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幼教專家:講故事,用3個心法給孩子定製故事

由 育兒知識看這裡 發表于 明星2021-08-03
簡介第一,療愈故事=隱喻+情節+解決方案蘇珊·佩羅被譽為“故事醫生”,她開了一個故事工坊,教父母針對孩子的挑戰性行為講故事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話

我所在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喜歡在午休時聽老師講故事的音訊,每當孩子們騷動未平,只要老師說一句:“聽故事時間到了。”大多數孩子都會安靜躺下,等待故事。週三聽了《不聽話的雨傘》,週四孩子們還想聽,週五,還有孩子要求:“今天還要聽《不聽話的雨傘》。”

老師講的故事彷彿有魔力,孩子們聽著,總能酣然入睡。

我們給孩子講的故事,來自澳大利亞資深幼兒教師蘇珊·佩羅的著作《故事總是有辦法》。蘇珊·佩羅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因為故事中的隱喻可以作用於孩子的心靈,化解孩子的各種挑戰性行為,讓他們的行為發生正向的轉變。

看到這,你可能要懷疑,故事的魔力有這麼大嗎?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幼教專家:講故事,用3個心法給孩子定製故事

對,先來聽聽3個真實的故事。

(一)

有一位母親,她覺得9歲的兒子是神童,希望兒子將來成為一名科學家,就跑去請愛因斯坦給點建議。她問道:應該給孩子讀什麼書呢?愛因斯坦回答:給他講故事。這位母親不相信,覺得愛因斯坦是在開玩笑。愛因斯坦接著說:如果你想讓他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

在愛因斯坦看來,學再多的知識,也都是人類已知的東西,想要搞出偉大的科學發明,必須探索未知的領域。故事,就是幫助我們探索未知的想象之門。

(二)

有一位學心理學的媽媽,認為故事裡那些想象出來的東西很荒謬,她很懷疑蘇珊·佩羅關於故事對孩子的教育作用這一說。

有一天,她帶孩子到公園玩。在鞦韆邊,一個奶奶和孫女爭了起來。奶奶想要孫女繫上鞦韆的安全帶,孫女不願意。老奶奶就不推鞦韆,孫女在鞦韆上哭,兩個人僵持在那。奶奶說的是有道理,不繫安全帶,萬一從鞦韆上掉下來,可能會摔胳膊。但是,對這個小女孩來說,講道理顯然沒用。

這位媽媽突然想要驗證一下故事的效果,她於是走上前,小女孩說:“你知道嗎?鞦韆上有一條魔法帶,繫上後,你就會變成小公主,飛得高高的。我能幫你係上嗎?”結果,小女孩居然不哭了,眼睛瞪得大大的,點頭同意了。

(三)

我女兒生病了不肯喝藥,爸爸就會給她講一個艾莎公主生病吃藥的故事。“艾莎公主鼻子塞住了,還打噴嚏,太難受了。醫生給她開了藥。她聞到藥的味道有點奇怪,但她是勇敢的冰雪女王啊,沒什麼能難倒她的,她端起杯子,把藥喝光了。喝完藥,艾莎公主感覺好多了……”爸爸的故事還沒講完,我女兒就把藥喝了。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幼教專家:講故事,用3個心法給孩子定製故事

為什麼故事有魔力?

蘇珊·佩羅說,她在教家長講故事的過程中,家長們大多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但是,一旦他們開始嘗試,就會發現,故事真的有魔力。

首先,講故事是人類的本能

當我們的祖先在學會使用火之後,就開始在晚餐後聚在火堆前講故事。一開始,故事可能很簡單,比如一個小孩,半夜出門,然後死掉了;另一個小孩,勇敢地戰勝了野獸。這些故事,包含著最樸素的經驗總結和最簡單的人生智慧。可以說,它們是人類最早的學習。

其次,孩子大腦的發育決定了故事憂於道理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研究發現,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形象思維)佔據主導地位。當孩子出現“挑戰性行為”,比如無緣無故破壞東西、欺負小動物、偷拿東西、傷害其他孩子時,用左腦式(邏輯思維)的迴應,也就是跟孩子講道理,就好像雞同鴨講,非但不能化解挑戰性行為,還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這時,透過講故事(形象思維),和孩子在同一頻道上(右腦)建立聯結,才能幫助他們平緩情緒。而只有當孩子平靜下來後,才能被引導到左腦上,關注問題的解決。

