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這樣做,讓孩子愛上學習

由 才思敏捷的雅俗共賞 發表于 音樂2021-06-27
簡介在我看來,厭學是孩子所處的社會及家庭系統功能不良的表現和寫照

揹著呢書包上學堂

記得兒時有這麼一首歌:“小麼小兒郎,揹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呀,沒有學問嘍,無顏見爹孃……”那時在孩子的心裡,學習是一件完全自發且充滿快樂的事,也是一件能夠改變自己命運,進而自我實現,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光榮之舉。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厭學卻成了社會、學校、家長、精神科醫師和心理諮詢師繞不開的一個社會現象和難題。一個個正值學齡期的孩子,正當他們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享受學習的樂趣的時候,卻莫名其妙地拒絕上學。這對家長和老師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甚至完全無法接受的事。

這樣做,讓孩子愛上學習

父母不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體現中國人重視教育的古訓,為何在厭學孩子的心中就變得一文不值。他們想盡辦法想讓孩子重新回到學校,乖乖上學。然而他們卻發現,自己越用力,孩子就越發反抗和拒絕。

在一些案例裡,幾乎每次都會看到家庭當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這種“拔河”,而這種拔河的結果往往容易兩敗俱傷。一邊很可能留下一個社會功能退化、無法長大離家、對父母滿腹怨恨的啃老族孩子,而另一邊則留下一對無奈、憤怒和無助的父母。

這樣做,讓孩子愛上學習

我們把厭學當作一個系統的問題。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的多層面因素交織在一起,它們互為因果、互相掣肘,形成大大小小的惡性迴圈或“怪圈”。比如,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煩躁不安的學校氛圍、焦慮不定的家庭人際關係,與那些自信不足、持“非黑即白”思維方式的學生相遇時,厭學情緒和行為便更容易產生。

很難說清究竟是哪種單一因素引發了厭學,也很難說清厭學到底是家庭衝突的結果,還是導致家庭衝突的原因。因此,如果我們在面對有厭學情緒或行為的孩子時,抱著傳統的線性因果觀念,認為唯一的問題就在學生身上,將其看作需要修理的“病人”的話,那麼我們基本上會成為另一個嘗試讓孩子回去上學而不成功的失敗者。

在我看來,厭學是孩子所處的社會及家庭系統功能不良的表現和寫照。所謂“頭痛醫腳”,要幫助孩子改變對上學的態度,需要擾動的不僅僅是他個人,更需要對其所處的學校、社群和家庭系統做改變。當系統改變後,身處其中的孩子對學業的感受、想法和反應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