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我這樣做,爸爸媽媽才會愛我”,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好者

由 喬爸教育 發表于 影視2023-02-07
簡介家長如果一味的溺愛、遷就孩子,孩子就不學不會去關注他人和自己的情感,就會認為想得到東西,就需要討好他人,討好他人就可以得到好處

怎麼討好主人爸爸開心

“媽媽,穿鞋!”4歲的小美麗跑向買菜回家的媽媽,“媽媽,小美麗很乖,沒有打擾爸爸玩遊戲。”

“我這樣做,爸爸媽媽才會愛我”,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好者

小美麗媽媽聽到這裡留下了眼淚,想到自己二婚,老公對小美麗並不好,小美麗總是很懂事,就感到很痛心。

事實上,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變成討好者。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父母的行為有關。

通常,討好者具有以下標誌和表現形式:

(1)害怕別人不開心

討好者們在人際互動中、會小心說話,不敢反駁別人、總是犧牲自己,進行自我安慰,以求達到讓別人開心的目的。如,小美麗害怕“新爸爸”不喜歡自己,就不打擾爸爸玩遊戲,害怕媽媽傷心就安慰媽媽等。

“我這樣做,爸爸媽媽才會愛我”,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好者

(2)害怕懲罰、不被愛

討好者通常面對懲罰和孤獨,是沒有能力應付的,他們害怕被懲罰、害怕自己不被家人和外界接受,所以,他們總是想盡辦法讓別人喜歡自己,讓別人關注自己。如,孩子總是順應家長的要求做事情或者總做一些家長喜歡的事情來博取家長的關注。

家長的這些行為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好者!

一、讓孩子感到不安全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基本需求,而生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以及情感的需求是幼兒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包括飢、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孩子如果吃不飽或者生病,會感到害怕;安全的需求是人自身安全的需求,如果幼兒受到家長的恐嚇、大吼大叫,都會產生不安全感;情感的需求是幼兒感情的需求,包括友愛的需要和歸屬感的需要。

“我這樣做,爸爸媽媽才會愛我”,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好者

如果,家長不能夠為孩子提供生理上的安全感和情感上的“愛”,孩子就容易表現出不安。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就容易開始討好外界的人,保護自己。

“我這樣做,爸爸媽媽才會愛我”,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好者

二、家長不懂得拒絕他人

家長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家長的行為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在生活中不懂得拒絕他人,孩子也會學習家長的行為,在潛意識中裡意識到自己是脆弱的、懶惰的,就會透過討好別人、滿足他人需求,來解決問題。

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為孩子建立好的榜樣適當拒絕他人。

三、家長一味溺、愛遷就孩子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孩子會在與家長的相處過程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家長如果一味的溺愛、遷就孩子,孩子就不學不會去關注他人和自己的情感,就會認為想得到東西,就需要討好他人,討好他人就可以得到好處。

因此,家長應該做到不溺愛、不遷就孩子,正確地對待孩子的需求。

“我這樣做,爸爸媽媽才會愛我”,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好者

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告訴孩子適當地拒絕他人,不溺愛、遷就孩子就會讓孩子獨立、不討好。

文中部分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