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由 陽光小房子 發表于 音樂2022-12-23
簡介衚衕的四合院門樓前,會有石墩子,有些石墩子是獅子,有些是抱鼓樣的,還有的樣子像個大箱子,這些石墩子可不是誰家想弄什麼樣就弄什麼樣的,背後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文官用箱式石墩,武官用抱鼓形門墩,只有高官才能用獅子門墩,如果你看到門前有獅子門墩的

如何才算門當戶對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

不管在北京居住還是旅遊,很多人都會去衚衕裡逛逛,因為畢竟這裡曾經是“皇子”腳下,自帶光環,我們都想透過衚衕看到歷史的軌跡。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我之前去過二環內的衚衕逛過很多次,但並沒有什麼收穫,因為在我看來,歷史是個大系統,想要去了解衚衕的歷史,工程太龐大了,所以每次去,就是亂逛,根本沒有什麼收穫。直到我遇見了《看文明:200個細節裡的中國史》我才知道,學歷史,根本不用有那麼大心理壓力,從點滴的見識,甚至是日常的俗語中,我們就能找歷史的線索,抽絲剝繭,就能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看文明:200個細節裡的中國史》是一本給兒童讀的童書,但親子共讀的時候 ,我感覺自己的收穫更多,我去根據自己的好奇心去查資料,跟孩子分享。衚衕裡的那些四合院在給我們傳達著什麼歷史資訊?

你一定注意到過,衚衕裡那些四合院很像,都是四四方方的,但在細微之處,又有一些差異。有些院子前面會有門樓,有些院子前的石墩是獅子,有些是像箱子一樣的石頭,四合院的門,也不那麼一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有人會問,門樓是什麼?農村院子前面的那一節“閒置”的地方,衚衕裡四合院前的這個地方,就叫門樓,如果放在現在的商品房上,門樓有點像公攤面積了,雖然屬於自己家的,但完全利用不起來了。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明清時期,高門大戶人家的大門,都要退回院牆半間。門樓的作用是”利他“,比如有個流浪者,或是路過者累了、受傷了,或是病了,可以在門樓下歇歇腳,原則上院子的主人還要主動伸出援手的。

衚衕的四合院門樓前,會有石墩子,有些石墩子是獅子,有些是抱鼓樣的,還有的樣子像個大箱子,這些石墩子可不是誰家想弄什麼樣就弄什麼樣的,背後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文官用箱式石墩,武官用抱鼓形門墩,只有高官才能用獅子門墩,如果你看到門前有獅子門墩的,那當年都是了不起的人家。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說完了石墩,我們來說大門和大門上的“戶對”。在看《金粉世家》時,冷清秋和金燕西婚內鬧矛盾,大家會說門不當戶不對,出問題很正常。其實明清時期,朝廷名官、商人、平民百姓用什麼樣的大門也是有講究的,王公貴族和忠臣會用金柱、廣亮大門,商人用蠻子和如意大門,普通人家就用牆垣式大門。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除了大門,大門上的裝飾品“戶對”也有說法,戶對越多,說明這家人的地位越高。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我們口中說的“門當戶對”,其實就是兩家人的大門和戶對不能差別太大,差不多對等的關係,理論上才能更持久。你想想看,在《紅樓夢》裡,賈母給寶玉找媳婦兒的時候,剛開始選黛玉,後來選了寶釵,兩個人背後家庭的經濟實力都是相當雄厚的。襲人雖然很被很多人看好,但畢竟就是買來的丫頭,不可能成寶玉的正室的。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雖然現在講究戀愛自由,但門當戶對依然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好了,下一步我們推開四合院的門,開啟四合院的門,我們不會立刻看到房子,一定會有一面遮擋視線的屏風,在這裡,它們叫“影壁”,也可以叫蕭牆,成語“禍起蕭牆”只得就是禍亂髮生在影壁的地方。從古至今,最有名的影壁有三個,分別是故宮、北海、山西大同的九龍影壁,每一個都是氣勢恢宏,龍本身就代表著尊貴的身份,九龍影壁那就更稀少了。

怎麼才算“門當戶對”?北京的衚衕裡,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走過了影壁,我們才能看到四合院的屋子,屋子一般分,上房,東廂房和西廂房,上房一般是長輩住的,東廂房比西廂房住的人要更尊貴些,這也是封建社會長幼尊卑思想的體現。

到這裡,衚衕裡的四合院的知識就說完了,就像這本書裡說的一樣:人們會按照生活習慣來設計建築,建築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從古老的建築裡,我們很容易就能聯想到生活在這樣環境里人的生活狀態,瞭解歷史也就沒那麼空洞和枯燥了。《看文明:200個細節裡的中國史》這本書分飲食、服飾、建築、交通、商貿、通訊、藝術、城市八部分,從衣食住行等跟生活緊密相關的方方面面,來解讀歷史的細節,是一本非常好的歷史入門書。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們和孩子一起學歷史,不只是為了獲得一點知識,這些知識都是一顆顆珍珠,學習的過程就是撿珍珠,串項鍊的過程,學過後忘了不要緊,這些知識都會融進血肉裡,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不經意間就會跳出來,帶著好奇心,我們就都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