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從種群生態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對地下鼠種群數量會有影響嗎?

由 NM科學視界 發表于 寵物2023-01-30
簡介東北鼢鼠的種群動態特徵,其種群變動以及對干擾(放牧方式)的響應特徵,特別是東北鼢鼠種群是否存在週期性波動,其主要影響因素等問題是亟待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更是草原生態保護和草業與畜牧業生產實踐重大需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呼倫貝爾有什麼野生鼠類

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包括季節和年際變動,其主要研究內容為種群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動規律。種群動態在實踐和理論兩方面都是種群生態學的核心研究內容之一,掌握目標動物的種群動態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有害動物防治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齧齒動物種群動態的研究,最早由英國牛津大學的CharlesJ.Elton於19世紀20年代對挪威旅鼠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他根據1862-1909年間對挪威旅鼠種群密度的資料分析,發現在挪威的南部地區平均每隔3。8年出現一次挪威旅鼠數量的高峰期,這再一次證實了動物種群數量具有周期性的變動。

之後,Elton於20年代末期採用標誌重捕法對齧齒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動資料進行了較為準確地收集,並在專著中指出了引起齧齒動物種群數量週期性變動的原因可能包括了疾病、太陽黑子、天敵捕食以及食物資源匱乏等。

由於這些因素主要只考慮了外部因素並且證據不足,因此一直不能被人接受。但是Elton的成果對齧齒動物種群動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其後,北美和俄羅斯等地的學者發現,田鼠科的齧齒動物的種群動態均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週期為3~4年。

從種群生態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對地下鼠種群數量會有影響嗎?

Tryon的研究也發現,佛蒙特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東部花栗鼠種群年際動態週期約也為3~4年,但這些研究只是對自然種群的宏觀描述和直觀分析。

“種群遺傳調節學說”認為高密度的擁擠效應主要產生於後代,他認為種群遺傳多樣性會對種群密度進行調節,低生育基因型個體在高密度下生存,而高生育基因型個體則適合低密度下生存。

Chitty在之後的研究中,不斷地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完善。“行為-領域學說”認為田鼠具有很強的領域性並存在嚴格的社群等級,因此,擴散和攻擊行為在數量調控中具有重要意義。此後,很多關於齧齒動物種群數量變化相關的假說隨著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的進步隨之被提出。

從種群生態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對地下鼠種群數量會有影響嗎?

在“食物假說”、“氣候調節”和“天敵調節”等多方面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內分泌調節”對齧齒動物種群動態相關的研究中,主要對種群動態與腎上腺、腎上腺激素和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標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與此同時,“種群遺傳調節學說”也在被不斷地完善,將種群數量的變動與行為、遺傳因素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且擴散對種群數量的調節作用也受到了關注。

一些種群數量變動相關的模型在這些研究過程中逐漸被建立,交叉運用各個學科的技術方法,從多個角度和方面相互滲透補充,研究齧齒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動機制,標誌著齧齒動物種群變化研究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到目前為止,雖然各學派之間仍存在分歧,但一致認為,各種因素可能在不同階段或地區齧齒動物種群的波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地下鼠的種群也存在週期性的波動,衛萬榮等對2005~2016年間的高原鼢鼠種群數量進行追蹤觀察,發現在此期間高原鼢鼠的種群完成了2個週期的變動。

從種群生態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對地下鼠種群數量會有影響嗎?

高原鼢鼠種群數量在經歷3年的潛伏期後,會在1~2年間快速增長並達到高峰,高峰期持續1年後,在下1年內又快速衰退,由此推斷每隔6~7年高原鼢鼠將完成一輪種群數量週期性的變化。對於地下鼠種群動態的影響因素,主要在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等三方面研究較多。

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環境因素,如降雨、生物因素、土壤和溫度等的變化改變地下鼠的生境,從而對其種群密度產生影響。生物因子,除了指其食物和天敵,還包括種間競爭和種內競爭,例如,當高原鼠兔入侵高原鼢鼠棲息地時,會因種間競爭導致高原鼢鼠被迫遷徙。

當棲息地完全被高原鼠兔佔領時,高原鼠兔的種群數量會暴增,但隨之又會減少,這可能是由於高原鼠兔對食物資源的種內競爭導致的。而社會因素是指放牧,鼠害防治等人為干擾,東北鼢鼠就是由於其挖掘所產生的鼠丘,降低草場在放牧過程中的利用率,從而形成大面積鼠害。

雖然,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東北鼢鼠鼠害的防治採取了很多措施,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通過了解東北鼢鼠的種群動態,是否也存在週期性波動,其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等問題可有效定製防治東北鼢鼠的對策。

從種群生態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對地下鼠種群數量會有影響嗎?

綜上所述,有關齧齒動物種群數量變動與調節始終是動物生態學乃至整個生態學領域中研究的最前沿和最活躍的核心領域,更是研究種群數量變動與調節的最理想和長期選取的材料,然而對於地下生活的鼠類特別是東北鼢鼠的研究十分貧乏。

長期以來東北鼢鼠對於內蒙古東部的草甸草原及其毗鄰地區危害十分嚴重,2013年~2020年僅在呼倫貝爾市每年的危害面積就達700萬畝左右。對該地區的生態安全和草業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嚴重威脅。

東北鼢鼠的種群動態特徵,其種群變動以及對干擾(放牧方式)的響應特徵,特別是東北鼢鼠種群是否存在週期性波動,其主要影響因素等問題是亟待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更是草原生態保護和草業與畜牧業生產實踐重大需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影響齧齒動物種群數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內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其中,氣候對齧齒動物種群數量的影響成為大部分研究者關心的問題之一。研究證明,氣候因素對種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均有影響。

在所有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量對種群數量的變化影響最大。溫度對齧齒動物的影響可概括為兩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齧齒動物可感知環境溫度的變化,較低的環境溫度會降低齧齒動物的繁殖投資,不利於種群數量的增長。

從種群生態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對地下鼠種群數量會有影響嗎?

因此,溫度的變化可能會透過影響齧齒動物繁殖狀況,進而對種群數量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溫度可透過影響食物資源對齧齒動物種群數量產生間接影響。食物資源的可利用性會引起種群數量變化,新增食物可以提高種群數量,相反,食物匱乏則會引起種群數量下降或崩潰。

孫平等透過調查發現,由持續降雪所引起的降溫導致了根田鼠種群數量的減少。朱勝侃等對小家鼠種群動態的研究表明,春季的溫度對其種群動態具有影響,早春的溫度上升造成的積雪融化而形成的洪水影響其生存,而晚春氣溫的升高則有利繁殖。

楚彬等的結果表明,溫度變化與春季和秋季高原鼢鼠種群數量降低的關聯性相對較高。王廷正和張越的研究發現,較高的環境溫度,提高了棕色田鼠的食物丰度,種群內繁殖個體比例增加,有利於其種群數量的增長。

Ernest等和Triggs等對齧齒動物種群數量與降水量進行研究,均認為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包俊江等對阿拉善地區的齧齒動物進行研究,發現其種群密度的變化與年間的降水量變化基本保持一致。

由於齧齒動物群落大多棲息於洞穴中,土壤的作用必然影響其生存和發展,國外學者從很早就開始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質與齧齒動物活動的關係,他們透過比較土壤水分的差異、有機質的變化和各值之間的差異來研究相關性。如墨西哥草原跳鼠偏好於溼地土壤作為其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