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驕傲!在夾江有這樣“一張紙”,書香千年自己活成了史詩!

由 夾江你好 發表于 音樂2022-12-20
簡介傳延千年至今,夾江手工書畫紙依然完整保留著蔡倫造紙技術,繼承和發展傳統工藝古法,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一項重要遺存,是中外聞名的竹料製紙典範

名片一張紙多少個

浸潤時光斑駁的記憶,一張紙從歷史深處走來。一路雅俗共賞,一路跌宕起伏,不覺已過千年。

這張紙,書香千年,自己也活成了史詩。

這張紙,名夾江書畫紙。

尋夢,唱一曲竹麻號子

驕傲!在夾江有這樣“一張紙”,書香千年自己活成了史詩!

夾江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工藝之篁鍋蒸煮

夾江縣馬村鄉,“紙狀元”楊氏老屋近旁的空地上,3米多高的篁鍋熱氣騰騰,近萬斤竹料蒸煮到了火候。數個壯年男子手持木製杵杆,登上篁鍋頂部,上下錘打鍋內的竹料。

踏著錘打的節奏,高亢明亮的勞動號子響起。“領唱”與“齊唱”配合默契,粗獷中兼有頓挫悠揚。雄渾的號子飽蘸汗水的淋漓,繁重的勞作瞬間起了歡快,錘打也因有了統一的節奏更加沉穩有力。

這一充滿儀式感的勞作工序,便是夾江手工造紙“打竹麻”環節。打一次竹麻需要一天時間,竹麻工人在長時間的勞動過程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流行歌曲”——竹麻號子。

勞動號子的實用性大於藝術性,夾江竹麻號子仍然具備豐富的音樂調性。曲牌腔調自成體系,有高腔、平調、“噹噹且”“連環扣”“扯麻花”“銀絲調”“石王調”等十餘種。可一曲單唱,也可數曲聯唱,節奏感強,變化多樣,散發地道的夾江紙鄉氣息。歌詞內容與山歌大同小異,既有隨意套唱,又有即興創作,活潑生趣,飽滿酣暢。

平凡可以唱成歌,瑣碎也能寫成詩。竹麻號子是夾江造紙技藝和歷史的詩意外化,浸潤質樸勤勞、堅韌樂觀,洋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尋夢夾江書畫紙,竹麻號子無疑是一個符號性的切入。

芳華,一眼便是千年

驕傲!在夾江有這樣“一張紙”,書香千年自己活成了史詩!

手工抄紙 曾文 攝

打竹麻,僅是夾江手工造紙72道工序之一。

每年5月、6月和10月、11月,馬村鄉竹林深處,伐竹的山歌此起彼伏。人們將百萬斤生嫩竹子砍下,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水漚殺青、槌打、漿灰、蒸煮、浸泡……歷時3個多月,才能造出潔白的手工書畫紙。

“砍其麻(竹)、去其青、漬以灰、煮以火、洗以頭、舂以臼、抄以簾、刷以壁。”夾江縣迎江鄉古佛寺的“蔡翁碑”,從清代道光十九年儲存至今,鐫刻的24字概括了夾江手工造紙漚、蒸、搗、抄4個環節72道工序全過程。

“蔡翁碑”是夾江造紙技藝生生不息的存照。夾江紙農自來供奉蔡侯(東漢蔡倫),夾江手工造紙承襲蔡倫製紙技術。夾江紙農說是“蔡侯賞給了一碗飯吃”,世世代代奉蔡倫為神,感恩戴德日久天長。至今,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同“蔡侯紙”技術一脈相承,同明代崇禎年間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殺青》篇中所載的竹紙製作工藝和所用原料完全相合。

嚴格按照72道工序生產的夾江書畫紙,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

“始於唐,繼於宋,興於明,盛於清。”這張紙,清康熙年間御點為“貢紙”,乾隆年間欽定為“文闈捲紙”和“宮廷用紙”。清代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夾江縣誌》載:“竹紙精粗大小皆備……售之下南川東等地,精者用作書箋,粗者用作神楮。”這就是說,精緻細薄的紙能用以抄寫文書,印刷書籍,粗糙厚重的紙可用來奉佛祀神祭鬼作民俗用紙。其時,夾江紙享譽“全蜀之冠”,上等書寫紙被欽定為“貢紙”,成為皇室指定用紙和“文闈捲紙”。據計算,整個清代近300年間,到清末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夾江紙農嚴格按照大清皇室的要求,向朝廷解奉近3000萬張“貢紙”。而同一時期的民間用紙,當是其若干倍了。

