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薦讀】古人題字趣聞:遊山玩水高興了,半山腰題個字;給店家題字

由 故事會 發表于 音樂2021-08-25
簡介先生一走,他們就走出廟門,把這事寫成四字詩,就寫在剛才那首詩的下邊

題字查什麼部首

古人透過題字來抒發內心的情感:遊山玩水高興了,半山腰題個字;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往牆上題個字;到酒樓吃飯吃得舒心,給店家題個字——這大約和現在的朋友圈發帖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就來說說,古人題字的趣聞軼事。

故事:題字的故事

私塾先生題畫

有個財主家的私塾先生,年終返家前,給這財主畫了四幅畫,但沒題字就匆匆走了。第二年,那先生說什麼不肯再來,財主只好又請了一位先生。這先生剛到,財主就讓他在那四幅畫上題字,彌補一下畫上的空缺。

先生滿口答應,他走進書房,把四幅畫展開。只見第一幅畫著兩個小板凳,板凳上放著蘿蔔白菜。他心中暗想:凳凳、蘿蔔、白菜,連起來不就是“頓頓蘿蔔白菜”?於是提筆在第一幅畫上題寫了“頓頓蔬菜”。第二幅畫是兩隻叫驢打架,背景是稀疏瘦竹。先生推敲道:畫的是“驢鬥、稀竹”,這意思也很明白!於是在第二幅畫上題寫了“綠豆稀粥”四個字。再看第三幅,畫的是屋簷樑上有隻花貓,虎視眈眈地伏在燕巢旁,一隻小燕在屋簷前盤旋,不敢飛進窩去。先生恍然大悟,在第三幅畫上題寫了“咽(燕)不進去”幾個字。

給三幅畫題了字,先生對原來那位作畫的用意已明白八九分。他再斟酌第四幅,畫的是幾株枝葉茂盛的桃樹,別無他物。他提筆寫道:“正好是《詩經》上的句子,‘桃之夭夭’。”然後擲筆而去。

這財主目不識丁,不解題字的意思,反而高興地把四幅畫掛在客廳裡,卻不料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先生願到他家教書了。

康熙題匾

康熙下江南,來到了杭州。這天,康熙到靈隱寺,見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真是一個好地方。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在寺內設下酒席。

宴席上,老和尚早聽說康熙喜歡吟詩題字,便壯壯膽子,走到康熙面前跪下磕頭:“皇上,請您為咱們山寺題塊匾額,也讓我們風光風光!”

老和尚這一求,正好搔著康熙的癢處。他點點頭,抓起筆刷刷幾下,就寫了個“雨”字頭(靈繁體為“靈”)。這時,康熙已經喝醉了,落筆又快了些,這“雨”字竟佔了大半張紙,“雨”下面還有三個“口”和一個“巫”呢!現在只剩下這小半張紙的地方,怎樣也擺不下了。重新寫一張吧,那多麼丟臉呀!康熙皇帝抓著筆,一點辦法也沒有。圍在旁邊的官兒裡,有個大學士名叫高江村,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寫了“雲林”(繁體為雲林)兩個字,再裝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邊,偷偷地攤開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呀,這兩個字真是救命王菩薩,不覺酒醒了一半,立刻寫下“雲林禪寺”四個大字。寫完,把手一揚,將毛筆丟擲老遠。

康熙皇帝知道自己寫錯了,為了給自己下個臺階,他回過頭來,問官兒們:“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們說,把它叫做‘雲林禪寺’對不對?”

“對呀對呀,皇上聖明!”官兒們七嘴八舌地奉承道。

從此以後,靈隱寺就掛著名不副實的“雲林禪寺”的匾額,一直到了今天。

廟門題詩

有三個讀書人,在一座寺廟裡看到四大天王神像,一時高興,一人一句作起詩來。第一個說:“四大天王四尊神。”第二個說:“手舉金鞭鎮山門。”第三個說:“頭顱就有鬥恁大。”再往下,誰也接不上了。廟門口正好有個拾糞老農,他們讓老農給湊一句。老農說:“我一個老大粗,哪會作詩?只能硬湊了——屙泡大糞百十斤。”三個讀書人聽了大笑一番,把這首詩題在廟門口,走了。

寺廟旁有個學堂。有四個小學生上學經過這裡,見廟旁柏樹下有個賣涼粉的,就每人湊一文錢,買了一碗,準備四個人分著吃。四個學生正要吃,一看先生過來了,都躲進廟裡去了。先生走過來,見有碗涼粉做好了沒人吃,就問:“給誰調的?”賣涼粉的說:“給學生娃娃調的,他們見你來了,都躲進廟裡去了。要不你先把它吃了吧。”先生也不客氣,端起來就吃,吃完走了。

