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由 翠西愛寫作01 發表于 明星2022-12-04
簡介陳麗華曾經這樣評價遲重瑞:“遲先生這個人特別好,不虛偽,說話也慢條斯理的,我管他叫遲到

陳麗華幾個丈夫

文/翠西愛寫作

最近有媒體爆料,中國女首富陳麗華疑似已經立下遺囑,將500億財產留給丈夫遲重瑞,其餘的100億留給孩子們。

可是遲重瑞卻含淚婉拒了妻子的這份厚愛。

陳麗華今年已經79歲,遲重瑞68歲。當年,兩人這段相差11歲的“驚世姻緣”曾經備受爭議,如今卻不知不覺已經攜手走過了30載風雨路程。

一個是中國女首富,一個是娛樂圈明星,這樣一對傳奇“老妻少夫配”不禁讓世人遐想連篇。然而面對質疑,遲重瑞卻堅定地對妻子和世人說:“

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會證明愛。

妻子比丈夫大11歲這樣的年齡差,別說放在幾十年前,即使擱在當下,也依然有很多人無法接受。那麼,遲重瑞和妻子陳麗華到底是怎樣保鮮這份愛,如何讓這份感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變得愈加深厚又牢靠呢?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01 機緣巧合:他30歲偶然被導演看中,出演唐僧,34歲紅遍大江南北

1986年,楊潔導演拍攝《西遊記》時非常苦惱,因為“唐僧”一角一波三折。前面兩位演員汪粵和徐少華均因個人原因,拍攝了幾集就離開了劇組。這時,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西遊記》將面臨停拍。

正好有一天,遲重瑞回單位領工資,路過廣播劇場二樓時,被一個女人叫住,

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這個女人就是楊潔導演。

可見,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人若能得到貴人相助,成功的機率真的會高出很多。假如,這時你的能耐又恰巧能夠滿足貴人的所有要求,那麼這個機會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那天,楊潔正好在機房剪輯片子,看到遲重瑞路過,突然兩眼放光,大叫一聲“站住”,就把他給攔截下來。經過一番打量,楊潔導演覺得遲重瑞的氣質跟唐僧非常吻合,當場就詢問他是否願意出演這個角色。

遲重瑞聽罷非常高興,立刻就答應了,並且毫不猶豫地按照角色要求,把一頭烏髮濃密的頭髮給剃掉了。

和導演相識僅僅一個禮拜,遲重瑞就被帶到劇場開始拍戲。

因為從小深受奶奶信仰佛教的影響,他輕而易舉就能把唐僧這個佛教徒駕馭得非常好,徹底把唐三藏給演活了。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導演楊潔曾評價他:“有著俊朗的外形,深厚的藝術功底,加上家庭戲劇方面的薰陶,以及祖上一直信佛的影響,所以他演起唐僧來,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並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觀眾好評如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8年,《西遊記》播出後大火,遲重瑞也一夜成名,瞬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了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正當千萬少女被遲重瑞清秀英俊的面龐所吸引時,這個一米八二的帥氣男人突然被爆出和中國女首富陳麗華的戀情,一時引起轟動,備受爭議。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02 驚世姻緣:38歲的他迎娶49歲女富豪,為愛淡出娛樂圈

1990年,遲重瑞宣佈和大自己11歲的陳麗華結為秦晉之好,這件事在當時成為了爆炸性新聞。

那年遲重瑞38歲,英俊瀟灑,沒有過婚史。然而陳麗華49歲,不僅離過婚,身邊還帶著三個孩子,並且那時孩子都已經成家了。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兩人年齡相差如此懸殊卻能夠走到一起,這還得歸因於兩人有著共同的愛好和興趣。

陳麗華1941年出生於北京頤和園,是慈禧太后的第六代後裔。但是由於家族沒落,她高中還沒讀完,就被迫輟學。由於頗具生意頭腦,待人熱誠又講信用,陳麗華在改革開放後做起了傢俱生意。

八十年代初,她用傢俱廠賺來的錢購置了12棟別墅。透過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陳麗華積累了第一桶金,為她後來的創業打下了基礎。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年輕時的陳麗華

