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由 浮木看電影 發表于 影視2023-02-05
簡介何建軍隨後,中國電影大環境的改善,在2006年取得了初步成績,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獲得了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王全安的《圖雅的故事》獲得了第57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導演何建軍

時間走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電影的整體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以97年的《泰坦尼克號》為代表,好萊塢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衝擊,中國電影幾近全軍覆沒。國產電影的票房逐年下降,1991年尚有23。6億,1992年19。9億,到了2001年,就只有8。7億。而根據計算,維持國產電影再生產的票房臨界線是10。5億的年度票房。國產電影1994年有148部,到了1997年只有88部,其後的幾年一直都在80部左右徘徊。而隨著中國成功入市,電影市場的開放也擺上了桌面,時間越來越少,形勢卻越來越嚴峻。

但中國的電影人被沒有放棄,將市場拱手讓給好萊塢。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王小帥

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新任廠長韓三平率先行動,大膽啟用了一批新導演,試圖挽救日益低迷的國產電影市場。就這樣,第六代導演的三位代表人物王小帥、路學長、管虎都得到機會,拍攝了新作《夢幻田園》、《非常夏日》和《古城童話》。遺憾的是,這三部作品不但在商業沒有取得成功,在藝術上也備受指責。評論界普遍認為他們的新作不如之前的作品“是不是身份的改變,也一起改掉了這些年輕導演身上的銳氣和深度?”。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賈樟柯

第六代導演極其尷尬,甩掉了枷鎖,反而不會拍電影了?王小帥就說:“妥協的大一點,反而自己更難受“。於是轉過頭繼續與境外資金合作,拍攝了《十七歲的單車》。可惜的是,這部佳作再次因為發行上的違規,未能在國內公映。而管虎則轉向了電視劇製作。何建軍的《蝴蝶的微笑》,儘管有葛優的加盟,但仍然遭遇了票房上的冷遇。而在有關方面的默許下,1998年,張元重新復出,接連拍攝了《過年回家》、《我愛你》《綠茶》。雖然關注的視點沒變,技巧更為嫻熟,但是藝術價值同樣不如之前,並且受到了市場的冷遇,在張元的家鄉南京出現了”零票房“的情況。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婁燁

實際上,由於長期個人化的創作,第六代導演對觀眾心理的把握和商業電影的製作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同時,電影管理部門對題材管控、主題導向和具體制作環節仍然限制太多,也越來越束縛了年輕導演的創作熱情。

到了2003年,形勢的變化越來越微妙,媒體和業內人士對電影分級的討論越來越頻繁。電影節也開始主動約談了一些著名的獨立導演,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雎安奇

這一年的11月初,電影局打電話給王小帥導演,讓他通知賈樟柯、婁燁等導演,一起參加一個會議。11月13號,這個“神秘“的會議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會議室召開。與會的人主要有四個部分:電影局的領導、北電的領導、獨立電影人、北電的師生。

這次第六代導演首次與“權力“人士直接對話,也是在中國電影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次會議。時任電影局局長的童剛親自出席,還有其他局領導、製片處處長、藝術片處處長等,可以說,掌握第六代導演生殺大權的人都來了。第六代導演的主要成員基本都來了,還有一大批參與獨立製片的電影人也參加了會議。同時,與以往會議都在電影局不同,這次會議是在北電這個民間機構召開的。從這些方面看,國家的態度、電影局的態度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張獻民

會議上,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師張獻民在會議主持人不知曉的情況下,代表大家唸了一份事先起草的倡議書,這份倡議書有四條明確的意見,其中三條和審查制度有關。該倡議書有七人簽名,分別是賈樟柯、婁燁、王小帥、何建軍、雎安奇、張獻民和張亞璇。實際簽名者人數更多,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撤銷了簽名。因為該事件的歷史意義,他們隨後被稱為“獨立電影七君子”。這也是第二次“七君子事件“。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張亞璇

面對這次突然襲擊,電影局的領導並沒有感覺受到冒犯,反而在隨後的會談中和這些獨立電影人形成良好的交流。儘管電影分級制度到目前仍未出臺,但那次會議之後,中國電影大環境確實寬鬆了很多,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有利於中國電影發展的政策,對電影立項和審查制度進行了改革。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第一是2004年初賈樟柯被恢復了導演身份,第二是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改名為《腳踏車》,成為第一部被解禁的地下電影。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何建軍

隨後,中國電影大環境的改善,在2006年取得了初步成績,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獲得了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王全安的《圖雅的故事》獲得了第57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且投資僅600萬元的《三峽好人》靠版權費就收入4000萬元。《三峽好人》拿了金獅獎後,賈樟柯開始計劃和上影廠合作拍攝一系列電影。

《三峽好人》和《圖雅的故事》的獲獎,對整個第六代群體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從第一次“七君子事件“後,整個第六代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媒體也不怎麼宣傳。06年之後,這種局面得到了整體改觀。也就是說,整個第六代群體開始成為主流,成為中國電影崛起的中堅力量。

兩次“七君子事件“,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中重要的一頁,也是第六代導演迴歸體制、走上公眾大舞臺的重要階梯,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也都發生了相應的巨大變化。從那以後,中國電影開始逐步走上與好萊塢電影抗衡的道路,甚至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壓制住了好萊塢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