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真正《老子》的內涵,都被後世的「通假字」給毀掉了!

由 心智玩家 發表于 音樂2022-12-12
簡介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欲」字的意思,「欲」字所表達的意思是,一個人已經知道了「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但是,這個人的意識方向依然向著「顯性世界」,表示一個人無法擺脫「顯性世界」的誘惑

折字為安什麼意思

這章,我們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第十一章(通行本《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原文如下:

天□(地)相□(合)也,以逾(揄)甘□(露)。民莫之命天<而>自均安(焉)。□(始)折(制)又(有)名,名亦既又(有),夫亦□(將)智(知)□(止)。智(知)□(止),所以不□(殆)。卑(譬)道之才(在)天下也,猷(猶)少(小)浴(谷)之□(與)江□(海)。

(以上內容錄自《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這章內容很明顯是前面章節的延續。之前的章節很像是專業內容,專門講「心智系統轉換」。而這章內容是針對想學「心智系統轉換」的人講的,揭示了一個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關鍵……

這章總共由三段組成,我們先分一下段落,並把根據後世版本的校注都去掉,還原這章的本來面目。

第一段:天□相□也,以逾甘□。民莫之命天自均安。

第二段:□折又名,名亦既又,夫亦□智□。

第二段:智□,所以不□。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江海。

一、「天□相□也,以逾甘□。民莫之命天自均安」的內涵

1、「天□相□也」的內涵

這裡所缺的兩個比較容易推斷。甲骨文「天」字,既可以用來表示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也可以用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隱性世界」。

這裡的「天」字後面有個「相」字,下圖是甲骨文「相」字。

真正《老子》的內涵,都被後世的「通假字」給毀掉了!

這「相」字是一隻眼睛從上往下看一根樹木的象形。在這句話裡,用的是「相」字的引申意思,表示一種「主、從」關係,上面的眼睛為主,下面的木頭為從。

這個「天」字在這句話中,表示的是「隱性世界」的意思,所以,第一個「□」字,是個「地」字,表示「顯性世界」。

「天」與「地」之間,也就是「隱性世界」與「顯性世界」之間,是一種「主、從」關係,這種「主、從」關係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重疊結構世界」,那麼,在甲骨文中還有一個表示「重疊結構世界」的字,就是我們之前解讀過的「谷」字。

「天□相□也」完整的句子是「天地相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之間是一種以「隱性世界」為主導的「重疊結構世界」關係。

2、「以逾甘□」的內涵

我們先來看這個「以」字的甲骨文字形:

真正《老子》的內涵,都被後世的「通假字」給毀掉了!

。甲骨文「以」字是「胎兒出生離開母體,臍帶依然連著」的象形,表示母體與子體之間的關係。

所以,「以逾甘□」這句話中省略了一個表示母體的「天」字,就是前句「天地相谷也」的「天」字。

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天以逾甘□」。「逾」字是輸送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從隱性世界向顯性世界輸送「甘□」。

「甘」字是對「□」字的形容。關鍵是這個「□」字的意思,這裡所缺的字是個什麼字呢?

很明顯,作為主導的「天:隱性世界」對處於從屬的「地:顯性世界」能輸送什麼呢?

那,就是「道」!

「地:顯性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因為「天:隱性世界」中的「道」在起作用,所以,這個缺字就是「道」字。

於是,問題也來了,為什麼要用一個「甘」字來形容「道」字呢?「道」難道還有味道的嗎?

這是因為,這章的寫作物件,是針對那些還未學「心智系統轉換」的人,這樣的人都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甘」字是第一套心智系統的美好感覺。

「甘道」就是「美好的道」的意思。

「以逾甘道」其實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對於人來說,每個人生命中最原本的「道」都是非常美好的。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知道,很多人的生活並不如意,這個「道」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甘美,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就在後一句「民莫之命天自均安」。

3、「民莫之命天自均安」的內涵。

我們在之前的解讀中分享過,甲骨文「民」字是一隻眼睛被刺的象形,表示感知能力低下的人。相對於甲骨文「聖」字,「民」字表示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人,「聖」字表示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的人。

「民莫之」的內涵就是,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人,不懂得感應「隱性世界」中的「道」去做事,而是根據第一套心智系統的反應去做事。

「命天自均安」是「民莫之」的結果,所以,這句話的句讀應該斷為「民莫之,命天自均安」。

「命」字在這裡表示前因。

末尾的「安」字,並不是寶蓋頭的「安」字,原字太小很模糊看不清,校注者把這個字元界定為「安」,當語氣助詞「焉」用,這個「安」字在這裡不影響整體的解讀,所以,我們也把它當做語氣助詞用。

這句話的核心是「天自均」。

在《老子》之前章節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決定一件事情的發生過程,有兩個同步的決定因素,一個因素是做事者的「心智系統」以及狀態,還有一個因素是事情背後的「道」。

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與事情背後的「道」之間是一種「同步」的關係,也就是說當「心智系統」發生轉換以及變化的時候,相同步的「道」也會「同步」發生變化。

表示這種「同步」關係的甲骨文字就是「亦」字,下圖是甲骨文「亦」字。

真正《老子》的內涵,都被後世的「通假字」給毀掉了!

