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天工人巧日爭新

由 現代時刊 發表于 寵物2023-01-05
簡介從公示參加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參演作品名單和登上我省對外交流與合作資料庫專案擬入選名單的雜技節目看,不少是新創排的作品,有些即使屬於傳統節目,也重新進行了創新編排設計,以期帶給觀眾新的藝術體驗

鴕鳥喜歡什麼

□ 本報記者 於國鵬

10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官網公示參加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參演作品名單。這次展演擬於11月在我省舉辦。有機會在家門口看到這麼多技藝精湛、異彩紛呈的雜技表演,實屬難得。

山東是名副其實的雜技大省,聊城東阿、德州寧津等還有“雜技之鄉”美譽。在此次文旅部公示的64部作品中,有雜技、魔術節目55個,雜技劇9部。其中,我省各藝術團體創排的多部作品入圍,包括山東省雜技團的《鐵道英雄》、濟南市雜技團的《泉城技藝》兩部雜技劇,以及山東省雜技團、濟南市雜技團、泰安市泰山雜技團、聊城市雜技團、濟寧市雜技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等創作的十幾個雜技、魔術節目。這些呈現著時代氣息和藝術風采的優秀節目入選,是我省雜技藝術雄厚實力的集中展示,是我省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齊魯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省新時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集中展示。

正巧,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也於10月25日公示了我省對外交流與合作資料庫專案擬入選名單,其中山東省雜技團《蹬人》《蹬鼓》《繩技》《轉碟》《空竹》《草帽》《單人倒立》《單人綢吊》《滾環》《鑽圈》,濟南市雜技團的大型京劇意象雜技劇《粉墨》等,都出現在名單上。這就意味著,這些雜技節目將獲得更多機會,承擔起“文化使者”的特殊使命,跟隨文化代表團走到全球各地,透過自身不同凡響的藝術技巧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講好精彩的山東故事、中國故事,把山東好聲音、中國好聲音傳播向天南海北。

從對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雜技絕對是參加這項活動的最佳“選手”之一。雜技好玩,好看,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高超技巧,演員之間精妙無間的默契配合,即使觀眾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不通,依然能看得懂,被吸引;雜技好多的高難複雜動作,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強烈的刺激,臺上演員的表演行雲流水,臺下觀眾卻常捏著把汗,這種緊張感、刺激感能更強烈地調動觀眾情緒,觀眾對演員的親近感會進一步提升,繼而自然而然地希望更多地瞭解一下節目背後的故事,更深入地探究一下故事背後的文化。這不正是文化交流的意義和目標所在?

在工作中,我曾多次參加此類活動的採訪,對於活動過程中的那些熱烈場面記憶猶新。2016年2月,山東省文化代表團赴泰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我隨團前往採訪。在這次活動中,山東省雜技團是主角之一,而他們的精彩節目也深深感染和打動了泰國民眾。他們的演出確實發揮出了讓“中泰一家親”的友好感情更深更濃的良好作用。

這次文化交流活動,是“海外春節”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泰國·中國山東文化年”系列文化活動的收官專案。為了把這次活動辦好,雙方都提前作了充分準備,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山東省雜技團的首次亮相,是“歡樂春節”慶祝泰王后84歲壽辰專場雜技演出。該場演出在曼谷的拉瑪九世皇家公園舉行,吸引了5000餘名觀眾現場觀看。當地人連連感嘆,能吸引如此眾多民眾前來,這樣的活動還真不多見。當時,主辦方還特意邀請了泰國“好聲音”第一季冠軍得主馬惠楨、來自泰華衛視的鬱龍擔綱主持人。馬惠楨表示,擔當這樣一場重要演出的主持人很開心,以前曾到過北京、深圳、貴陽、桂林等地,在那些地方學過中文,對中國很有感情。透過主持並觀看這場演出,她會對中國有更多瞭解,有更深的感情。

