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血脈守望姑嫂情

由 賢知國學zjgx 發表于 音樂2022-12-06
簡介姑嫂塔成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標,閩南僑鄉的主要象徵性標誌

閩南歌講什麼無奈講什麼天安排

血脈守望姑嫂情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峰有塔則氣凝聳拔。

中國的塔建築由來已久,塔的建起被視為“地脈興”而“人文煥”的大事,極受重視。

幾乎每個縣城甚至每個鄉鎮一座,蔚為壯觀。作為一郡一邑一鄉之華表,風靡一時。

有關造塔建築的起源歷史悠久,可遠溯至佛陀時代,根據記載,須達長者曾求取佛陀的頭髮等,以之起塔供養。佛陀圓寂之後,則有波婆國等八國,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歸起塔供養。

我國曆代所建的舍利塔極多。據記載,三國時就開始建立了。隋文帝之時,全國各地建舍利塔的風氣極盛,公元601年—602年,隋文帝並詔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後,歷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的活動。這種建塔形式也在東方大地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

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系相互交流融合,塔的種類非常繁多,按結構和造型樣式來區別,有單層塔、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重塔、五重塔、七重塔、九重塔、十三重塔、十五重塔、十七重塔、三十七重塔、方塔、圓塔、五輪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只塔、寶篋印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簷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亭閣式塔、角塔等其他特殊形制的塔。逐步形成了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

建築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充套件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

塔的功能由最初的祭祀崇拜,鎮妖降魔,風水景觀,向紀念英雄,城市形像發展。

吹過的風都是文化,踩過的地全是歷史,旅遊業界有句老行話;地上看泉州!泉州開元寺大門一副對聯寫著:“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最強有力地說明並代表了泉州歷史文化薈萃人文昌盛的真實貼切寫照。

王陽明老先生認為“滿大街都是聖人”不是什麼怪事,這是從本質上看人,認為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本心,也都有成為聖人的潛質。泉州人誠然如斯!

東亞文化之都並非虛傳,民間趣事素材拾手可得。隨處都有奇聞異事和轟轟烈烈的悲壯劇情,神奇與傳承自然地訴說著閩南崢嶸歲月與五彩繽紛的可歌可泣動人故事。

宋朝時期,泉州府“鳳裡”現在的石獅市《石獅地名的由來,秦漢至唐初,石獅境域隸屬南安縣;隋,永寧岑兜一帶有先民從事海鹽生產,鳳裡庵一帶人煙稠密,人們常相約庵前石雕獅子處碰頭聚會,“石獅”因之而得名》。

石獅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位於臺灣海峽咽喉要道,處東亞之都門戶。與臺灣,金門,媽祖,澎湖列島,馬六甲隔海相望,一衣帶水,咫尺之遙,近相呼應。

陽春二月,春寒料峭,雖時令驚蟄,適逢霏雨,依然寒意襲人,饒有春味。閒暇之餘,攜手幾位學長特地踏步同遊賞春前往海濱城市石獅的寶蓋山千年姑嫂古塔。

石獅市寶蓋山,又叫“大孤山”遙望凌霄獨立,恰似元寶,氣勢磅礴。周圍沒有其它山峰為鄰尤突顯高大峭拔。寶蓋山其地質地貌是由花崗岩岩石山體構造而成,石材礦藏豐富。以前由於環保意識落後及建築材料依賴稀少單一,閩南地區早期蓋房建築方格,建築材料傳統上都是採用花崗岩石頭徹體紅磚貼牆面等古老方法營造,因而粗糙型地就地取材開山挖石使寶蓋山開釆十分過度,有的山面挖過的石窟大坑深達數十丈,挖開面積大而寬,山體橫切面有直切面有斜拉麵,有的斷層碎片雜亂無序使整座山峰被開鑿得像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原有的青山綠水已然被破壞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現在各級政府緊抓環保大力治理,落實整頓嚴格管控,把曾經挖掘的石窩石窟透過因形就勢改建成公共文化休閒場所取名為;石窟公園,以杜絕和告示後人不得破壞生態資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整改的公園到處綠葉飛花,鬱鬱蔥蔥,萬般紅紫鬥芳菲,飛流瀑布,索橋憑欄,鶯飛林間,燕舞翔空,風光旖旎,一遍桃花流水美景,一幅山水田園畫躍然紙上。

沿著蜿蜒盤旋的鐵木棧道拾級而上,錯落有致的石雕園文化與參天大樹交相輝映蔚為壯觀,雖說不上巧奪天工但倒也頗具文化特色,引來了許多遊客擺姿拍照,小孩子來玩耍雀躍歡跳,呼來喝去,找到他們最開心的歡樂谷。遊人如織,絡繹不絕這裡成為美麗鄉村文旅的一大駐足亮點,也是本地人晨跑晚練翩翩起舞全民健身的最佳場所。

