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孩子網路遊戲成癮怎麼辦?

由 葉怡君家庭教育 發表于 音樂2023-01-31
簡介即使爆發衝突,也要避免捲入孩子(鄧林園等,2012)總結遊戲作為人發展認知、融入社會的先天傾向渠道,其實本無可厚非,但當它更多地是與增進親子、朋友等人際關係相關、具備一定益智性和現實性時,才是最有利於發展的當然,網路遊戲在適度的範圍內也是可

有犯罪傾向怎麼辦

策劃:祝君好心理工作室

撰文:葉老師主創團

孩子網路遊戲成癮怎麼辦?

1。青少年遊戲成癮和家長的“遊戲成癮恐懼症”

孩子網路遊戲成癮怎麼辦?

根據

Niko Partners

的《中國年輕玩家》報告,我國

6

17

歲的未成年玩家的滲透率在防沉迷新規以來由

60%

降為了

40%

(由

1。22

億降低為

8300

萬)

報告中還指出,

71%

的未成年玩家的每週遊戲時間為規定要求的少於三小時,而

29%

的未成年玩家每週遊戲時間則

超出了規定的三小時

;這是因為其中

82%

的家長允許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資訊玩遊戲 (

Niko Gaming, 2021

防沉迷新規的制定與日益增長的未成年人過度遊戲及在遊戲中的不理性消費現象有關,但為什麼部分家長仍允許未成年孩子冒用成年人的身份玩兒每週超過三小時的遊戲呢?

2。遊戲娛樂與身心健康的關係

人類擁有約

22,000

個基因,但即便這個數字再多十倍也無法包含足夠的資訊來為人類組織一個完全發達的社會思維

所以,人類擁有

天然的遊戲衝動

,這會幫助人們在

與自然和他人的互動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大腦和思維

,從而更好地社交(

Panksepp

2007

(注:此處

遊戲

指兒童

藉助工具、身體活動等來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活動

,非網路遊戲)

研究顯示,豐富的

遊戲將促進額葉抑制技能

的成熟,而這些技能可以幫助

調節兒童的情緒衝動

(比如生氣和失望),使孩子們能夠靜下心來感受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帶來的情緒,減少攻擊性衝動

與此同時,孩子們

自我反省能力、想象力、同理心和創造力會增強

。這些能力會伴隨孩子們的一生,讓他們做出

專注、目標導向

的行為,並同時兼具行為靈活性和遠見

Panksepp

2007

相比之下,

很少有玩耍機會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長為反社會、有犯罪傾向的成年人。

Stuart Brown (1998)

指出,人們的自我意識會隨著大腦新功能

/

新記憶的產生而發展

缺乏遊戲的人們的

自我意識可能會有缺陷

,因為他們

無法從遊戲中鍛鍊社交技能

,而社交功能失調會進一步導致他們無法處理成人世界固有的複雜性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娛樂行為不再侷限於自然娛樂,而更多的

轉向電子媒體和網路

一方面,一份

2019

年的調查表明近

80%

的遊戲玩家認為電子遊戲為幫助他們

緩解了壓力

併為他們提供了

精神刺激

;專業的電子競技選手也表明遊戲提到了他們的抗壓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Bhargava

2021

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揭示了過度網路衝浪的負面影響:過度使用網路和螢幕媒體的會

使大腦過早老化、對認知功能(如抑制控制、獎賞系統和跨期決策)產生影響

,並導致例如

焦慮、抑鬱、社交恐懼症等

心理健康問題(

González-Bueso

2018

Weinstein & Israel

2020

)。

這種

過量遊戲

會成為一種

上癮行為

,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的家庭和社會關係,以及他們的工作與學習生活(

González-Bueso

2018

為什麼遊戲會讓人上癮?

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孩子到底有沒有遊戲成癮呢?

3。什麼是遊戲成癮?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每週玩兒

3

個小時以上的遊戲就是遊戲成癮了,其實不然

遊戲成癮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疾病

。根據

DSM-5

手冊(

APA

2013

),網路遊戲障礙(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

)被定義為

一種持續或反覆的遊戲行為模式

,而遊戲方式可以是線上的或離線的

遊戲網路障礙者通常表現為:

1

對玩遊戲渴求,比如對玩遊戲的期待支配了個體的日常生活

2

不能玩遊戲時出現戒斷症狀,表現為易怒、焦慮、悲傷

3

耐受症狀

需要玩的時間越來越長

4

無法控制要玩遊戲的意圖

5

增加遊戲的優先順序,使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

6

即使知道玩遊戲的潛在危害仍難以停止

7

為了隱瞞花在遊戲上的時間欺騙家人或其他人

8

用遊戲逃避問題或緩解負面情緒(如內疚)

9

玩遊戲危害到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

要將一個人診斷為患有遊戲成癮,以上游戲行為和其他特徵需要在

至少一年內

很明顯(

González-Bueso

2018

如果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表現出了以上症狀,請及時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讓專業人士儘早進行干預

4。遊戲成癮的神經和心理機制

孩子網路遊戲成癮怎麼辦?

