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想要養出聰明娃,當孩子向你提問題時,請用這個句式代替“是”

由 王玉瑋育兒悅讀 發表于 音樂2021-09-13
簡介如果父母刻意模仿幼兒的語調,會使孩子使用片段語言的時間延長,並停留在幼兒觀點思考的階段

孩子天真的疑問可以用什麼詞代替

想要養出聰明娃,當孩子向你提問題時,請用這個句式代替“是”

想要養出聰明娃,當孩子向你提問題時,請用這個句式代替“是”

成人與孩子交談時往往不自覺地迎合幼兒說話的語調,這會造成孩子語言發育的障礙。因為幼兒的智力發育尚未發展到自如運用語言的程度,且發音機能未經訓練,所說的話大多是片段而不完整的。如果父母刻意模仿幼兒的語調,會使孩子使用片段語言的時間延長,並停留在幼兒觀點思考的階段。特別是不要用“兒語”與幼兒說話,因為“看咪咪”“吃果果”“喝奶奶”這類疊音詞,會使孩子的語言概念很模糊,因為同樣的發聲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含義。大人一定要用非常簡潔、準確的語言與孩子交談。

對幼兒來說,對物體的命名不僅是為了稱呼方便,還可幫助他分辨物體的差異,培養辨別能力。因此,父母向孩子說明物體與名稱的關係時,不要採取模糊不清的說法,而應該明確說出物體的名稱,如此才能培養孩子科學性的思考模式。例如,當孩子問:“這是什麼?”時,不要只是簡單地說出總體名稱,如“玩具”、“衣服”、“電器”、“汽車”,而是要說:“這是絨毛娃娃玩具”、“這是媽媽穿的棉布做的花裙子”、“這是爸爸學習、寫文章用的電腦”、“這是能載好多人的大客車,你看,上面坐著有叔叔、阿姨、老人、小朋友,只要買票就可以坐車,星期天媽媽帶你坐這種大客車到動物園去玩。”透過這種回答,一方面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給孩子關於這種物體的全面的認知和概念。

一般來說,小孩子的思想是天馬行空的,比成年人更有想象力。他們的語言可能是跳躍的、不連貫的或是不真實的,很大程度上充滿著孩子想象的成分。因此,當孩子說出與現實並不符合的語言時,成人千萬不要誤認為孩子是在說謊,要順著孩子的思維和他交談,更好地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如楠楠告訴阿姨“昨天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很大很大的蛋糕。”其實,媽媽正生病臥床不起,根本不可能給孩子買蛋糕,孩子的話只是反應了心底的一個願望而已。阿姨如果斥責孩子:“你怎麼學會撒謊了,你媽媽不是病了嗎?”這將會給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大人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楠楠,你是不是想吃蛋糕了,媽媽都是什麼時候給你買蛋糕吃呀?是不是過生日的時候?蛋糕是什麼做的,你吃過的蛋糕是什麼樣子的?上面有什麼圖畫?你過生日時和誰在一起?你知道爸爸和媽媽的生日是什麼時間嗎?”這樣和孩子交談,自然會引出關於“蛋糕”的話題,孩子會興致勃勃地說出許多他知道的“蛋糕的故事”,這也必然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和思維能力。

幼兒時期是好奇心最勝和求知慾萌動的時期,他們常常會提出許多大人似乎司空見慣的,卻也並不好回答的問題,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人為什麼不張翅膀?”“為什麼爸爸是男的,媽媽是女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枚不勝舉。再大的學問家,也難以回答孩子所有的問題,解開孩子所有的疑問。故此,父母回答地不完善也無須太在意,但最重要的是要以認真的態度、巧妙的技巧去回答孩子天真的問題,使孩子從大人的態度上感到自己提出的問題大人很重視,從而對自己更有自信,也更勇於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相反,如果大人對孩子的問題採取漫不經心、輕率敷衍地回答,孩子會誤認為大人不喜歡自己提問題或“輕視”自己,會壓抑孩子的好奇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也不必“傾囊相助”,應趁機讓孩子先想想答案。因為若孩子輕易得到解答,就喪失了思考的機會,也很可能養成事事依賴別人為他解答的習慣。因此,家長可以用“反問法”、“設疑法”與孩子交談,如當孩子問到:“媽媽,我為什麼必須吃飯呀?”你可以反過來問孩子:“假如人要是不吃飯,會變成什麼樣子?你不好好吃飯,有什麼感覺?”使用“假如……”的反問句,對於培養孩子的思考,並找出可能產生的答案非常有效。但家長要注意,對孩子提問避免用“是”與“不是”這樣簡單地問法。如“這個小動物是不是很可愛呀!”而應該問“這個小動物有什麼可愛之處呀?”當大人用“為什麼?”“你覺得怎樣?”“那麼……”“可能會……”等用語向孩子提出問題時,孩子必須好好地思考以後才能回答,這樣自然就鍛鍊了孩子的思考力和表現能力。家長要做一個耐心的聆聽者,讓孩子在家長信任、接納、鼓勵、關懷的氛圍下,學會與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