大海的曦晨是奇特清晨,旭日東昇,太陽把這裡的大海映紅了,好像給大海披上了一層紅紗。海面上閃耀著一串一串五彩繽紛的光圈。潮聲像大海的詩韻,滿含著哲理和啟示。

無比寬闊的湛藍色海洋,是人類生存無限空間與生活廣闊舞臺和運載與對外經貿交際交易主要脈絡,也是美麗無比的自由歡快天際。

藍色的海水湧起滾滾浪花,浪濤拍打著岸邊的礁石。往遠處望去,天和海連在一起,無邊無際。

大海的傍晚也顯得別樣,餘輝殘陽,陣陣海風夾帶著大海特有的清新和溼潤,迎面撲來,把旅途的疲勞全都吹走了。海水盪漾著,翻起一個個浪花,慈母般地撫摸著柔和的沙灘。那意境,如春風輕拔琴絃,如暮花飄落柔波,海風吹動,海濤發出“嘩嘩”的聲音,好像一首優雅催眠曲。

大海它也是有個性的,有時溫柔得像一位恬靜的少女,有時也喜怒無常,暴躁得似一匹難於駕馭的野馬;它既可以託載著百舸千帆航行,也可以頃刻間將它們葬於腹底。

每年夏秋颱風季節,海潮狂暴得像個惡魔狂潮拍石,,發出了天崩地裂的吼聲,潮頭有數丈之高,一湧而至。翻騰的泡沫,失去了往日均衡的悅耳舒暢節奏。

每當海潮來時,十里海岸同時金鐘齊鳴,鏗鏗鏘鏘,很有節奏,如巨雷般的海浪像千軍萬馬席地而卷,極度吶喊、嘶鳴中向對面撲來。潮來了,洶湧的潮水,後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擁著衝過來,聲似雷霆萬鈞,勢如萬馬奔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取用,物競天擇,善巧方便是從古至今,人們擇地而居最佳的生存之道生活方式,世界各地人都概莫能外。

臨海而居的百姓家家戶戶自古都以捕撈漁業和出海運輸以及商販為營生故謂之漁民,船大點的就去深海遠洋打撈和航行,舢舨小艦就在近海邊曬網釣鉤。漁民們子接父槳世代相承,漁歌互答,安居樂業。

法不孤起,仗緣而生!到過海邊的遊人都十分清楚看到靠海邊凹凸之處的各類海神天王殿龍王宮將軍府等神舍建築名稱種類繁多,尤其是像媽祖,天后娘娘,觀音菩薩這種慈悲為懷,祥瑞保平安,求財富降福祉,風調雨順的菩薩更是枚不勝舉。佔地不大地方緊湊的寶蓋山,山上山下就有三源寺 、虎岫寺、慧源寺、海皇宮等好幾座規模不小廟觀。它們各司其職接受人們的朝拜供養。閩南多勝剎,民風真虔誠,故泉州素有“泉南佛國”之譽。真是名符其實!究其深刻原因是古代科技落後沒有天文氣象報告,觀天察象,氣節候變全憑前人經驗和靠膽大的人賭一賭運氣,漁民外出跑海一趟遠方行程就是大半個月、或一兩個月半年或更長時間。在這麼長時間內,天有不測風雲,海洋性氣候條件變幻無常,突如其來大風驟雨隨時降臨,波湧兇濤,驚濤駭浪時刻拍打敲擊著航行無船隻,氣流變化加上海灘暗礁航程線路十分複雜危險。若遇到小風小浪尚能避開自保無恙,倘若遭遇強對流極端天氣,狂風大作,海浪滔天,巨浪來臨就無法逃避,常常遭遇船翻側沉。人們往往只能任由劫數自求多福了,此時此刻他們最能想到的,也是被廣泛認可方法,也就是隻能求助於佑護人間的諸路海仙神明眾位菩薩了。

(註明:在這裡不是宣傳封建迷信只是介紹過去的沿海漁民耕夫落後觀念與遭遇遭受自然災難面前救生自救的無助與無奈)

每次外出獵漁或航行在海上的安全就是全家人的擔心和期待,聚散迎送牽腸掛肚的業已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每次平安歸來不僅是收穫更是給全家人帶來的放心與歡樂。

人在旅歸途,海浪水急多險阻,問君天涯路?

風雨平安否,一路悲壯萬里天,長歌洗揚塵!

劃破煙霞美,薄霧築起彩虹橋,寄語在雲端!

捎書一縷風,念你逢兇化險夷,思念裡一懷!

祈禱曾是家人最多的翹首以盼,知你安矣!望汝無恙!無數次盈淚滿眼婆娑總盼著你的歸來身影,無論遠方的風吹煙起,嫋嫋嬌影都疑是你的歸影!歸蹤!