山東省雜技團的表演讓觀眾大開眼界。一開場精彩的《轉碟》就讓人驚豔,演員舞動起來如數株梅花齊齊綻放,搖曳多姿,讓觀眾賞心悅目。如果說這類節目算“文戲”,展示的是一種文雅之韻,那麼像《鑽圈》則堪稱“武戲”,讓人感受到的是力量之美。還有《吊環》《單人綢吊》《蹬鼓》《手技彈球》《蹬人》《女子技巧》《繩技》等,或“文”或“武”,或剛柔相濟。最後的《車技》表演,10位年輕女孩在一輛腳踏車上如“孔雀開屏”,更是給現場增添了一派暖融融的喜慶氛圍。演出以濃墨重彩的雜技之美,淋漓盡致地演繹出“歡樂春節”的主題與內涵。即使過去多年,觀眾也不會輕易淡忘。

演出結束後,我採訪了幾位泰國觀眾。一位名叫Sarun的觀眾,是帶著寶貝女兒來的。小女孩應該是第一次看雜技,感到很新鮮,哪一個節目都喜歡,可能是受一些動畫片影響,她甚至懷疑演員是不是施了什麼“魔法”。我常常想,這場特別的雜技演出,給這個小女孩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可能成為她終生難忘的多彩童年的精彩片斷之一。我又猜想,等長大後,她會不會因為這臺演出,在遇到某一個特殊的契機時,去選擇研究中國文化和藝術,從而成為一位致力於中泰文化交流的使者?如果透過雜技帶動這樣的文化使者,那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了。

雜技至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這門古老藝術在對外交流中也早早成為被關注的物件。《史記》中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出生入死十三年,好不容易回來後,向漢武帝陳述出使西域的見聞,即提到了雜技。其中,在述及條枝(在今伊拉克境內)的風土人情時,有“國善眩”之語。這裡的“眩”,即指魔術、雜技之類,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伊拉克已有不少人擅長魔術、雜技。

《史記》中還記載,漢朝派人出使安息(在今伊朗境內)時,受到很高禮遇,漢使返程時,安息又派遣使者跟著漢使,要一睹漢之廣大,並“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即他們向漢武帝獻上了鴕鳥蛋的同時,還派了一批會耍雜技、魔術的黎軒人前來表演。而漢朝呢?漢武帝為了展示漢朝之“富厚”,有意多多召集這些西域來的使者,專門找那些城市大、人口多的地方走,藉以擺闊給外國人看,更深層的目的當然是希望他們能夠歸附大漢;同時“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即大規模舉辦摔跤之類比賽,舉行各種雜技表演,展示各種稀奇的動物,吸引眾人圍觀。果然,這些外國使者“見漢之廣大,傾駭之”。而漢朝“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漢朝的雜技、魔術水平遠超黎軒人,各種摔跤、雜技的玩法又逐年變化翻新,從此之後更加繁榮。從《史記》的這些記載可以瞭解到,至漢武帝時,雜技已經廣泛流行,且已經在漢朝與西域的交流中擔當起重要角色。

自古至今,雜技能夠並且善於擔當“文化使者”,且魅力不減,一方面在於其“技”之巧,另一方面還得益於《史記》所謂的“歲增變”,即不斷創新。從公示參加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參演作品名單和登上我省對外交流與合作資料庫專案擬入選名單的雜技節目看,不少是新創排的作品,有些即使屬於傳統節目,也重新進行了創新編排設計,以期帶給觀眾新的藝術體驗。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北京雜技家協會四級調研員柴瑩在談到雜技的傳承與發展時說,雜技藝術的本體,包括技巧、道具、造型三大要素。現代雜技走向舞臺,從傳統的以炫技為中心發展為以技巧為核、集其他姊妹藝術為一體、意味豐富的新型綜合藝術模式,離不開雜技三大要素的創新和創造。他們特別提醒,需要注意的是,雜技的“核”是“技”,抓住“技”的創新才是根本的創新,才能真正推動雜技藝術創新發展。

從實踐中可見,在文化交流中,雜技藝術無疑是最優秀的媒介之一。既然是媒介,就不能丟了媒介的特長。天工人巧日爭新,以“技”為“核”,守正創新,雜技方能不斷收穫大流量,並能在大流量中澎湃正能量。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