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由 尚宮女史 發表于 攝影2023-01-05
簡介”這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出處,這句話的意思一般被解釋為:天下不孝的行為有三種,其中沒有生育後代,沒有繼承人是最不孝的

以什麼為介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可以算得上是婦孺皆知了。它彷彿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即便有人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但也一直在執行著它的中心思想,即傳宗接代。

即便到了今天仍然適用,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年齡如果不結婚,都會面臨催婚的命運,家人尤其是父母都希望你能夠戀愛結婚,然後生育和養育下一代。一代又一代,人類就是這樣繁衍生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現在的話,還有人選擇丁克,但在古代,丁克就是大不孝,畢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且這個後還必須是兒子,尤其是大家族,因為有家族事業要繼承,更甚者有皇位要繼承,因此,能留下子嗣是每個家族中的年輕男子的責任,尤其是擁有優先繼承權的嫡長子和嫡長孫。

子孫眾多是一個家族維持興盛的很重要的一個條件,而一旦子嗣淡薄甚至沒有兒子出生,那麼這個家族基本就要絕後了,這在古代的大家族是很忌諱的。

家裡有皇位要繼承的就更不用說了,皇帝除了要處理政務,還要多多誕下子嗣,這樣才能保證後繼有人,江山永固,即便會出現兄弟相殘的場景,但也勝過沒有人繼承皇位的悽慘。

在這一點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表現的淋漓盡致,那麼這句話究竟是誰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這句話實際上最開始是孟子說的,《孟子·離婁章句上》中記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出處,這句話的意思一般被解釋為:天下不孝的行為有三種,其中沒有生育後代,沒有繼承人是最不孝的。這種解釋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一種觀點。

但其實,這句話中不管是前四個字還是後四個字,都有不同的解釋。所謂“不孝有三”,有一種解釋認為“三”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另一種解釋是“三”是一個概數。

而“無後為大”也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是沒有後代、後繼者的意思,另一種認為是“盡後代的責任”的意思,這兩種意思可以說是差別很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根據《孟子·離婁章句》的記載來看,這句話中的三應該是一個概述,並不是真的就是三種,而且所謂的無後似乎也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

他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後面跟了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很明顯,這句話中的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更像是說沒有盡到作為一個兒子事親的責任,這就是大不孝,孟子曾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舜為什麼不孝呢?這其實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舜不得父親的喜愛,他的父親名為瞽叟,瞽叟給舜找了一個後媽,還給他生了一個異母弟弟象。瞽叟、後媽和象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商量怎麼虐待舜,彷彿舜是這個家裡多餘的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雖然舜一如既往孝順自己的父親和後媽,真心對待弟弟象,但他成婚的時候,還是覺得即便告訴了這幾個家人,他們也不會支援、給予他祝福,更不會出力,所以他並沒有將娶親這件事告訴瞽叟。

結婚這樣的大事都不告訴父親,即便是有原因的,但在孟子看來也是大不孝,畢竟古代婚姻遵循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舜省掉了它,自然算是一種不孝的行為,他不應該自作主張完成結婚這樣的大事。

當然,除了無後之外,孟子認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同樣是在《孟子·離婁章句》中記載,世俗中不孝的行為大體有五種,總結一下就是:

懶惰不贍養父母;酗酒賭博不贍養父母;吝嗇,只管自己小家不贍養父母;在外放縱讓父母蒙羞;在外鬥狠闖禍連累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這就是孟子認為的五種不孝的行為,當然不孝的行為其實還有很多,所以所謂的”不孝有三”說的是不孝的行為是好幾種,而不是指三種。

但東漢時期的趙岐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了另外的解釋,趙岐算是註釋《孟子》的權威,他在《十三經注疏》中是這樣記載的: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這就是直接解釋了不孝的行為有三種:第一種可以看成是愚孝,不管父母是對還是錯,一味順從;第二種就是不立事業,讓父母跟著受窮;第三種就是不娶妻生子,沒有後代和後繼者。而在這三種中,第三種是最不孝的行為。

這種解釋應該說是古代影響最廣的一種解釋,它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千百年來,這種解釋一直是最受關注的,但到了近代,很多人對這個解釋產生了懷疑,認為趙岐曲解了孟子的意思,所謂的“三”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概數,意思是一些、好幾種。

而無後也並不像趙岐認為的那樣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可能是沒有近代兒子事親的責任。這兩種觀點似乎都能說得通,端看個人怎麼看待了,大家又怎麼看待呢?是不是趙岐曲解了孟子的原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