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由 冬暉學堂 發表于 寵物2021-08-27
簡介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

雞喙怎麼讀

第九篇第9章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麑後,蛇頸魚尾,鸛顙(sǎng)鴛思,龍文虎背,燕頷雞喙(hui),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zhuo)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其中的麑指麒麟,思,即腮。顙,即額。莫,即暮。鳳是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一直鳥,鳳從鳥,凡聲。

鳳的原義就是一種神鳥,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象徵祥瑞,其中,雄的叫鳳,雌的叫凰。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古代也用鳳來比擬人,如才德高尚的人被認為具有“鳳德”,出類拔萃的人被稱為“人中龍鳳”。

鳳也指樂器,音律,如鳳管指笙,鳳簫指排簫。

鳳也是一種中華姓氏,遠古黃帝的曾孫帝嚳(高辛氏)時,以鳳鳥氏為歷正官,就是專職掌管天文曆法的大臣,以指導人們按照季節時令耕田種地和收穫的官員。其後人以鳳為姓。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河: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種水體形式。我們說的溪,江,川,水,河等都可以視為接收徑流而形成的水道。根據使用的場合而有不同的詞語選擇。

河流中的水通常是淡水,可能從冰川,較高的地勢發源,流向較低地勢的海,洋,湖,地下縫隙,或者另一條水道。

河也有可能因為中途水流入量比蒸發量小或者沒有遇到其他水體而乾涸殆盡。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秦漢之前,河專指黃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

黃河干流河道全長5464公里,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河圖”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傳說伏羲氏時代曾在黃河中出現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就是後來伏羲氏畫八卦時所根據的河圖。黃河出現圖畫,是聖明君王出現的一種徵兆。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除了河圖,還有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圖象,象徵意義同河圖。

傳說後來大禹治水,河伯獻河圖,宓妃獻洛書,使得大禹終於戰勝了洪水。

也有一說,河圖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秘圖案,這個神秘圖案源於天上星宿,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被譽為“宇宙魔方”。

“河圖”的這個“河”,指的是“星河”。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

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上天也不再出現河圖了,我這一輩子也快完了吧!”

孔子的一生都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為恢復周禮而奔波,當他在魯國受到排擠後,被迫周遊列國,同時向各個國家獻計獻策。

然而,他的意見和思想很少被當時的國君採納。處處碰壁。到了垂暮之年,也沒能迎來一位欣賞他的明主,孔子不由得發出了“吾已矣夫”的無奈感慨。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是句隱語,意思是聖王不出。據古史記載,伏羲王天下,龍馬揹負河圖洛書出來;舜帝在位時,鳳凰來儀;周文王治政,鳳鳴岐山。

孔子借用這些典故,言下之意是當時缺少舜、文王這樣的聖君明主。世上無明主,像孔子這樣德才兼備的賢能之士也就無人賞識,沒有用武之地。

常言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任何時代都不缺少人才,而是缺乏聖君明主。

孔子的感慨也在提醒君主或當權者,應該任人唯賢,放手使用人才,並與這些人才一同創造歷史。如若不然,會有很多才華橫溢之士抱憾終生。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求士

戰國時期是個四分五裂的時代,也是一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當時諸侯割據,群雄爭霸,大國吞併小國,強國欺負弱國,經常爆發兼併戰爭。

燕國地處北方,所轄區域約相當於今天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在西周時,它還是一個小國,齊桓公稱霸時期,燕國差點被山戎所滅,公元前664年,幸得齊國支援,打敗山戎。

到戰國時,燕國才逐漸富強起來。公元前316年,燕昭王的父親燕王噲(kuài)當政,他聽信一個名叫毛鹿壽的人的花言巧語,效法堯舜禪讓的作法,將王位讓給了國相子之(縱橫家蘇秦的親家),並把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大臣官印全部收回,而由子之重新認命。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這一作法引起了燕國舊貴族的強烈不滿,新舊貴族為此展開激烈爭鬥。子之執政三年,燕國大亂,臨邦齊國乘機發兵進攻,僅用15天就攻佔了燕國首都薊,燕王噲死於戰亂,子之則被齊國活捉,由齊宣王下令處死。

於是,趙武靈王將燕王噲送在外國當人質的庶子公子姬平,從韓國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後,國恨家仇他都想報復,然而對手齊國卻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兵強將勇。與齊國相比,燕國地方小,兵源少,力量薄弱,要報仇雪恥,談何容易?可燕昭王認為,燕與齊相比,差距雖大,但卻可以彌補,關鍵在於求士。

所謂“士”,本指貴族中低階階層,他們的地位在士大夫之下,而在庶民之上。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士”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在戰國時期,凡有點本領的成年男子,幾乎都可以稱謂“士”。他們成分十分複雜,有目光遠大、思想敏銳的政治家;有善於帶兵打仗、攻城奪關的將軍;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遊俠;有搖唇鼓舌、能言善辯的說客;也有一些雞鳴狗盜、身懷一技之長的貧民。

在當時,這些士的數量並不是很多,但能量卻很大。尤其是一些說客,他們善於根據各個國家的切身利害來把握國君的心理,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和鬥爭策略,加上他們又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所以,一番話往往就能改變某個國君的主張、左右形勢。

孟子在他的著作裡說:“這些人一怒而諸侯懼,居而天下息。”是說這些人一發火就要唇槍舌劍、挑起事端;而他們安居在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可見這些人的能量非同小可,不可小覷,因為士的能量大,因此各國都爭先蒐羅他們,強大的國家想利用他們擴大疆土,統一天下;弱小的國家想依靠他們維護安全。連一些貴族也想收養他們,以備不時之需。

因而當時求士之風盛行不衰。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

燕昭王要報仇,顯然國力不足,於是他便自然的想到求士,想依靠士的力量,來幫他復國報仇。那他是怎樣求士的呢?

首先,他消除了內亂,然後釋出招賢令,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wěi,今河北省淶水縣隗家莊村人)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

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

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很多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

論語史鑑: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

訊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如樂毅、鄒衍、劇辛等人,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並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