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藝術】高光點是什麼意思,這位大師在工作室裡的一句話,讓人驚歎

由 潘特西蕾的藝術文摘 發表于 攝影2021-08-04
簡介卡米耶·畢沙羅《聖奧諾雷路,日光效果,下午》 - 1898 -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美國堪薩斯城就在印象派後期,出了一位追求質感的大師,光用個性、審美已經無法概括他的畫上所有那些痕跡的內涵,他就是:痕跡即情緒文森特·梵高[Vince

高光點是什麼意思

幾年前,心血來潮,去布拉格學做木偶。

在那裡各種砂紙來回打磨,試圖磨去一切稜角和瑕疵,掛線點量來量去,不知如何下手。這時候,工作室裡的一位大師探過頭來,看了看,說:“你知道麼?

太完美,就會無聊

”。

這絕對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表面功夫知多少

左:我的反面教材;右:靈魂木偶應有的風範

視覺藝術,無論建築、雕塑還是繪畫,其實都是“

表面功夫

,需要對人眼能夠看見、人手能夠觸控的

表面

進行處理。在處理過程中,藝術家們刻畫、塑形時使用的

工具

會留下一些

痕跡

。與色彩、線條一樣,這些痕跡也是

創意的指紋

。消除了這些痕跡,作品就失去了歸屬、失去了韻味、失去了靈魂。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藝術家們的“表面功夫”。

痕跡即個性

是否留痕跡,留什麼樣的痕跡,展現了某位藝術家的個性審美,或某個時期的共性。

很多人都覺得,博物館裡中世紀的西方藝術很無聊。要麼是聖母和聖子,面無表情;要麼是聖人,根本分不清誰是誰。背景上也只有單調的金箔。

比如

西莫內·馬爾蒂尼

[Simone Martini,1284-1344]

的這幅木板蛋彩畫[tempera]:

表面功夫知多少

西莫內·馬爾蒂尼《聖母與聖子》 - 1305-1310 - 錫耶納國立繪畫館,義大利錫耶納

中世紀義大利藝術中,名叫《聖母與聖子》的畫,留到現在的,怎麼也有千八百幅。如此單調的主題,的確是讓大家打哈欠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恐怕也在於,繪畫表面在處理方式上

似乎非常平淡

,雖然精緻細膩平整,但

沒什麼看頭

這可不是說畫家犯懶、沒下功夫。

看下面這張縱切圖就能知道:

表面功夫知多少

(這張縱切圖來自另一個系列,將分層剖析4種蛋彩與6種油彩技巧,準備中)

本文不涉及各個數字到底都是什麼。不過,可以看到,除了1是木板,其餘2到19都是畫家一層又一層加上去的東西!

13到14世紀,這種繁複技法是主流。

一層又一層的覆蓋

,無非一個目的:讓人看不見木板,看不見筆道。

雕塑

方面也是如此。

曾經的作法是

一次又一次的打磨

,追求完美的效果。

比如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年輕時期的作品:

表面功夫知多少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梵蒂岡版聖殤》 - 1497-1499 - 聖伯多祿大殿,梵蒂岡

三十年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哲學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為教宗儒略二世墓葬設計的組雕中,四位囚犯之一:

表面功夫知多少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甦醒的奴隸》 - 1525-1530 - 美院美術館,義大利佛羅倫薩

一整塊大理石,只雕鑿了一面。用米開朗基羅自己的說法,他的任務只是把“不得不去掉”的那一部分“

外殼

”鑿去。身體末梢,比如手腳,都還只有

開鑿痕跡

,而沒有任何形狀。這種處理方法,生動體現了

人從大理石中掙扎而出的那種力量

表面功夫知多少

米開朗基羅很喜歡開鑿痕跡為雕塑帶來的張力,多次刻意追求這樣的感覺。當然,他命運曲折,生活動盪,也有不少作品是時勢所迫未能完工。

總之,“

未完成

”[non finito]美學觀被他發揚光大。

不過,在之後的幾百年裡,其他雕塑家並沒有沿襲這種做法。

無論是努力描繪激情的

巴洛克

時代……

表面功夫知多少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阿波羅與達佛涅》 - 1622 - 博爾蓋塞美術館,義大利羅馬

