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謝絕無思之問,做一個誠實的提問者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音樂2023-01-31
簡介其實,如果這是一個真問題,它應該包含著自己的思考以及“問題意識”,一個帶著“真困惑”的完整提問應該是這樣的:很多人覺得新聞無學,靠新聞那些教科書無法支撐起將來做新聞所需要知識,需要讀的書太多了,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你覺得學新聞的人應該優先讀

誠實勇敢誠實怎麼問

原創 博士老青年 吐槽青年博士

摘要:哲人說,哲學就是“沒有一拳可以擊倒對方的論述”(no knockout statement),因此對話才可以不斷繼續下去。——智慧和思想,正包含於這種“不斷可以繼續下去”的對話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提問本身包含著答案,可以自問自答,可以藉助工具,回答就失去了交流的意義。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好問題本身自帶這樣一種深層動力機制,發人深省,引發深思。

謝絕無思之問,做一個誠實的提問者

吐槽青年出品

如何做一個不讓人反感的提問者?復旦新聞學院鄧建國教授一段評論引發很多共鳴,他說:凡有人找我諮詢我領域的事情,我基本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線上或線下常常一聊就是幾十分鐘。但現在有些人的工作方式是,凡對某事有疑問,自己不做任何閱讀和調研,直接拿起電話問並不熟的專家,一通“白痴問題”拋過來,既要你向TA普及方法論、基礎知識,還要你為TA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甚至方案。我向來不歧視僅僅是“不知”的人,畢竟我知道一點別人不知道的客觀知識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我歧視那些人到中年還沒有學會思考和如何提問的人。

很認同這個觀點,提問不是輕易把一個問題拋給別人,不是作問號狀、等別人的答案就行了,作一個提問者,是需要資格的——說“資格”,不是給提問設門檻,讓人閉嘴不讓提問,而是說,你有沒有為提問做基本的準備?你問的是不是一個“真問題”?你有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思考從而有真正的困惑?這關係到一個提問者是不是誠實,有思之問,才能在啟思中拉高思考的水位,在思想的激盪中帶來知識的增長。否則,無思無知的不誠實之問,炫耀賣弄式提問,傻白甜式低水位提問,對提問與回答都是一種消耗。

向人諮詢、提問、求教,是需要誠意的,先有自己的努力與思考,再去開口問。應該知道的,可以知道的,容易知道的,有確鑿的標準答案的,那就自己去求索,藉助工具書、教科書或搜尋引擎獲得。經過思考之後,實在覺得困惑,那麼就去問。思想偷懶,不思而問,那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常常聽到這樣的提問:你覺得學新聞的人應該讀些什麼書,你覺得“內容為王”有沒有過時,你覺得新聞是不是無學,你覺得讀新聞應不應該考研?一般面對這些問題時,我都會反問一句:那麼,你覺得呢?——很多提問者面對我的反問時,往往顯得比較慌張,結結巴巴不知道說什麼。我想,他們倒不是不知道說什麼,而是根本沒有做好“提問者也要接受反問,提問不只是等解答也是一種對話交流”的心理準備,所以慌了陣腳不知所云。

比如,你覺得學新聞的人應該讀些什麼書呢?——你提出這個問題,應該對這個問題有基本的思考,肯定應該在腦子裡有過糾結、併產生了無法排解的困惑。其實,如果這是一個真問題,它應該包含著自己的思考以及“問題意識”,一個帶著“真困惑”的完整提問應該是這樣的:很多人覺得新聞無學,靠新聞那些教科書無法支撐起將來做新聞所需要知識,需要讀的書太多了,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你覺得學新聞的人應該優先讀哪些書?有沒有一個最低限度的“新聞人必讀書目”?你看,有思之疑惑,這才是一個真問題。

如果你對“學新聞的人應該讀些什麼書”這個問題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問題驅動,那麼,它就不是一個有誠意的問題,純粹是浪費別人時間的、無法帶來知識增量的消耗式提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提問是一種好品質,但好的提問,要知道自己“真正的無知之處”。現在一大問題是,很多人活得渾渾噩噩恍恍惚惚,不知道自己的“無知”。索維爾說,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程度,需要有相當程度的知識。帕裡澤在《過濾泡》中也揭示過這個真相:傷害我們的不是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它們經常刪除其空白點,把已知的未知變成未知的未知。

謝絕無思之問,做一個誠實的提問者

無誠意的提問,為提問而提問,本質是“缺乏看到自己無知的知識”。只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充分的知識準備,這個過程中才能對“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作出區分,看到自己的困惑,也就是看到那些“已知的未知”然後去提問,然後在交流中帶來思想碰撞,進一步發現那些“未知的未知”,這才是一個滋養自己、並能夠讓回答者也獲得滋養的致知過程。有誠意的好問題,真問題,是能夠啟發回答者的,我常能從別人的提問中看到自己“未知的未知”,眼前開啟一個世界。

提問是一種交換,它隱含著這樣一個前提:你對這個問題有思考,思考帶來了困惑,把自己的困惑告訴別人,想知道別人的思考。別人不是智慧機器人,不是回答你問題的工具,你要拿你的思考去跟別人交換,在交換中證明自己是一個配得上這個提問的人。比如,我要去採訪一個專家,我一定會做好充分的準備,看他以往接受的訪談,瞭解他的風格,對其研究領域有基本的瞭解,也瞭解公眾對他哪些方面感興趣,我才敢去提問。我不會問這些問題:你是哪一年畢業的?你為什麼選擇了現在的工作?什麼是演算法?什麼是元宇宙?很多未經思考準備的提問,只會拉低迴答者的水位,讓別人覺得跟你聊完全是浪費他寶貴的時間。

提問是一種交流,而不是尋求標準答案。有人說,哲學就是“沒有一拳可以擊倒對方的論述”(no knockout statement),因此對話才可以不斷繼續下去。——智慧和思想,正包含於這種“不斷可以繼續下去”的對話中。被提問者特別反感一種提問,就是可以在教科書、工具書上找到標準答案的,書上可以查到標準答案,你為什麼要問別人?是考別人的記憶力或知識點嗎?這種自帶標準答案的提問,很容易把天給聊死,不是聊天,是秀自己的智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提問本身包含著答案,可以自問自答,可以藉助工具,回答就失去了交流的意義。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好問題本身自帶這樣一種深層動力機制,發人深省,引發深思。

提問不是挑戰和表演,不是“表現自己在思考”,不是“掩飾自己的無知”,而是表達自己經過思考之後的困惑。提問不是留一個空白等別人的答案去填充,有智識的提問,恰恰是善於把答案變成問題,批判性思考驅動出一個真問題,驅動出新的思考,從而帶來問與答互相滋養的新思新知。

原標題:《謝絕無思之問,做一個誠實的提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