學生們眼見先生把他們買的涼粉吃了,心裡很氣。先生一走,他們就走出廟門,把這事寫成四字詩,就寫在剛才那首詩的下邊。

放學了,先生又從廟門口經過,發現山門上有兩首詩,他連起來一念,吹鬍子瞪眼,差點沒背過氣去。詩是這樣寫的:

“四大天王四尊神,學生四人;手舉金鞭鎮山門,湊錢四文;頭顱就有鬥恁大,調碗涼粉;屙泡大糞百十斤,先生獨吞。”

遲關店門

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前門街有個小酒家,掌櫃姓王。酒家店規很嚴格,其中有一條:晚上不過子時不關門。

這年除夕夜,許多店鋪早關了門。夥計懇求王掌櫃:“忙了一年,今晚咱們就破例早點關門吧。”可王掌櫃卻不通人情,說:“還是等到子時再關門!規矩不能破。”

這時,門簾一挑,兩個打著紗燈的僕人一前一後,引著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走進酒家。王掌櫃忙迎上前,熱情招呼,並把店中珍藏的“佛手露”酒和酒鋪的幾樣拿手菜一齊端上桌來,站在一旁小心伺候。年輕書生邊吃邊豎起大拇指,連聲誇讚,僕人們也隨聲應和。

年輕書生問王掌櫃:“我給你的小店題個字好不好?”

王掌櫃笑說:“那敢情好!”於是,吩咐店小二準備好筆墨紙硯。

書生拿起筆想了想,說:“本以為這麼晚,店鋪早關門了,沒想到,你的酒家還在開門迎客,估計全京都也只此一家,就寫‘都一處’吧!”說完,年輕人大筆一揮,在紙上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

王掌櫃雙手接過,連忙稱謝。年輕人便笑著離開了。

過了幾天,忽然有十幾個太監排著隊,神氣十足地來到酒家,把一塊寫有“都一處”三個大字的虎頭匾送給王掌櫃。

這時候,大夥才恍然大悟,原來三十晚上來喝酒的年輕書生竟是乾隆爺,這塊匾是乾隆爺親手題寫後,命人送來的。王掌櫃跪倒在地接過匾,叩頭謝恩。

乾隆爺題匾的訊息,傳遍了北京城,也讓“都一處”名聲大噪。後來,王家傳下規矩,後輩子孫如果做生意,一定要遲關店門。

李邕題三字半匾

很久以前在松陽縣,有個毛氏家族新修了一座祠堂。族長重金請來一位書法名士,當場為毛氏宗祠題匾。聽到這個訊息,街坊都擁了過來,想飽飽眼福。

只見名士提筆蘸墨,一氣呵成兩個大字。正當他寫“宗”字的一點時,他身後有個衣著破爛的山裡人,腳步打了個趔趄,一下撞在名士的右胳膊上。這一撞,把本來寫的“點”,變成了一“撇”。名士臉色一沉,扔下筆就要走。

族長見狀,上前賠笑,懇求名士重寫一張。名士板起了面孔,說:“要我重寫,得再多給我三十兩。”

族人聽了,就逼那個山裡人出這三十兩銀子。山裡人急得要哭:“我哪裡賠得出那麼多銀子啊!”

這時,一個客商打扮的人走上前,皺眉道:“窮百姓怎麼拿得出這麼多錢?再說,這字值三十兩?”

名士聽了這話,鄙夷地看著客商,說:“你有本事,你來寫?”

客商說:“寫就寫,寫得不好,再賠銀子不遲。”說完,刷刷幾筆,一個挺拔的“毛”字寫好了,全場發出喝彩,連名士都在心中暗暗叫絕。

接著,客商又接連寫了“氏”“宗”兩字,寫完 “祠”字的偏旁,就擱筆不寫了。

族長察覺到這位客商不是普通人,忙叫人端來茶水,希望客商能完成題字。客商喝口水,不緊不慢地說:“這位大伯只撞壞一個字,我替他賠了三個半字,難道還不夠?”說著,用手指指那個名士,“讓這位仁兄替我補完吧。”客商說完,瀟灑離去。名士只能硬著頭皮補,大家看後,紛紛說“配不上”。

過了會兒,幾個衙役跑進來,探聽剛才是否有客商打扮的人來,眾人忙答:“來過,還題了塊匾。”

衙役一拍大腿:“他就是太守李邕大人!今日私訪松陽,知縣大人命我們前來迎接。”

毛氏族人聽聞狂喜,李邕可是大書法家。族人拿著他題寫的三個半字,如獲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