石獅海邊寶蓋山下,有戶人家哥哥和妹夫以捕撈漁業為生,常年結伴出海打獵。每次的出海都讓這姑嫂兩人牽腸掛肚,日夜思念。當夕陽將下,她們倆人就會到寶蓋山上翹首以盼渴望早點見到親人歸來。

閩南有句俚語:走船跑馬三分命,由於親人久久未歸,姑嫂兩人思念成疾不久便鬱鬱而終。當地為了記念姑嫂兩人的感人故事便給她們建了座石塔取名為姑嫂塔。

明代何喬遠的《閩書》載:“昔有姑嫂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傳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飄洋過海的親人,竟日壘石登高遠眺,傷心而死,時人哀而築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姑嫂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據史料記載,正是從那時候起,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賓馬來西亞南洋等地。

姑嫂塔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關鎖水口、鎮守東南的氣勢,所以又叫做“關鎖塔”。寶蓋山面向臺灣海峽,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巔上姑嫂塔獨立凌空,巍峨挺拔。登臨遠眺,泉南形勝,海天風物,盡收眼底。姑嫂塔成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標,閩南僑鄉的主要象徵性標誌。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當時姑嫂塔成為了海上行船出門和歸家的航標。

姑嫂塔佔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層,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石塔。第一層西北面開一拱型石門,二至五層各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作梅花形,頂置穹形斗拱。塔身從下往上逐層縮小,每層迭澀出簷。外有迴廊圍欄環護四周,內有石階可繞登塔頂。二層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字,頂層外壁建有方形石龕,龕內並刻兩個女像,是姑嫂兩人形象。

明代蘇紫溪有詩:“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描寫姑嫂塔的最好描述。

海風颯烈果然利害非常,呼嘯迎面吹來海風速度快且風力大而威猛,吹得連上山行人走路都難以走穩,好多人只好彎下腰扶欄匍匐而上。登站高處,極目遠眺,環視四方,只見海天一色,水天相連。望塔索古,浮想聯翩,遙想當初,站立在這裡守望親人歸來之心情是何等煎熬!何等焦急!這種守望也是代表了當地千百個普遍人命運中的縮影而已!

穿越時空,往昔的情景與如今我們依然守望著面對一海之隔即咫尺天涯的臺灣兄弟姐妹們的常年血脈守望,期盼團圓情懷何等相似!“無心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哀思綿綿,憂思相伴,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思念之情日益讓人顯其沉痛悲鬱。其中含有無奈、落寞、怨恨、孤獨等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感。

親人們當初的“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惜別的海岸與斑駁陸離古樸的老碼頭,都成了那時那日送別綿綿不斷之滿滿噎塞詩句話題。

姑嫂塔,今猶昔。離別事,尚可覓。

海峽邊,寶島情,骨肉親,依分惜。

英雄的姑嫂塔也是昔日明朝抗倭擊寇烽火連天的主戰海疆沙場。

明朝嘉靖年間: 倭寇屢屢進犯中國沿海一帶,劫掠濱海諸郡。從山東到廣西沿海線一路燒搶掠奪。泉州抗倭名將俞大猷,戚繼光曾帶領官兵經年多次東征西討,擊破海賊,征剿倭寇,水滅倭氛,落花流水,鎩羽而歸。閩廣奠安,漳泉少憂。

俞大猷創造發明了用獨輪車對付騎兵的絕妙辦法,並在實戰中以獨輪車和騎兵相互配合,成功將敵人擊敗。俞家軍所向披靡所到之處使日寇聞風喪膽折戟沉沙。

俞大猷文武兼備善於思考著有《劍經》一書,雖然名為“劍經”,但實際上是講棍法及長兵器的用法。並把此棍法回教河南少林弟子,讓少林寺棍法的精髓永遠得到傳承。因之,泉州的崇文尚武精神武林風氣也是長盛不衰!

戚繼光曾稱讚《劍經》說:“千古奇秘盡在於此,近用此法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

姑嫂塔肯定也曾留下過民族英雄鄭成功,姚啟聖,施琅等將軍在收復金門,澎湖,臺灣列島時,扙劍橫槊,沙場點兵,指揮清軍水師官兵在大海里迎風破浪,誓師訓練作戰千舸戰船,掛帆布陣,翻江倒海,炮火連天,金戈鐵馬的戎馬倥傯足跡。鄭成功,施琅等人志士苦心,興師海外 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事業,他們不但是武力統一的堅決擁護者,執行者!而且對祖國統一充滿信心,將軍們透過千辛萬苦,巧妙戰術成功擊敗荷蘭侵略者,撕下西方帝國強盜插在我們家園心頭上的旗幟,從他們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使清政府實現了臺灣與大陸的統一,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使國家四海歸一,邊民無患,海疆清寧。更是給大清天朝康乾輝煌盛世增添濃墨重彩一大手筆!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橫掃環宇!

我們看到的那座風姿婆娑舞弄清影姑嫂塔它是故國家園永遠抺不掉相思的記憶!它歷經千年風霜卻依然屹立大海之巔,成為我們的海之戀。

古樸深邃的姑嫂塔英姿見證了閩南泉州變遷與進步,見證了泉州港曾經的百國來朝,萬商雲集之輝煌繁榮與消聲逝遠以及鳳凰涅槃再度騰飛!

歷盡滄桑,風雨飄泊的姑嫂塔猶如千年老者永遠佇立在山之峰,海盡頭迎接飄洋過海客居異國他鄉的遊子早日歸來!歸來!

吳培文2021。3。28

血脈守望姑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