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辛棄疾自嘲的一首“戲作”,寫出英雄曠古之悲情

由 詩詞桃花源 發表于 明星2021-07-15
簡介這要從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說起,這一年,金史上著名的暴虐雄主完顏亮揮兵南下,企圖打過長江,一舉滅掉南宋,北方敵佔區人民趁其空虛,紛紛起義,聲勢之大,光耿京一支就集結達20萬,同為山東人的辛棄疾也拉起了2000多人隊伍,並很快投靠

革字旁一個白念什麼字

辛棄疾自嘲的一首“戲作”,寫出英雄曠古之悲情

陸游中年有南鄭射虎的豪舉,辛棄疾早年有指揮千軍的得意。面對人生的高光時刻,兩人都沒少在詩詞裡追憶、回味。

比如辛棄疾在他的詞《鷓鴣天》裡,就以“戲作”的方式再現了當初。

《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錦襜(chān):短外衣,代指戰袍。燕兵:代指金兵。漢:代指宋。金僕姑:代指箭。娖(chuò):整理。銀胡觮(原字為“革”旁加“錄”,音lù):銀色或鑲銀的箭袋。一說娖為謹慎貌,胡觮是一種用皮製成的測聽器,枕著它,可以聽到三十里內外的人馬聲。

辛棄疾自嘲的一首“戲作”,寫出英雄曠古之悲情

這是一首“想當年”之作,透過今昔對比,發無窮悲慨。而瞭解了當年少時事,詞中無比的蒼涼更加突顯。

辛棄疾的少時事,有哪些少時事呢?

這要從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說起,這一年,金史上著名的暴虐雄主完顏亮揮兵南下,企圖打過長江,一舉滅掉南宋,北方敵佔區人民趁其空虛,紛紛起義,聲勢之大,光耿京一支就集結達20萬,同為山東人的辛棄疾也拉起了2000多人隊伍,並很快投靠耿京。

不到一年時間,至少發生了兩件事,令年青的辛棄疾名聲大噪。

第一件事是追殺義端。

義端本和辛棄疾一同投奔耿京,結果卻偷了辛棄疾保管的耿京帥印,欲以邀功金廷,耿京大怒,辛棄疾立軍令狀追殺,這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另眼相看,於是有了辛棄疾傳奇般的第二件事。

辛棄疾自嘲的一首“戲作”,寫出英雄曠古之悲情

公元1162年,耿京派辛棄疾等人聯絡南宋,返回途中,聽說了耿京被殺的訊息,辛棄疾就地組織50多人,直入叛將張安國所在金兵駐地,於數萬人之中活捉了張安國。

而此時的辛棄疾才不過22歲。

這一不可思議的戰績,成為辛棄疾飲譽一生的資本。也開啟了他之後二十年的仕宦生涯。時人及後人之所以以辛棄疾為英雄豪傑,這一震撼性舉動是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瞭解了他早年的這些英雄壯舉,再來看這首詞,理解起來就更有感觸。

詞上闋回憶當年,可謂豪邁九天。

詞人用了一連串的有力量感的詞加以渲染,“壯”、“擁”、“萬”、“突”、“飛”,緊密如接力似的出現,營造出緊張、浩蕩的軍情形勢,給人戰場搏殺的激烈感,並呈現出男兒建功立業無與倫比的豪情。雖有誇張,卻是詞人對早年軍旅生涯的熱血濃縮,一字一句,有本可依。

辛棄疾自嘲的一首“戲作”,寫出英雄曠古之悲情

下片轉到而今,悲哀地深感人已經老了。“春風不染白髭鬚”,一是直言老,二是言人生不能像春花春草般有輪迴再來的可能,悲哀又加深一層,更悲哀的是,人已老而業未成,自己是被閒置空耗了一生。

此心雖有“平戎策”,卻只能讀讀“種樹書”。無盡深慨,確實涼透。

這裡的“平戎策”,也並非老辛胡吹,25歲就能上書《美芹十論》,30歲又上書《九議》,當時瘋傳,都是具有指導意義的軍事著作。

而人棄之,策不用,對於辛棄疾這種極其渴望有所作為的英雄,自然鬱勃難平。故一發為詞,常常出以悲壯之音。這種基調,串聯起辛詞的整個脈絡。

英雄人讀英雄詞,當格外有感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