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由 隨口一說吧 發表于 音樂2023-02-03
簡介有人曾將此圖的主區與現代的地圖作比較研究,發現現代地形圖上的四大基本要素(山脈、水系、居民點和道路)齊全,而且繪製的精確度相當高,從而表明至遲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測量技術、地圖繪製技術、符號設計和製圖原則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怎麼樣記中國地圖省份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現今所存最早的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

據傳上古有《九丘》之時就有地圖的存在,《山海經》《禹貢》都是配有地圖的,但都已經失傳。中國地圖發展源遠流長,古地圖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原始地圖、傳統地圖和實測地圖三個階段。

原始地圖是人類社會初期出現的簡陋地圖,傳說中國最早的原始地圖是夏禹時的“九鼎圖”,是將其治水所蒐集的九州風物刻畫於傳國之寶九鼎之上,此九鼎後到戰國時遺失。

今天可見最古的地圖是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戰國末期秦木板地圖》。該圖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一幅實物地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實物地形圖。放馬灘出土的地圖共七幅。分別繪在四塊大小相等的木板上。它的繪製時間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戰國後期,比我國經實測儲存至今的最早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一千三百多年,比1973年湖南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三百年。該地圖中有關地名、河流、山脈及森林資源的註記有82 條之多。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該地區的許多峽谷在該地圖中都可以找到,與《水經注》一書的記載相符。圖中標明的各種林木, 如薊、袱、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區的植物分佈和自然環境也基本相同【1】。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禹跡圖》

上述提及的《禹跡圖》現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所藏,是1136年刻繪的《禹跡圖》的19世紀拓本。這幅石刻地圖原置於陝西省西安市以西120裡的鳳翔府岐山縣的縣學中,描繪了傳說中建於公元前2205年的夏朝大禹王統治地域內貢物運輸的情況。這幅地圖的作者不詳,鐫刻於宋代,按照裴秀的計裡畫方法繪製,並參照賈耽繪製於802年的《海內華夷圖》結構做了糾正。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海內華夷圖》

《管子·地圖》是中國最早的地圖專篇,為《管子》中的一篇。全篇主要論述軍事統帥在作戰之前必須瞭解的各種情況。從該篇所述的內容,悉知那時繪製的地圖對於山川的形勢,諸如“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等,都一一表示出來。說明中國古代至遲戰國時期的地圖,已經具有比例尺、方位、距離等地圖地理要素,對於地物的表示也已使用形象符號和文字註記等方法。後來西晉出現了製圖學理論——裴秀的“製圖六體”,地圖製作隨即進入了形象畫法和計裡畫方的傳統制圖階段。

除了《管子·地圖》外還有圖經,是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各地逐步纂修圖經;隋、唐、北宋時期,圖經最為發達,成為當時方誌的通稱。現存最早的圖經是敦煌出土的《沙州都督府圖經》(簡稱《沙州圖經》)(殘卷)和《西州圖經》(殘卷),兩書大約都成於 8世紀中葉,體例已接近宋以後的方誌,現均只見經不見圖。唐代有些志書開始向圖少文多的趨勢發展,如盧求纂的《成都記》(5卷,855年)(原書已佚)。南宋時,圖便退居於附錄地位,圖經向方誌過渡。元代編修簡易圖經一度較為普遍。明代間有以圖經為名的志書,清代及以後以圖經命名的志書極少。

《山海經》開始中國人就對外部世界非常感興趣,現今所存最早的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為繪於明洪武二十二年的《大明混一圖》。此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儲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

明代對世界的探索已經遠到東非。鄭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盛事,也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濫觴。記載反映涉及下西洋的典籍文獻很多,還有明人謳歌下西洋的長篇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但最為集中、全面、系統記載的重要史籍莫過於“三書一圖”──即《瀛涯勝覽》《星搓勝覽》《西洋番國志》和《鄭和航海圖》。其中航海之海圖全稱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被茅元儀收入《武備志》中,由航海地圖、針路航線和過洋牽星圖組成,為英國人所重新發現而為世人所知。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輿地圖》

