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由 大娛知史 發表于 音樂2023-01-19
簡介井陘一戰,勞師遠征的漢軍之所以敢與本土作戰的趙軍正面相峙,是因為韓信在戰前就已經探得敵情,限於篇幅,史書中對於戰前之事並沒有詳細記述

我已經開始無心什麼歌

引言

井陘之戰,是發生在楚漢相爭時期的一場奠定未來戰局的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場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在這次戰役,趙軍率兵二十萬,在兵力遠優於漢軍的情況下卻最終戰敗,直接導致主將陳餘被斬,趙王劉歇被殺。

素有

兵仙

之稱的韓信也憑此一戰為後世留下了一個成語:背水一戰。

那麼,僅有幾萬人馬的韓信憑何敢兵行險招,背水列陣。“背水陣”的作用何在,韓信的致勝法寶又是什麼呢?

井陘之戰的經過

公元前二零四年十月,漢將韓信、張耳率領幾萬精兵進攻趙國,趙王歇和彼時在任命的丞相成安君陳餘在得知情況後“聚兵井陘口,號二十萬”,嚴陣迎敵。

彼時的井陘道,

是兵家必爭之天險要道

據《史記》記載:“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

是一條極不利於行軍的山道。而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井陘道遺址)

二十萬趙軍在陳餘的帶領下搶佔先機,扼守住了井陘口。而韓信之兵需要冒險穿越的,正是這條據說有二十萬趙軍扼守的井陘天險。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兩軍開戰之前,趙國廣武君李左車曾向陳餘提出過一條建議:

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

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陳餘、李左車畫像)

李左車建議陳餘倚仗地勢之險,據守不出。而他自己則自請帶領三萬奇兵,從小道出擊,斷絕漢軍的糧草淄重,阻絕漢軍後路。

這樣便可使漢軍落入進退兩難的死境地。從後續的戰事發展來看,這無疑是一條正確的計策。然而,卻被”

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的儒將陳餘給否決了。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另一頭的漢軍營地裡,韓信在戰前曾派間諜刺探軍情,在得知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之計後大喜過望,遂率領軍隊由井陘北道向井陘口進軍。

值得注意的是,他並未一口氣透過這條沒有伏兵的路,而是選擇在離井陘口三十里處(今威州鎮附近)安營紮寨,並下令全軍早早休息。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韓信畫像)

夜半時分,韓信派灌嬰率兩千輕騎,每人持一面漢軍紅旗,偃旗息鼓,藉助夜色的掩護從小道秘密進發。

這隻騎兵肩負著足以決定之後的戰局的任務:在兩軍交戰後看準時機,趁趙軍全軍向前追擊時自後方閃擊趙軍大營,拔掉趙軍軍旗,插上漢

旗。

一切部署完畢,韓信先派出一萬先頭部隊渡河,隨即又向渡河後的軍隊下出了一道奇怪的命令:

背水列陣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駐守在營壘裡的趙軍望見漢軍如此自斷退路的陣形後鬨堂大笑。蔑視漢軍的趙軍們不會想到,正是這個看似混亂的戰陣,將會成為他們取勝的最大阻礙。

第二日天明,作為主將的韓信為了誘敵,親自豎起帥旗,率領剩餘的漢軍直攻趙軍大營。而本土作戰又人數居多的趙軍們果然“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眼看時機已至,韓信便與張耳一同佯裝敗退,丟掉主帥旗鼓,連連後撤。

激戰正酣的陳餘見狀便下令趙軍全軍出擊,妄圖以人數優勢一舉殲滅漢軍。

這正給了灌嬰所率部隊襲營的機會。眼看趙營已空,兩千騎兵便迅速衝入趙營,“

拔趙幟,立漢赤幟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井陘道地形圖)

而與趙軍正面相遇的漢軍跟隨韓信後撤,一路匯入河邊的背水陣裡。退無可退之時忽然爆發了強大的求生意志,決定背水一戰,遂與趙軍大戰良久。

乘興而來的趙軍久不能得勝,耐心浩盡後便決定暫時收兵回營,數十萬大軍調頭才發現自家營寨被襲,營內“皆漢軍赤幟”。

本就有些動搖的趙軍士兵乍見此景,皆以為漢軍已經生擒了趙王,一時間軍心大亂,戰陣亦不戰自潰。

扭轉了局勢的韓信抓住時機,下令漢軍兩面夾擊,追殲趙軍,一路追殺到江水水濱,斬殺陳餘、活捉了趙王歇,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韓信的制勝法寶

縱觀全域性我們不難發現,韓信能夠在井陘之戰中取勝,所依靠的絕不僅僅是漢軍在“背水陣”中爆發的強大求生力,筆者認為,他以少勝多的法寶有三: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其一:戰前的精妙部署

《孫子兵法

·

始計篇》有云: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戰時勇武固然重要,戰前的情報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甚是有可能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一環。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井陘一戰,勞師遠征的漢軍之所以敢與本土作戰的趙軍正面相峙,是因為韓信在戰前就已經探得敵情,限於篇幅,史書中對於戰前之事並沒有詳細記述。