所以,當做事者「民」運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時候,「道」也就發生了變化,「天自均」是對「道」發生變化的很形象的比喻,把本原的「甘道」均分開了。

二、「□折又名,名亦既又,夫亦□智□」的內涵

1、「□折又名」的「□」字是個什麼字?

要推斷這個「□」字,關鍵是對「折」字的解讀。

真正《老子》的內涵,都被後世的「通假字」給毀掉了!

上圖是甲骨文「折」字,這個「折」字就是「道」被「天自均」的意思。所以,「□折又名」前面缺字是「道」。

完整的這句話就是「道折又名」,

2、「名」包含著大內涵!

第一眼看到「道折又名」這句話,有種「每個字都認識,就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感覺!

要解讀這句話,奧妙都在這個「名」字裡,這個「名」字與「谷」字很像,看似非常簡單,卻包含著很豐富的內涵。我們在上一章中,解讀過這個「名」字,在這裡我們要進一步的解讀,下圖是甲骨文「名」字。

真正《老子》的內涵,都被後世的「通假字」給毀掉了!

這裡,我們要明確一下,這個「名」是「道」的「名」,「名」是「道」的另一種表述形式。

於是,問題就來了……

「道」為什麼會有「名」呢?在上一章中不是講「道之亡名」嗎?怎麼一下子又有了「名」呢?

這是因為,當人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的時候,「道」是沒有「名」的,所謂「亡名」,就是根本不透過感覺去認識「道」,因此,「道」也不存在「名」。

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時候,所有一切行為都不是「想明白了要做什麼」才去做的,而是處在一種。「自然而然」的「隨機而為」的狀態中,老子把這種狀態稱為「亡為」,這個「亡為」就是後世版本的「無為」、「無為」。而孔子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人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時候,開始透過肉體的感覺去認識、定義被「天自均、折」過的「道」,於是,「道」就有了「名」。

「名」在這裡表示人用「第一套心智系統」對「道」的認識,同時也表示被「天自均、折」後的「道」。

3、「道折又名」的內涵

人用「第一套心智系統」做事的時候,原本的「甘道」就發生了變化,演變出了與人的心智系統同步的「道」。這樣,人就會有疑惑、焦慮,於是,就會開始去認識這些被「天自均、折」的「道」,在這種認識的過程中,就會對這些「道」進行定義。

甲骨文「又」字,是一個人在探索的象形,「又名」就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對認識到的「道」進行定義,於是就有了「名」。

4、「既」字的意思

要解讀後面這句「名亦既又」的內涵,關鍵要解讀這個「既」字,這個「既」字老子用的自然也是甲骨文的字義,與後世「既」字的字義完全不一樣了。

真正《老子》的內涵,都被後世的「通假字」給毀掉了!

上圖左邊是甲骨文「既」字,右邊是金文「欲」字。

甲骨文「既」字是金文「欲」字的反義詞!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欲」字的意思,「欲」字所表達的意思是,一個人已經知道了「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但是,這個人的意識方向依然向著「顯性世界」,表示一個人無法擺脫「顯性世界」的誘惑。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中有一句「不知知,病」,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而「既」字的意思正好相反,「既」字的左邊是表示美食的字元,右邊是個意識方向向著「隱性世界」的人。

這兩個字一對比,「既」字所表示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了,就是面對「顯性世界」中的誘惑不為所動,意識內守的意思。同樣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中「知不知,上」,說的是這種情況。

5、「名亦既又」的內涵

這個「名」字,因為後面跟了一個「亦」字,所以,這個「名」字同時表示認識事物的主體與客體。

「既又」,對於認識事物主體的人來說,就是擺脫第一套心智系統,向第二套心智系統轉換的意思。對於作為客體的事物來說,就是向「甘道」迴歸的意思。

「名亦既又」就是做事的人要擺脫第一套心智系統,所作的事情背後的「道」也會向「甘道」恢復。

6、「夫亦□智□」的內涵

「夫亦□智□」這句話,在之前的章節中出現過,就是「夫亦之智足」。

「名亦既又」是說要開始迴歸,「夫」字表示完成了迴歸。「足」字我們在之前的解讀中多次解讀過,甲骨文「足」字表示迴歸的意思。

「夫亦之智足」的意思就是,心智系統與道同步迴歸了。

「名亦既又,夫亦之智足」這兩句話連起來,所以表達的意思,就是之前章節中老子所講的「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兩句話所表達的內涵完全一致。

三、「智□,所以不□。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江海」的內涵

第三段的句子比較長,但是,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我們先把缺字補上,再來看完整句子的內涵。

「智□」的缺字是前句「名亦既又,夫亦之智足」的「足」字,「智□」就是「智足」

「所以不□」的缺字是首句「天地相谷也」的「谷」字,「不穀」是「智足」的結果。完整句子是「所以不穀」。

「猷少浴之□江海」的缺字是「下」字,這句出處是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第二章的「為下」,完整句子是「猷少浴之下江海」。

第三段前前兩句「智足,所以不穀」所表達的內涵是,是對第二段的總結。內在意識迴歸以後(智足),心智系統就會發生轉換(不穀),從第一套心智系統轉換到第二套心智系統。

後面兩句是對用第二套心智系統做事的比喻,也就是人在「甘道」中的比如,「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下江海」的意思是,就像拿著「甘道」在做事一樣,就像看著山谷中的流水流向大海一樣。這是比喻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做事,自然而然、順順利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