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由 歷史大學堂 發表于 攝影2022-12-20
簡介上圖_ 南宋地圖 (紹興十二年 1142年)東晉王朝和當時北方各個時期的政權從未議和,雙方一直互相攻伐,並且東晉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兩次北伐,滅掉前燕和後秦,中原大部地區得以光復

配合得恰當是什麼成語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既有輝煌的漢武唐宗的大一統王朝,也有五胡十六國的大分裂時期。南北方政權若以秦嶺淮河為界的對峙,即會風雲迭起,互相之間不時會發生“南征”或“北伐”。如果南方政權被擠壓到長江邊或有在閩浙、珠江流域立國的政權,基本是被動挨打,毫無作為,坐以待斃。

東晉、南宋為統一的中央王朝晉、宋在南方的延續。偏安一隅的東晉和南宋穩定住內部局勢,即可北伐。然而南宋的幾次北伐,只有紹興十年(1140)岳飛的北伐挺進到了河南開封城外,大有“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之勢。隨後的紹興和議,結束了南宋與金的交戰狀態,從而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南宋地圖 (紹興十二年 1142年)

東晉王朝和當時北方各個時期的政權從未議和,雙方一直互相攻伐,並且東晉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兩次北伐,滅掉前燕和後秦,中原大部地區得以光復。若劉裕把握好時機,一個嶄新的統一帝國,即將噴薄而出。

同一時期北方政權對東晉的攻伐,只有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南征至淮河一線,淝水之戰敗歸北方,苻堅連滾滾長江東逝水什麼樣都沒看到,只留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成語故事。

終東晉一朝及南朝初期,對北方的邊界線一直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反覆拉鋸,再弱時也沒有像南宋退到淮河和秦嶺一線,更沒有後來的南朝陳朝狼狽地退守長江。

東晉北伐取得的輝煌戰績,主要原因如下: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東晉行政區劃

一、北方弱肉強食的亂局

縱觀五胡十六國,匈奴、羯人、鮮卑、氐人、羌人紛紛登場,割據一方,自成一體。他們在中原建立的政權,前期野蠻落後,流竄掠奪,北方百姓或被蹂躪屠殺,或屈辱依附胡族統治者,大量百姓南逃。“北方苦虜虐政,義徒並起”,活下來的漢族,紛紛逃入鄉間地主和豪強建的塢堡。

五胡十六國的政權更迭迅速,有些是部落的奴隸或僱傭軍,他們獲得一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後,又忙於家族的權力再分配,無實力且無心南征東晉。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後,原在北方森林和草原上的統治經驗已無法治理經濟、人口數量、文化全面碾壓自己的社會。北魏的拓跋氏開始漢化,一場新的改革在北魏開始。經過鮮卑人的努力,北方經濟逐漸發展,民族矛盾得到緩解,南方才開始面對一個強勁對手的挑戰。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

二、強大的南方水軍

東晉自偏安後,祖逖、桓溫、劉裕等人的北伐,基本上遵循水路並用原則。北伐部隊從長江流域進入淮河流域,再從淮河流域進入泗水或黃河流域,以逸待勞計程車兵,下了船立刻投入作戰。北伐部隊沿著河道前進,亦可獲得戰船提供的掩護和補給。北方的五胡軍無擅長水戰的部隊,且貪圖眼前利益,他們很難突破東晉的江淮防禦線。

而便捷的水運交通線同樣方便了金國,部分女真人不但擅長江河湖沼作戰,海戰也不含糊。建炎三年(1129),金軍不但突破了東晉時期北方軍無法逾越的江淮河網,甚至突破長江浙江的水網,擅長水戰的部隊甚至入海奔襲趙構的船隊。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金兵

東晉時順水流敢於進攻北方,而南宋則依託河湖修築堡壘阻擋金兵。金國既有強悍的內河水軍,在山東和江蘇沿海,始終擁有足以威懾南宋的海上船隊。同樣佔據山東一帶“左有富海之饒,右有山河之固”的南燕國沒有水軍,寄希望於精騎沿海南下,絕晉軍糧道。前秦苻堅南征,除了巴蜀和襄陽的偏師有少量水軍之外,主攻方向的東路大軍,無足輕重的水軍僅配合行動,欲以投鞭斷流之勢跨躍長江天險的苻堅灰溜溜敗退而去。

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滑臺(今河南省滑縣)擊潰宋軍主力,狂野的北魏騎兵,兵分多路南下。拓跋燾本部十二月中旬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同月飲馬長江。宋水軍急忙在連綿六七百里的長江上陳艦列營,缺乏戰船和水軍的北魏軍望江興嘆。北魏遷都洛陽後,水軍有了發展,其實力僅僅在內河尚可抗衡南朝軍隊,尚不足於南下橫渡長江作戰,更缺乏海洋水師。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北魏(386年—534年)