還是迴歸典範美的

新古典

主義……

表面功夫知多少

安託尼奧·卡諾瓦《懺悔的瑪達肋納》 - 1793 - 白宮,義大利熱那亞

光滑仍是主流,只有在刻畫頭髮、樹木等特定部位時,才會用到不同質感,只是為了刻畫需要,與審美無關。

直到1875年,

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遊義大利,將米開朗基羅的“

未完成

”帶回巴黎,雕塑的表面效果才再次解放。雕刻痕跡、未完成的部分再次有了自己的含義,成為個性美學的表達方式。

表面功夫知多少

奧古斯特·羅丹《曙光》 - 1895-1897 - 羅丹博物館,法國巴黎

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1834-1917]也是如此,他用蠟、雕塑土、雕塑泥製作的小舞女,

堆疊與刮刀痕跡

,相當有質感。

表面功夫知多少

埃德加·德加《穿著演出服的舞女,休息中,雙手放在背後,右腿在前》 - 1895(鑄於1920)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這就是“

印象派雕塑

”。

不只是雕塑。

19世紀下半葉,法國藝術界積極探索,想要與過往藝術區分開來,尤為抵制將新古典主義當作準則的學院派正規化。東方派、浪漫派、現實派、印象派等藝術家們嘗試不同的題材、色彩、構圖……

畫面質感

方面,也有創新。

學院派採用

罩染

[glazing]

手法,每次下筆只塗一點點色,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追求細膩光澤,掩蓋所有的筆道。

表面功夫知多少

威廉·布格羅《小女孩》 - 1878 - 國立西洋美術館,日本東京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新一代畫家則不同,從罩染“枷鎖”中解脫出來。

有時露出

筆刷痕跡

……

表面功夫知多少

愛德華·馬奈《拿香堇的貝爾特·莫里索》 - 1872 - 奧賽博物館,法國巴黎

表面功夫知多少

有時

露出背後畫布

……

表面功夫知多少

貝爾特·莫里索《穿襯衣的浴女》 - 1874 - 私人收藏

有時直接把顏料

一塊塊地抹

在畫布上……

表面功夫知多少

卡米耶·畢沙羅《聖奧諾雷路,日光效果,下午》 - 1898 -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美國堪薩斯城

表面功夫知多少

就在印象派後期,出了一位追求質感的大師,光用個性、審美已經無法概括他的畫上所有那些痕跡的內涵,他就是:

痕跡即情緒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文森特·梵高《戴著灰色氈帽的自畫像》 - 1887 - 梵高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

比如這幅自畫像,背景上的藍色長筆道與橙色短筆道

環形

圍繞半身像。帽子和衣服上筆道

縱向

排列,面孔上則呈

輻射狀

這種一層又一層、近乎立體的超級

厚塗

[impasto]絕對是梵高的專利。

表面功夫知多少

長短方向變化,不僅展現動感,也能直接傳達他當時的心情,能夠與他同期的書信相對應。

比如,夢想實現的輕鬆暢快……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文森特·梵高《開花的桃園》 - 1889 - 科陶德美術館,英國倫敦

離開阿爾勒進入病院之前,止不住的焦慮與悲傷,烏雲襲來,就連草地也想逃竄……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文森特·梵高《開花的桃園》 - 1889 - 科陶德美術館,英國倫敦

沒有了基督的橄欖園,依然熱情如火,給人帶來力量……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文森特·梵高《開花的桃園》 - 1889 - 科陶德美術館,英國倫敦

平靜、動盪、昇華、掙扎……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文森特·梵高《開花的桃園》 - 1889 - 科陶德美術館,英國倫敦

病院外的風景既讓人悲傷孤獨,但也有一種堅強……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文森特·梵高《雷雨雲下的麥田》 - 1890 - 梵高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

不只是油畫,線上稿中,梵高也會使用點點和短線,來表達不同的情緒。

細密小點代表天空的平靜。傾斜密集的短線,展現向日葵的急促與張揚,雖然是線稿,也能讓人聯想到色彩有多絢爛。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文森特·梵高《開花的桃園》 - 1889 - 科陶德美術館,英國倫敦