抗戰時期,夾江成為大後方書畫紙重要產地,“年產萬噸,產量之多,品種之繁,品質之佳,為全國之冠。”延續中華民族的國脈文脈,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作出重大貢獻。

此間,國畫大師張大千先後兩次到夾江縣馬村鄉大槽戶石子清、石國良家,改良研製新紙,共同研製出“蜀箋”“蓮花箋”大風堂專用書畫紙,並以“大千書畫紙”命名,深得近現代中國著名書畫家們喜愛。夾江書畫紙也因此與安徽宣紙同譽“國之二寶”。夾江“大千紙坊”至今儲存完好。

傳延千年至今,夾江手工書畫紙依然完整保留著蔡倫造紙技術,繼承和發展傳統工藝古法,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一項重要遺存,是中外聞名的竹料製紙典範。

書香芳華,一眼千年。

一生三,洋洋大觀

驕傲!在夾江有這樣“一張紙”,書香千年自己活成了史詩!

掩映在綠水青山中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遊歷夾江的人們會有一種訝異:一個川西縣域,怎會有如此豐富的文化遺存,而且歷久彌新,活色生香?

且不論國家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東風堰,以及青衣江畔的千佛巖儲存著早於樂山大佛的唐代石窟造像,成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佛教造像集中地。循著造紙一支,且看這一路的洋洋大觀:

2006年,夾江竹紙製作技藝成功申報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夾江成為“全國中小學生書畫用紙產業基地”;2007年,獲評“全國健身秧歌之鄉”;2008年,文化部授予夾江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畫紙之鄉”稱號;同年,以書畫紙為載體的夾江年畫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夾江書畫紙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夾江書畫紙、夾江年畫、夾江秧歌,3張“國字號”名片,皆因一張紙而精彩。

川味濃郁的夾江年畫,用夾江本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胚紙,木版套色印刷而成,一看就是夾江書畫紙“親生的”。年畫內容造型古樸,線條粗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具有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舞動中國的夾江秧歌,便是以竹麻號子為音樂背景,以紙農生產勞動過程中操紙動作為舞蹈元素,獨具夾江地方特色,形成一套兼具傳統文化和創新編排的完整秧歌節目。

一紙生三物,個個不尋常。夾江紙的生命力感召力,足夠驚豔。

文事,傳承中創新

驕傲!在夾江有這樣“一張紙”,書香千年自己活成了史詩!

大千紙坊 張勇剛 攝

7月21日,由中國文房四寶協會、中國書畫報社、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二屆中小學生書法大賽頒獎典禮暨中國夾江書畫紙產業發展研討會落地夾江。夾江縣委書記龔德勤作題為《夾江縣關於加快以中國書畫紙為核心的文化裝備產業發展報告》,“推動以書畫紙為主的文化裝備產業大發展、推動夾江文化產業大繁榮”中心話題引發與會者熱議。

發端於手工書畫紙的夾江文事,由此有了一個更富質感的跳躍。以書畫紙為核心的文化裝備產業,明確作為夾江縣域經濟一大主導產業培育,“抓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力爭到2025年,文化裝備產業產值突破150億元。”

在實務層面,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業已展開——建成中國古法造紙基地,“集中製漿、分戶造紙”,實現全域綠色造紙;積極開展書畫紙國標修訂和申報世界“非遺”工作,致力在紙旅遊、紙文化等方面著力,再現72道古法造紙工序輝煌;制定紙產業發展規劃,成立1000萬元專項基金,聯合58家重點企業組成產業協會,致力於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經濟收益。2017年,書畫紙產量達3萬餘噸,紙產業綜合收入6億元,紙從業人員3萬多人。

滄海桑田,初心依舊。這張紙在守護中傳承創新發展,賦予時代新內涵,激發屬於它的新活力,開啟屬於它的新徵程。

千帆過盡,歸來仍是少年。這張紙,正以開放姿態,書寫立足今天、展望明天的新畫卷。

一張紙的史詩,關照歷史、現實和未來,滋養物質、精神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