以及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考察河道的治理。

但到了乾隆晚年國事日衰。這種情況也反映在河道的治理上。

特別是乾隆朝的吏治,已經腐敗到了極點。朝堂之上賄賂成風。治河經費大多未用於實處,盡入貪腐官僚之手。而河政上的貪汙,也一直延伸到了清代的滅亡,最終禍及近代,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長水集上冊》

《水暢河清:治河專家靳輔、陳潢》

《黃河史》

《靳輔治河研究》

《京杭運河史》

《康熙治河之爭研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