最後,故事是人生的演習

我們常說,從失敗中學習。殊不知,故事便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景,甚至可以說是他們的人生演習。因為現實不一定能給我們充分嘗試的機會,而故事帶來的虛擬世界則不同,孩子透過想象一次次體驗著故事中的情境,磨鍊自己。

日本國寶級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就在《孩子的宇宙》中指出:

“孩子們在魔法的世界裡收穫勇氣和智慧,克服魯莽和恐懼,反過來支撐著他們在現實的世界中渡過難關。”

這裡的魔法世界,我們可以理解為想象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夢中的世界等,而去往這個世界的通道,講個好故事就行了。

蘇珊·佩羅認為,

好的故事,能幫助孩子建立內心的秩序。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幼教專家:講故事,用3個心法給孩子定製故事

怎樣給孩子講好一個故事?

第一,療愈故事=隱喻+情節+解決方案

蘇珊·佩羅被譽為“故事醫生”,她開了一個故事工坊,教父母針對孩子的挑戰性行為講故事。這樣的故事,被稱為“療愈故事”,需要針對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為孩子量身定製。

你可能要說,我哪來那麼多故事?還要給孩子量身定製,這也太難了吧?

其實沒那麼難,

蘇珊·佩羅給了我們一個萬用公式:療愈故事=隱喻+情節+解決方案

先說隱喻,什麼是隱喻?

簡單點說,

隱喻指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能把兩種相似的經驗聯絡起來

。比如,我們說“前天、後天”,“前、後”本來是方位概念,用來表示時間,是因為我們覺得時間是有方向的。這就是因為“經驗相似”建立起來的隱喻。我們給孩子講的故事,有很多小貓小狗等小動物,這其實也是隱喻。

隱喻能讓我們在故事裡創造出一個世界,假想一段情節,而這個世界、這段情節,能喚起我們“經驗相似”的感受。

怎樣創造隱喻呢?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替換。比如把主人公替換成小動物,把現實的東西的窗戶和門替換成洞穴入口等。我們甚至可以跟孩子學習創造隱喻,你看看,一個紙板在他們手中,可以成為衝浪板、小船、盾牌……

接著,來說說情節。

療愈故事的情節=障礙隱喻+幫助隱喻,你需要把孩子遇到的難題,替換成故事裡的障礙。

最後,是解決方案。

孩子需要父母真誠地針對他們的困難,給予建議,不是講道理,而是用一個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來。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愛抱怨,總是哼哼唧唧。如果你給他講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孩愛抱怨,結果他受到了懲罰。這就不是一個好故事。

蘇珊·佩羅是怎麼講故事的呢?她說,抱怨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用刺耳的聲音干擾別人,好的故事,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所以,她給愛抱怨的孩子講了一個小鯨魚故事:愛抱怨的小鯨魚最終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唱出美妙的鯨魚之歌。她開出的解決方案是讓孩子理解利用聲音可以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幼教專家:講故事,用3個心法給孩子定製故事

第二,讓孩子成為故事的共創者

有位很會給孩子講故事的老師在分享技巧時說,面對孩子,他從來都是信口拈來,隨時根據情況改編腦海中的故事,或者創作全新的故事。比如,《三隻小豬》可以改成三隻小鳥、三隻小青蛙。有時候,他講得天馬行空,最後自己也圓不上了,聽故事的孩子就會焦急地打斷他,說他講得不對。這時候,他會反問:“那你認為應該怎麼樣?”孩子自然會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成了故事的共創者。

蘇珊·佩羅指出,講故事的重要心法,就是孩子可以自由地加入。這樣,講故事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第三,演戲和重複

要讓孩子更好地參與創作故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好道具,讓孩子隨時隨地可以“演戲”。比如,你給孩子一根木棒,他可能就會成為魔法師,把你變成小狗。在這裡,木棒就是道具,道具是切換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開關。

另外,

重複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包括故事裡語句的重複以及講故事本身的重複。

聽著你一遍遍講述同樣的句子、同樣的故事,雖然孩子早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甚至下一句話是什麼,但他們依然熱衷於此重複,因為這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安全感。蘇珊·佩羅說,

重複還有很多神奇的效果,能幫助孩子提升記憶力、注意力、韻律感以及語言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故事就像藥,需要重複服用一段時間才能見效。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幼教專家:講故事,用3個心法給孩子定製故事

至此,你對“講故事”這項技能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其實,講故事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講故事最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把我們的人生經驗,打包起來,傳承給後代。好的故事,能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他成長過程中強有力的護盾。

怎樣讓孩子聽你的?幼教專家:講故事,用3個心法給孩子定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