不過,與梵高同時代的其他幾位,雖然也用點點和短線,卻並不是為了表達情感。他們更加理性、更加科學:

追光

最著名的當屬法國

點彩畫派

[pointillism]。

他們並不在調色盤上混合顏料,而是讓純色以點點方式佈滿畫布。遠距離觀看時,不同顏色的點點會在人眼中混色。與平鋪塗色相比,畫面顯得更加光亮。

表面功夫知多少

若爾日·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 1884-1886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美國芝加哥

近距離觀看,只有一個個的點。

表面功夫知多少

就連“畫框”都是用點點畫的。

表面功夫知多少

這些點花了

秀拉

[Georges Seurat,1859-1891]將近兩年的時間。

在追光的路上,19世紀末的畫家們更加重視科學,20世紀的藝術家則更加重視概念,試圖讓繪畫獲得新的維度,

雕塑的維度

雕塑和繪畫有什麼區別呢?

雕塑可以與周圍的

光線發生互動

,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光線,帶來不同的效果。

對比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și,1876-1957]同一雕塑的不同材質版本:

表面功夫知多少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熟睡的繆斯(銅)》 - 1910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美國芝加哥

表面功夫知多少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熟睡的繆斯I》 - 1910 - 赫尚博物館和雕塑園,美國華盛頓特區

啞光大理石版本中,高光點並不明顯,五官輪廓顯得更加模糊。拋光黃銅版本更加閃爍,細節更加清晰,看上去似乎也比啞光版本重量更輕。

繪畫就沒有這樣的維度。很難與周圍光線產生互動,當我們意識到這種“互動”存在的時候,大多數是因為博物館打光不好導致反光照片不好看……

當代藝術家們嘗試打破這一界限。

比如,

盧喬·豐塔納

[Lucio Fontana,1899-1968]的切割。

表面功夫知多少

盧喬·豐塔納《空間概念·等待》 - 1959 - 特倫託與羅韋雷託現當代藝術博物館,義大利羅韋雷託

表面功夫知多少

盧喬·豐塔納《空間概念》 - 1964 - 私人收藏

切割系列的效果,這樣看圖片其實難以展現。

在真實環境下,擦著畫面平行打光,就能看到切割起伏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呈現出的“活的”明暗關係。

和雕塑一樣。

另一位

阿爾貝託·布里

[Alberto Burri,1915-1995]則透過乾裂的顏料來挑戰繪畫與雕塑之間的界限。

表面功夫知多少

阿爾貝託·布里《裂痕》 - 1975 - 私人收藏

其實,不僅是繪畫和雕塑,建築表面也講究紋理與各種痕跡。

古羅馬時期就採用不同的砌磚方式,帶來視覺變化。

比如極為常見的

直角砌築

[opus quadratum],每一排之間的樣子可能不一樣。

表面功夫知多少

如果每一排都一樣,則是

等高砌築

[opus isodomum]。

表面功夫知多少

斜著的

網狀砌築

[opus reticulatum]。

表面功夫知多少

總之,表面都是平的。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對建築表面進行創新,不滿足於

琢石

[ashlar]的光滑表面,開始加入一些

毛石

[bossage],產生對比。

有完全不規則的……

表面功夫知多少

也有規則的突起……

表面功夫知多少

更加細膩的鑽石型……

表面功夫知多少

漆繪與毛石結合……

表面功夫知多少

密集恐懼症慎入的蟲洞型……

表面功夫知多少

真是將光影遊戲,玩到了極致。

西里糊塗看藝術

第一輯:

什麼是視覺語言

- 01/10

視覺與視覺語言

- 02/10

表面功夫知多少

關於潘特西蕾的藝術文摘

Penthesileia,寄生在義大利/法國泛藝術史類紀錄片、書籍、報刊上的野生翻譯菌。

最近加班較多無法保證每日更新

每週六主題:

繪畫流派微系列

| 以最簡短文字介紹21個不可不知的繪畫流派

所有中文文字版權均為潘特西蕾

的藝術文摘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