其他的傳統地圖還有現存日本京都慄棘庵的中國宋代拓本《輿地圖》,是南宋度宗初年繪製。原圖已佚,圖的拓片是由日本僧人佛照禪師於1279年帶至日本。現藏於大連市博物館的《楊子器跋輿地圖》,是一幅反映明代中國疆域政區的地圖。原圖繪於明正德七——八年(1512-1513),已佚。明嘉靖五年(1526)重繪,所述之圖是嘉靖本的摹繪。這幅地圖對後世地圖的繪製影響極大,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制的《皇明一統地理之圖》、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王泮題識的《輿地圖》、崇禎辛未年(1631)孫起樞重刻的《皇明輿地之圖》等,其內容和繪法無不效仿這幅輿地圖。這是一幅地形、地物用傳統的形象畫法繪製的地圖的代表作。

萬曆十年(1582)後,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相繼來華,帶來了地圖投影和經緯測量等製圖方法。清代在全國組織了大規模的經緯度測量和三角測量,使中國地圖學有了新發展,開始了實測地圖的時代。利瑪竇世界地圖的版本有許多版本,目前在中國可以看到的利瑪竇世界地圖有:《山海輿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等【2】。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坤輿萬國全圖》

地圖除了作為政治統治工具外,最重要的領域是在軍事領域。《後漢書馬援列傳》記載,後漢大將馬援在南征交趾前曾援聚米為山,排兵演陣。這是記錄的最早的軍事沙盤模型。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還有繪製於西漢初期的地圖三幅:《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亦稱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長沙國南部駐軍圖(守備圖)》、《城邑圖》。《地形圖》的內容豐富,繪製精細,是在實測的基礎上繪成的,突出了地貌和水系,與現代地圖相比基本一致,有些部分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有人曾將此圖的主區與現代的地圖作比較研究,發現現代地形圖上的四大基本要素(山脈、水系、居民點和道路)齊全,而且繪製的精確度相當高,從而表明至遲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測量技術、地圖繪製技術、符號設計和製圖原則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駐軍圖》是一幅長98釐米、寬78釐米的長方形軍事地圖,用黑、紅、田青三色彩繪,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軍事地圖。此圖不論是從地圖繪製的精度、顏色的配置和繪製的層次,標繪符號的設計、註記的合理使用,還是作戰思想與地圖表示的統一性等,都是上乘的,充分顯示出中國漢代軍事地圖設計和標繪技術的高度發展。馬王堆西漢地圖的出土表明中國兩多年前已有很高的地圖測繪水平,證實晉代以前中國的地圖已有比例尺、方位,已詳載“名山大川”,已十分“精審”,而且有了實測地圖,也證實了《管子·地圖》篇等的記載是可靠的。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亦稱長沙國南部地形圖)》

後世歷代都有不同的軍事地圖,到明朝時期,由於北有蒙元南有倭寇,隨著邊防海防形勢的嚴峻,朝野都開始關注沿海沿邊地區的形勢,隨著抗倭戰爭的大規模展開,一批與沿邊沿海形勢有關的著作應運而生,如《九邊圖說》、《萬里海防圖》、《籌海圖編》、《籌海重編》、《虔臺倭纂》、《皇明海防纂要》等。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九邊圖說》

世界上第一幅長城地圖《九邊圖說》是明代許論在嘉靖十三年繪製的,該圖描繪了包括鎮城、關樓、衛所、營堡、驛站在內的多層次、立體性的長城防禦體系。《九邊圖說》殘卷東起鎮北關,西至偏頭關西,現存三門峽市博物館,是許論上呈世宗的副本【3】。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籌海圖編》地圖

《籌海圖編》共13卷,系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時,為防禦倭寇,聘請鄭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而成的一部沿海軍事圖籍,初刻於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內容詳備而又完整的海防軍事地形圖。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萬里海防圖說》區域性

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萬里海防圖說》是一本外相為錦緞套封的彩繪地圖冊,但它並不是一幅單一的古地圖或是同一主題的地圖集,而是一個由後世的商家制造出來的組合產品。該圖冊主要由兩幅輿圖組成,第一幅題為《萬里海防圖》,第二幅題為《膠萊河辯議圖說彙輯》,這兩幅圖被商家強行接合在一起,從形式上變成了一幅圖,且商家綜合其有圖有說的特點,命其名曰《萬里海防圖說》。

參考文獻

1 施宣圓《世界最早的實物地圖》-《地圖》,1991年01期

2 郝曉《<山海輿地全圖>的復原研究》-《同濟大學學報》,2001年10月

3趙現海《第一幅長城地圖<九邊圖說>殘卷——兼論<九邊圖論>的圖版改繪與版本源流》-《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