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和,父母的責任有多大?

由 浮世洞察 發表于 音樂2021-05-14
簡介比如:一方對另一方好,另一方卻認為我們是同胞的兄弟姐妹,沒什麼功勞可言,有的人確實重情,對兄弟姐妹一直很好,但對方習慣了對他的好,誤以為這是應該的,時間久了習以為常,就當作標準,之後哪怕有一次跟不到位就會有怨言

同根生是什麼意思

上輩人的兄弟姐妹比較多,關係不佳的現象很普遍,嚴重的可以去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最惡劣的反目成仇也時有所聞。

是什麼原因導致血濃於水的骨肉之親,要走到如此不堪境地?

兄弟姐妹們都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長大,養不教,親之過,兄弟姐妹不和,父母難辭其咎。但老一輩人多數受教育程度低,文化不高,家務又繁忙,孩子天生天養,要把責任全歸在他們身上,也有失公允。

兄弟姐妹不和,父母的責任到底有多大?自己本人呢?我們很有必要找找原因,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後代,不能讓上輩人的前車之鑑,在下輩人的身上重蹈覆轍。沒人願意看到自己的風燭殘年,在嗟嘆子女們的勾心鬥角中草了此生!

兄弟姐妹不和的現狀形形色色,如果從小一直累積到老,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可以說罄竹難書。總的來說,都背離了骨肉親情應有的本位。

一、兄弟姐妹不和的原因

“人不能解決問題,人本身就是問題!”

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客觀來講,未成年時父母的責任多一些,成年後,卻是當事人的責任多一些。

性格志趣各異,無法追求共同語言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性情的差異,這原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對待差異的觀念。

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同一個班級裡,同學這麼多,最終都是三五要好聚在一起比較合得來。這麼大的範圍尚且如此,何況兄弟姐妹就那麼幾個。性格志趣不機投的機率很大,而且不是同齡中人。相對來說,性格志趣相投的兄弟姐妹,會走得更近一些。

但是,跟友情不一樣,兄弟姐妹不應該謀求“共同語言”作為重點,有的老大和老么年齡就像父母和子女的跨度那麼大,幾乎是兩個時代的人,談何共同語言?

維繫兄弟姐妹向心力的紐帶,在於具體的事務,在實實在在的事務中是否顯示出關愛和幫扶,這才是重點!

特別是年長的,相對懂事和早熟一些,有身先表率的榜樣作用。

這個是在兄弟姐妹還小的時候,就有了萌芽趨勢,有芥蒂的話,到成年以後的積怨,不是父母三申五令所能扭轉的。

為人處事意見不合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人總有“黨同伐己”的傾向,對不一樣的意見感到不爽,兄弟姐妹意見不合的人,任何單一事件都不是大不了的事。但從小到大、到老,時間那麼漫長,任何小事都會變得異常尖銳,成為大事。

“求同存異”才是相處之道。

兄弟姐妹的不和,也來源於彼此給對方的定位和要求不同,一旦與預期不符,就會記對方一筆。

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和,父母的責任有多大?

兄弟姐妹不和

人的差異,也反映在對事物的看法上,生活中的事務都是很具體的,每個人的認知都不盡相同,當你認為應該這樣,對方卻並不這麼認為。比如:一方對另一方好,另一方卻認為我們是同胞的兄弟姐妹,沒什麼功勞可言,有的人確實重情,對兄弟姐妹一直很好,但對方習慣了對他的好,誤以為這是應該的,時間久了習以為常,就當作標準,之後哪怕有一次跟不到位就會有怨言。所以:

不被理解的付出是沒意義的!

人是很複雜的,做好事也不能盲目沒腦,凡事都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這不是在教人壞,而是為人處事要有智慧,一味地對人好而對方不知恩不識理,到頭來你一氣之下會矯枉過正,而對方對你的收手感到莫名其妙,以為你“變壞”了,反而是你的不對!這就是適得其反的道理。

借錢惹的禍

借錢是最考驗人際關係的一件事!對於被借的人來說,借你是人情,不借是道理!

但借錢的人卻不這麼認為,借錢是常理,不借才沒道理!這背後的邏輯是屁股決定腦袋,各自為自己的立場辯護!

借錢有個誤區,以為借錢之後會還,沒什麼人情可言,尤其兄弟姐妹更甚。

事實上,不要說錢借出去不知猴年馬月能歸還,就是借的錢還清了,也不能就此一了百了,誰也不欠誰人情。這是忘恩負義的想法。

資金的使用有時效性,也就是時間視窗,在最適合的時候出現在最適合的地方,效率是最高的。別人借你的時候,是在你最恰到好處的時間點上,然後你在某一無關痛癢的時間還了它。借錢不管還了沒有,都要感恩!

不知感恩的人,借錢久了,視欠的錢如一枯燥數字,要他掏出真金白銀來還,就像要他身上掏出一塊肉那麼心疼。這種人,第一次就應該不借!

只要他沒胸懷感恩的心,第一次不借,和借了他九次,第十次不借就威脅斷絕關係,是一個樣的結果!所以:

借錢要看人看事,借錢見人心,還錢見人品!