三、被弱化的戰神

北方統一南方的戰爭中,一般是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的戰略,用處於上流的優勢,壓制著中下游的國家。南方帝國對北朝的反擊,先水陸並進,收復長江上游的四川,然後由漢中策應,再由江淮繼續北伐,但這條路線基本以失敗告終;南方政權先淮陰、彭城而入收復山東,順黃河挺進,得河洛,叩潼關下長安,然後從山東、河北及陝西山西,三路並進,攻取幽燕,平定北方,朱元璋滅元戰既是如此,其實這是千年前劉裕開創的統一北方的戰略路線。

南北方政權對峙時,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多數時間內為犬牙交錯,反覆爭奪之地。淝水之戰後,東晉已經把前秦勢力驅逐到黃河邊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滅南燕,可以順順當當乘船北上,在下邳(今江蘇那縣西南)上岸,留下航船輜重,率部騎行到了琅琊(今山東臨沂北)。

消除南燕國後,劉裕又遣將進攻割據成都的譙縱,徹底解除了後顧之憂。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分兵三路一舉滅掉後秦。劉裕善於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又善於戰術革新,他不俗的戰績,令北魏、大夏等政權膽戰心驚。若他不早死,北伐也許會成功。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古代的馬鐙

四、強化運用自身兵種的優勢

東晉南北朝時期雙馬鐙已經運用的到騎兵實戰中,北方騎兵戰鬥力爆棚,可奔襲至江淮一線,面對縱橫交錯的江河湖汊,騎兵一籌莫展。而南方的水軍進入缺乏水路的地帶,受地形限制也無法抗衡北方騎兵。南北方勢力,因為兵種上的差異,保持了另類的平衡。東晉、南朝偏安一隅,北伐始終失敗,除了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重重,偏重水軍騎兵弱也是重要的原因。

劉裕士兵出身,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又能根據戰場瞬息變化的情況,靈活制定作戰方案,如滅南燕車陣步騎混合戰,剿滅廣州叛軍騎兵絞殺放火戰,北伐後秦的水陸協同戰。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車兒

劉裕的三兒子宋文帝劉義隆也算一位有遠大抱負且胸襟開闊的君王,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進行的北伐,卻落了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北魏拓跋燾親自率領步騎十萬反擊敗退的宋軍,掠抄淮西六郡。此時,立國半個世紀的北魏,對外戰爭中依然依靠遊牧民族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東北崛起的女真人,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平原、大海和山巒,他們善於騎射、攻城,也懂駕船。東晉北方五胡十六國的軍隊,除了不擅長水戰,山地戰更不如女真人。而起源於大興安嶺森林,崛起漠北草原的拓跋鮮卑水師更弱,山地戰、城市攻堅戰均束手無術。在反擊第二次元嘉北伐時,懸瓤城下北魏軍“肉薄攻城,死者甚眾”。北魏軍進抵長江邊與宋軍對峙一個多月,身後還尚堅城未克。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柔然等部

五、北方柔然崛起

北魏三朝重臣崔浩給拓跋嗣分析大魏國的周邊環境,除了南面的東晉王朝以外,還有北面柔然;西面大夏赫連勃勃、北涼沮渠、吐谷渾;東面北燕馮跋、高麗,凡此數國都在“窺伺國隙”,渴望步匈奴、氐、鮮卑等民族的後塵,進入中原享福。兩宋時期,北方的遼、金和西夏也同樣面對來自更北更東方向的壓力,但是相對為此消彼長,契丹、女真、蒙古崛起,另一個民族很快衰落。

劉裕透過黃河西進北伐後秦,北魏想發兵“斷河上流,勿使得西”。崔浩認為北魏之北“柔然寇邊”,不能再與東晉為敵,“發兵南赴則北寇愈深,救北則南州復危”。審時度勢的劉裕取得了“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拔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的輝煌的戰績。斯人已逝,時局驟變,元嘉北伐,北魏已經攻滅北燕、北涼,討平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滅夏國、擊退柔然,避免了南北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雖然同樣偏安南方,但因有此人在,令東晉的北伐要比南宋強得多

上圖_ 隋滅陳之戰

未來的南方,儘管又更換了齊、梁、陳幾個朝代,春去秋來,萬物復甦,每一年和煦的春風裡,南朝在渺茫中倍感寒意。公元589年,隋朝數十萬大軍南下攻陳,兵不血刃進入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大動亂、大分裂三百年之久的中華大地,再一次歸為一統。

作者:陳文龍 編輯:莉莉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