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由 老張教育新思享 發表于 音樂2021-06-13
簡介根據跳蚤效應,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清晰的奮鬥目標,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們就會取得成功

啊不要放東西進跳蚤

人長期被禁鈿在特定的框架內,同樣會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在潛意識裡面深深植根,在心理上表現為不敢嘗試。梭羅的《獄卒》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有什麼比一個人能下定決心改善他的生活能力更令人振奮的了……要是一個人能充滿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努力,下定決心過他所想過的生活,他就一定會得到意外的成功。”

不管環境有怎樣的限定,也不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潛伏著巨大的力量。而這些力量,需要用一個高的目標去激發。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01

什麼是跳蚤效應

跳蚤效應指跳蚤調節了自己跳的目標高度,而且適應了它,不再改變。很多人不敢去追求夢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為心裡就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使他們受限,看不到未來確切的努力方向。

作為人類也一樣,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一位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玻璃杯裡放進一隻跳蚤,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我們知道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的四百倍左右,所以跳蛋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接下來他再次把這隻跳蚤放進杯子裡,然後立即在杯子上加一個玻璃蓋,跳蚤照樣跳起但卻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瞭,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直至在蓋子下面可以自由跳動。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一天後,實驗者把蓋子輕輕拿掉,跳蚤不知道蓋子已經去掉了,它還是在原來的那個高度繼續跳。

從此,可憐的跳蚤再也沒有跳出那個玻璃杯,最終死在了裡面。

實驗結束後,很多學生覺得有些滑稽,坦言說跳量實在是太愚蠢了,只是一個小小的玻璃蓋,使得原本彈跳力很強的它被困在了一個特定的彈跳高度,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真是可悲。

心理學家告訴學生們:與其說是蓋子擋住了它向上的路線,使得它無法突破這個固定的框框,不如說是這個蓋子框住了跳蚤的思維和觀念,使得它在特定的環境中,培養出了一種思維定式,這種定式深深地作用於它的心理,使得它告訴自己,那個蓋子的高度,是無法超越的。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02

跳蚤效應的啟示,態度決定高度,人生不設限

“自我設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變成“爬蚤”並非自身已失去跳躍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後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如果你沒有追求成功的野心,肯定無法取得巨大成就。你害怕表現失常,從而導致慘敗,害怕周圍人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害怕失敗後自尊和自信受到打擊,於是你躡手躡腳行動,畏畏縮縮地思考,在不知不覺間你已經給自己設限了。這樣你的潛力怎麼可能爆發出來呢?其實只要你有成功的野心,你就能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

人和跳蚤存有某些共同點,如果人長期被禁錮在特定的環境內,同樣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在潛意識裡面深深植根,在心理上表現為不敢嘗試。在已成定局的情況下,人的思維又往往是單一的,在受限制的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很多的客觀因素同時作用於心理,告訴你,就應該是這樣的,不能超越,沒有其他迴旋的餘地,於是,就形成了思維定式。最終使得人往往在簡單的事情面前,也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因此,如果你審視自己之後,發現自己的觀念缺少靈活的變通性、自己的心理缺乏不斷嘗試的勇氣,那麼,你就很有必要及時從“跳蚤效應”的魔咒裡把自己解脫出來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在這樣的境地中,有的人奮發向上的熱情、慾望被“自我設限”壓制封殺,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為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疑、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與生俱來的成功火種過早地熄滅。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論語·雍也》中有一則孔子與冉求的對話:

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大意如下:孔子說冉求學習不努力。冉求辯解道,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而是它們太深奧,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

孔子道,若真是能力不夠,那也是在做了以後才知道,因而放棄稱之為半途而廢。你現在還沒有開始做,就空想畏難,畫地為牢。

任何事情都要先去做才知道能不能做好,不要還沒有開始就自我設限。

成功是每一個人的夢。這個夢與生命同在,至死方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生來就有“做偉人”的慾望。“做偉人”其實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現。弗氏之後的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研究,也得出一個相似的結論:不論民族、文化、歷史、家庭、性別和年齡,人天生就有愛受讚美、喜愛人尊重的強烈願望和傾向。這是“人”的共性。因此,可以這麼說,成功的渴求與生俱來——因為,成功是獲得讚美與尊重最有效的途徑。

成功始於心動,成於行動。要解除“自我設限”,關鍵在自己。西諺說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於願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你不願成功,誰拿你也沒辦法;你自己不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

洛克菲勒曾對兒子說:“西恩,我記得我曾對你說過你在現在這種年齡,務必做好的事情就是想好10年之後從事什麼工作,你對將來必須具有想象力。”

不少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特別不自信,習慣性的自我否定,非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面對困難就退縮。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心理?

孩子經常說:“不好意思。”其實是在自我設限。有的家長對於孩子是極其嚴苛的,一點事都不準孩子做錯,這類家長屬於控制型的家長,凡事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孩子的能力畢竟有限,他們都是需要從錯誤中不斷成長,而父母不允許他們犯錯,灌輸一種做錯事就是不對的觀念給孩子。當孩子發現自己怎麼做都不可能做到父母想要的樣子時,他就會開始懷疑自己,覺得是自己有問題。不斷地否定自己,會逐漸變得自卑。所以當孩子總是自我否定時,家長就要反思一下,很有可能是你的行為和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了這樣的負面影響。

很多事情,從自身上找原因,往往是最聰明的人才擁有的明智,一個善於反省的人,一個善於自我覆盤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贏家。

人最怕自我設限,又高估了外界的強悍,只要你內心裡擁有期待和改變的念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甚至是可以重新洗牌的,包括感情在內。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03

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才能取決於他的天賦,而天賦又難以改變。實際上,大多數人的志氣和才能都潛伏著,必須要外界的東西予以激發才能爆發出來,潛能一旦被激發並能加以關注和引導,就能發揚光大,否則終將漸漸磨去稜角,一事無成。因此,如果人的潛能不能被激發併發揚光大,那麼,其固有的才能不但不能保持,還會變得遲鈍並失去它原本的力量。

愛迪生說:“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叫我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表現“我”的才能的最好途徑,就是先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愷撒、羅斯福未必能做的事情,也許“我”能夠做,只要盡“我”最大的努力,發揮“我”所具有的潛能,就有可能取得成功。潛伏在絕大多數人的體內的潛能都是巨大的,但這種潛能酣睡著,只有被激發,才能做出驚人的事業來。

我們周圍有許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應該做些什麼,可就是遲遲拿不出行動來。根本原因乃是他們欠缺一些能吸引他們的未來目標。

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追蹤調查。 25年後,這些調查物件的生活狀況如下:3%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存在社會的中下層,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餘下27%沒有目標的人,仍在社會的最底層。

美國行為學家J·吉格勒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設定一個高目標,就等於達成了一部分目標。有許多人一生無所建樹,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給自己定的目標不足以釋放出全部的潛能。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記事本圓夢計劃》的作者熊谷正壽,任日本第一網際網路集團企業GMO董事長,18歲輟學,35歲時擁有第一家上市公司。他用書中介紹的方法,定目標、做詳盡的計劃,高效的處理工作。他用SMART法則來衡量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作了15年的計劃,之後甚至還做了55年的計劃。

對於學習,掌握主動權,只需要學會跳蚤效應,隨時改變自己,適時超越自己,並在這個過程中丟棄原有的思維模式,讓自己始終活在發展變化中,適應每一天的鮮活和不同。根據跳蚤效應,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清晰的奮鬥目標,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們就會取得成功!

李敖說:人生第一快樂是做到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樂是做到別人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跳蚤給自己設定的,是跳躍的物理高度。我們給自己設定的,是內心的心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