我們的大腦有一條

獎賞環路

,指的是當我們

收到獎勵或懲罰時被啟用的腦部區域

,負責獎賞的動機強度和價值評估過程

這個環路的一場對成癮行為的出現和維持有著重要作用,涉及紋狀體、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眶額皮層等區域

研究表明,

長期的過度遊戲會使網路成癮者面對遊戲獎賞的神經反應和行為表現異於常人

,他們會更助於遊戲相關的刺激,同時

情緒體驗和對遊戲的渴求感

也在增加(周新雨等

, 2022

這不僅使他們對遊戲更加上癮,也讓他們

更難以戒除遊戲成癮行為

。在進行遊戲時,遊戲的獎賞(比如勝利)和遊戲相關的線索出現時

大腦的獎懲系統處於高度活躍狀態

在此期間,

多巴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快樂神經遞質)

增多

;遊戲成績越好,遊戲帶來的成就感越高,多巴胺也釋放地越多。這會使玩家樂此不疲地玩遊戲,追求遊戲獎勵帶來的快樂

遊戲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玩家,會對遊戲機制進行改進並

激勵

玩家玩遊戲。例如,遊戲段位的設定、遊戲獎勵、活躍度等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

蔡戈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指的是人們會

對未完成的、未達到目標的事情耿耿於懷

GoodTherapy

2016

一些遊戲就利用了這種心理效應:玩家都想要提高自己的遊戲段位,一些遊戲公司就會在提升段位的關鍵局(比如差一局到最強王者)為玩家匹配水平較低的隊友,讓玩家

輸掉關鍵一局

無法晉升段位。這樣就會

使玩家腎上腺素飆升

,對升段耿耿於懷,想要繼續遊戲

5。性格和家庭因素對遊戲成癮易感性的影響

除了大腦結構和遊戲機制,一些孩子的性格讓他們相較於其他人更易遊戲成癮。研究發現網路成癮

(IA)

和遊戲成癮

(VA)

與一些人格特徵之間存在

正相關

關係

性格敏感、自卑、責任感和自控力低、攻擊性和尋求認同感高、易焦慮、易衝動

的人更易沉浸在遊戲中,產生遊戲成癮行為

此外,對成癮特徵的無知、

缺乏家庭支援和緊張的家庭關係

與網路成癮正相關(

González-Bueso

2018

Kim et al。, 2022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是敏感孤僻的,家人又時有爭吵。為了避開家人吵架和家人陪伴缺失帶給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很有可能在網路上尋求安慰和認同感

6。如何預防孩子游戲成癮

(1)豐富孩子的娛樂專案

家長可以多帶著孩子進行

戶外娛樂活動

,減少孩子沉浸在網路世界的時間。這不僅可以

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還可以有效

減少焦慮、抑鬱、和消極情緒並提高自信和認知功能

,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很有幫助

(Sharma et al。, 2006)

透過

運動

,孩子們可以在鍛鍊身體的同時

提高社交技能

。在繁重的課業學習之後,適當的運動也可以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

放鬆

,提高在注意力和學習效率

Blasche et al。, 2018

2)

鼓勵孩子玩兒親社會遊戲

上面提到過適當遊戲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及社交技能發展有所益處,所以很多家長允許孩子玩遊戲

比如,孩子們可以在遊戲過程中

結識夥伴

、認識到夥伴的長處、根據不同人的長處進行遊戲分工、並和朋友分享他們在遊戲和生活中發生的趣事

只要家長可以

把控好遊戲的尺度

和孩子玩遊戲的

時間

,遊戲就是一個

增強親子關係的良好媒介

相比於暴力遊戲,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玩兒

團隊合作類和益智類遊戲

研究表明

親社會遊戲

pro-social games

,指在遊戲中涉及互幫互助和團隊合作的遊戲)可以減少反社會方面並增加親社會行為

此外,他們發現接觸親社會影片遊戲可以

增強人際同理心

(Wulansari et al。, 2020)

(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研究表明,親子關係和網路成癮顯著負相關(

Liu & Kuo, 2007

),

親子關係越不好,孩子越是容易沉迷於網路

親子之間關係疏遠,家長對孩子缺乏關懷和體貼,或者親子衝突不斷,導致孩子

缺乏必要的歸屬感、安全感

,從而轉向網路尋求慰藉

4)

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係

夫妻之間關係差,總是爆發衝突,也是導致孩子網路沉迷的原因之一(

Yang et al。, 2016

夫妻之間

冷戰

、吵架,孩子就可能透過沉迷網路來

逃離紛爭

;同時,父母之間的破壞性關係會誘發孩子的

焦慮、抑鬱、內疚

(孩子會認為

父母吵架都是因為我

)等負面情緒,在家庭中負面情緒無法疏解,就在網路遊戲中來宣洩

因此,夫妻要處理好雙方之間的關係,不要在孩子面前爆發衝突;遇到事情要溝通、協商來解決;即使爆發衝突,也要避免捲入孩子(鄧林園等,

2012

總結

遊戲作為人發展認知、融入社會的先天傾向渠道,其實本無可厚非,但當它更多地是與增進親子、朋友等人際關係相關、具備一定益智性和現實性時,才是最有利於發展的

當然,網路遊戲在適度的範圍內也是可以起到釋壓放鬆、調節心情、線上社交的,家長們對待孩子玩遊戲也不必像洪水猛獸,先判斷清楚沉迷的程度,也多瞭解遊戲之所以能讓人沉迷的心理機制,而後師夷長技以制夷

而事實上,葉老師在系列課《網路沉迷與親子溝通》裡說,大多數家長卻用與遊戲沉迷心理機制完全相反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學習,孩子相比之下當然更喜歡遊戲了)

更重要的是,葉老師說,許多沉迷遊戲的孩子,其並非一開始因遊戲好玩所以沉迷,而是有很多外在推動因素,如家庭關係不和、缺乏自我效能感、缺乏內驅力、節律感、變故事件等推動他們選擇了

更快樂

的方式

所以,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出現了遊戲成癮症狀,比起打罵,更需要的,是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援、積極溝通陪伴,亦可同時及時帶孩子尋求專業幫助

願天下的家庭都不再為網路遊戲而痛苦罷!

原創保護,抄襲必究

喜歡歡迎點贊

+

關注

這裡每日更新源自北京一流中學的科學育兒方法

您的支援是我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