後世所能看到的也僅僅是韓信派出間諜探知了

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

,但是我們可以據此推測,兩千年前,作為主將的韓信在得知情報後應該是從中總結了兩條重要資訊:

第一,趙軍並未在井陘道上設定伏兵。

第二,陳餘打算先放漢軍透過井陘道,然後再依靠人數和地理優勢將漢軍一網打盡

細究可以發現,韓信之後的軍事部署的依據便是這兩條資訊:井陘道中沒有伏兵,韓信由此才敢率軍透過井陘道。

而陳餘敢放漢軍透過井陘道,說明他有信心在正面戰場上打敗漢軍。

換句話說,佔據人數優勢的陳餘從一開始就沒有將漢軍那幾萬人放在眼裡,

彼時與漢軍對壘的那二十萬趙軍,從上到下都是一群

驕兵

現存許多解讀認為,韓信之所以在與趙軍對陣時佯敗,是為了驕陳餘之兵。

筆者亦贊同這一觀點,但筆者認為,韓信的“驕兵”之策,早在他正面迎戰趙軍之前便已經開始了。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史記》所載的一句話中窺見端倪:

未至並陘口三十里,止舍

”。

韓信明明可以一口氣走過井陘道,卻在即將透過時下令漢軍在距離井陘口(趙軍駐地)外三十里處紮營修整。

便是為了使趙軍放鬆警惕,也是為了替灌嬰襲營的那兩千輕騎的策略打掩護,令趙軍誤以為漢軍沒什麼夜間突襲的動作,準備與他們正面作戰,從而增長趙軍的“信心”,或者說,傲氣。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話至此處,不得不讓人敬佩韓信的精妙謀略,真無愧其“兵仙”的威名——戰局在他眼中如同棋局,從做出攻趙決策的那一刻起,執棋者便需要落子佈局了。

其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謀略

就在井陘之戰前兩年,歷史上剛發生了另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

韓信是隨項羽參加過鉅鹿之戰的人,儘管沒有取得軍功,但西楚霸王“破釜沉舟”的舉動想必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看到了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具備的實踐意義。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指在陷入死地時,受求生欲趨勢計程車兵們自會迸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這便是韓信所列“背水陣”的戰術思想之一——只有完全斬斷士兵的退路,才能令他們拿出自己全部的勇氣與武力去殊死迎敵,如此,才能令趙軍“不已勝”,為灌嬰的襲營任務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淺析井陘之戰中韓信的戰略佈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相關資料來看,那一萬最先渡河的漢軍在戰爭前期只管列陣,待與趙軍正面作戰的同袍敗落後才肩負起了接應任務,與敗下來的漢軍一起合力殺敵——這也就看出了韓信指揮作戰時的穩妥。

既選擇將士兵們

置之死地

,又讓他們驟然落入絕境,而是藉由一道

背水陣

,為前方敗退計程車兵們行成一道緩衝,給予士兵們充分的反應時間,使他們不至於喪失殺敵的勇氣,也不至於因恐懼而失足墜河

其三:“拔旗易幟”的攻心之策

如果說前兩條計策是出於韓信作為將帥,對於兵法的熟練運用,那麼使灌嬰“拔旗易幟”,則完全是出於他對於人性的精準把控。

《孫子兵法》有云:

絕水必遠水

”。

孫子認為,軍隊在橫渡江河以後,應該選擇遠離湍急水流的地方駐紮列陣。而韓信背水列陣的做法落在趙軍們眼中無疑是再愚蠢不過的下下之策,一支由“蠢材”將領所帶領的蠢材軍隊本不足為懼。

但當他們懷著十成十的信心去迎戰這支軍隊時,卻發現自己怎樣也打不散這支看似勢單力薄的軍隊,信心褪去後只能靠耐心支撐,而當耐心也用盡之後,便只能暫時放棄,掉頭回營了

當軍心受挫的趙國士兵們猛一回頭,卻發現自家營寨的牆布上插滿了漢軍的旗幟,這時將會發生什麼,不言而喻。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局面:“(趙軍)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通走,趙將量斬之,不能禁也。”

也就是說,二十萬趙國大軍並非是敗於外部漢軍的刀劍,

而是自亂陣腳,被韓信佈置的迷局敗引出內心的恐懼,從而不戰自潰。

這恐懼有多大呢?

趙將量斬之,不能禁也

當此之時,韓信再命令漢軍從兩側全力夾擊,便猶如搗毀一個從內部腐爛的蟻穴,幾乎可以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結語

縱觀井陘之戰的全貌,漢軍能在地理、參戰人數等諸多不利條件的影響下取得勝利,離不開主將韓信的戰略佈局。

面對強敵,韓信並未退縮,而是力求在戰前做到“知彼知己”,在戰時以“背水陣”激發士卒勇氣,在後方拔旗易幟。多管齊下,奇正並用,最終才贏得了井陘之戰的勝利。

參考文獻:

【1】《史記·淮陰候列傳》

【2】《孫子兵法》

【3】《史記·項羽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