哪怕兄弟姐妹均如此!沒人願意把錢借出去,招一個敵人回來!

符合道德的做法是:不管什麼關係什麼情形,借了錢就要知恩感恩。中國人內斂含蓄一些,不善表達如何感恩,但有那個心,生活中的很多細節,總有表現出來的機會。

假如下次輪到對方向你借錢,就輪到對方知恩感恩,一事一論。當次借已是“事實”,對方以後借是“可能”,不能因為對方以後的“可能”借,跟現在的“事實”借來扯平。

很多兄弟姐妹間借錢沒原則無底線,往往原本良好的關係,也會死在借錢這事上。

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和,父母的責任有多大?

兄弟姐妹不和

父母的不當

坦白地說,子女多的,父母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毫無異議,這是極難的,這不但要求父母做到無可挑剔,而且也要當事人的認受。這個“認受”卻是因人而異,沒有標尺的!

現實中,因應父母對各子女喜惡的差異,或多或少都有厚此薄彼、重這個輕那個、偏心的成份,特別是兒子和女兒,可謂是裡外分明。

父母對兄弟姐妹不和的直接影響,最常見的就是直接介入他們之間的事務,喜歡按自己的意願指揮行事。而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標準,甚至搞雙重標準。有的盲目簡單地“劫富濟貧”,結果是不滿的一方會累積他的怨氣。

父母和哪個子女有意見,也會跑去其它子女那邊訴說,稍微表達不當,就會歪事實令人誤解,甚至父母原本就想獲取支援而誇大其詞,這樣便造成挑事的後果。

上行下效,有的父母品行原本就不端正,對他們自己的父母和本人的兄弟姐妹均欠口啤,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身影長大,下一輩人之間有樣學樣,也好不到哪裡去。

二、人人活在人性裡面

給父母的忠告

成年的子女,父母不宜介入太多,要以建議、提意見參考的方式參與,最終還是讓他們作決定,有時做人難得糊塗,有些事放著,慢慢的自然就澄清,越俎代庖地干預,反而搞渾了一罈清水。

每個人的性情和風格都不盡相同,處處按他人的意願行事,人是最不自在的。

反觀許多不管事的父母,就算兄弟姐妹間關係不佳,都不會怪責在父母身上,本人和子女媳婦之間,小日子過得舒心愜意。

給兄弟姐妹的建議

兄弟姐妹是血緣關係,有天然的自我修復功能,只要不壞,自然就會好。同根生的樹枝,掰彎了還會彈回來,掰斷了就再也修不了了。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好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培根

兄弟姐妹間也應講究對等原則,不要以為大哥大姐就有權威,如果要排資論輩,讓人信服的方法是,你的付出也要跟你的權利對等,你是否具備統攬全域性的領袖氣質?

兄弟姐妹間不和,下一代也好不到哪裡去。從這點看,你在怪責父母不公的同時,輪到自己為人父母了,你是不是做到身教言傳、以身作則呢?下一代之間的關係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上輩人的指令。

不要小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件,如果能為關係不佳的對方做點事,哪怕是舉手之勞,都有可能啟動一個良性的開端,至少對緊繃的關係有所緩解

兄弟姐妹不和,父母的責任到底多大?

有個“父子騎驢”的故事:說的是父子倆進城趕集。

剛開始父親騎驢,兒子牽著驢走。有個路人指責父親狠心,自己騎驢卻讓兒子走路;

後來父親讓兒子騎驢,自己牽驢走。又一路人指責兒子不孝,自己悠哉地騎驢,卻讓老爹跟著小跑;

後來他們父子二人共同騎驢往前走,有個老太婆指責他們爺倆心狠,兩人騎驢會壓垮那瘦驢。

最後他們乾脆誰也不騎,倆人在地上走,又一老頭子嘲笑他們蠢,放著驢子不騎,卻願意走路。

故事提示我們:無論一個人怎麼做,都不會得到一致的肯定,總有人不喜歡你,反對你。這就是人性!

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和,父母的責任有多大?

子女不和 晚景淒涼

回到我們的題目,兄弟姐妹不和,父母的責任到底有多大?

人是社會的產物,一個人的思想和認知,由他所成長的時代和環境所決定,上一輩人,大致沒受多大的教育,他們所犯的錯誤,具有當時代的特徵,也居於同輩中人的平均水平。

話說回來,現代人的你,是否有超出同代人的卓越表現?如果不是,把你放到那個時代,也同樣會犯他們那樣的錯誤。

被勾心鬥角的子女們推託搪塞的父母,該如何有尊嚴地結束他苦短的一生?

自我反省是每個人的責任 ----- 神仙除外

討論生養自己的父母,責任有多大毫無意義!

有人問人類史上第一個哲學家、古希臘的泰勒斯:“世界上什麼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說:“給別人提建議。”

那人又問:“什麼是最困難的事?”

泰勒斯說:“認識你自己!”

延伸閱讀:

人都難免一死,如何才能把生死看透?不懼怕死亡

人到中年,為什麼朋友越來越少,甚至沒朋友?

一個人生活中沒什麼朋友,親情又比較淡漠,到底是怎樣的人?

生活好了,人卻越來越孤獨,這到底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