雖然陳麗華看似是個精明的商人,但是她身上依然遺留著濃濃的滿清貴族情懷,她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情結。出身於貴族世家的她,不僅深愛傳統文學,更是一位資深京劇迷。

1988年,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播出後,陳麗華也被這部片深深地吸引了。同年,她去看一場京劇表演時,正好碰到遲重瑞先生。陳麗華不禁被遲重瑞身上那股溫文爾雅的氣質所吸引,兩人一見鍾情。

而遲重瑞出生於北京有名的京劇世家,他從小接觸的就是京劇、古典傢俱等傳統東西,這品味恰恰與出生於葉赫那拉氏世家的陳麗華不吻而合。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年輕時的遲重瑞

就這樣,看似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兩個人竟然結合在一起。不過剛開始時,他兩的感情並非一帆風順。

兩人戀情剛曝出,就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很多人質疑遲重瑞動機不純,說他是傍大款、吃軟飯。以至於平時約會他都提心吊膽的,極其害怕別人看見、被說閒話。

因為11歲的年齡差,陳麗華也曾經對這段感情動搖過,她還多次拒絕遲重瑞的追求。關於結婚,她還問過自己的幾個子女。幸運的是,子女們都很通情達理,一致表示不干涉母親的人生大事。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就這樣,在掃清各路障礙後,這對相差11歲的老妻少夫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後,遲重瑞為了避免各種謠言蜚語,毅然決然淡出娛樂圈,全身心輔佐妻子的事業。

他說:“夫人的事業就是自己的事業,就是自己的歸宿。”

遲重瑞曾經被問:和商界女強人妻子相處是否感覺到壓力呢?

他淡定從容地說:“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我並不畏懼她的強,相反我恰恰喜歡這種女強人。”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好友六小齡童說:“遲重瑞是出了名的好脾氣,說話做事都是慢條斯理的,行為舉止溫文爾雅,極具涵養。”而妻子陳麗華做事雷厲風行,脾氣比較暴躁。所以每次妻子發火時,遲重瑞都能夠不急不躁,

用溫柔和愛去包容夫人。

他說:“

遷就她多一點,每次有分歧時,我都會尊重她,維護她的尊嚴。兩個人相處,很多時候稍微讓一讓,事情也就過去了。吵過後,妻子自我反省時覺得自己不對,她會對我更加好,一舉多得。

不得不說,遲重瑞真是個睿智的男人,他把唐僧的處世之道無縫銜接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把日子調節得恰到好處,把妻子寵得愛意盎然。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陳麗華曾經這樣評價遲重瑞:“遲先生這個人特別好,不虛偽,說話也慢條斯理的,我管他叫遲到。他這輩子淨遲到,上小學的時候就老遲到,上海戲劇院都28歲了,38歲認識我才和我結婚,所以遲到也就成了遲先生的綽號。”

從這個簡單的評價中,不禁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愛意。也就只有被真切寵愛過的女人,才能這般嬌嗔,充滿愛。不知不覺,兩人從當初的被質疑,到現在已經牽手走過三十載,他們又是怎樣保鮮這份感情呢?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03 牽手30年:沒有誰養活誰,為共同愛好而努力

陳麗華曾說:“這麼多年,我和遲先生都沒有開過玩笑,我們一直保持著一種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

而遲重瑞無論何時都一直默默守護在妻子身邊,非常細心地呵護著妻子,百般照顧。

雖然兩人結婚至今都一直沒有再要孩子,但是這並不影響夫妻兩人的感情。

平時彼此工作都很忙,於是趁著外出公幹,兩人一起順道旅遊,並留下很多幸福的合影。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這麼多年來,遲重瑞都視陳麗華的孩子為己出,特別是陳麗華的孫子。孫輩們都非常喜歡遲重瑞,成天“爺爺,爺爺”喊個不停。彼此特別親,祖孫三代其樂融融。

自從和陳麗華結婚後,遲重瑞就幾乎放棄了自己的演藝事業,那麼這些年他都在忙什麼呢?

原來,因為兩人都特別喜歡傳統藝術品,陳麗華更是對紫檀情有獨鍾。這些年,陳麗華不惜投入大筆資金,和丈夫一起到處去採購紫檀木,回來加工製造成傳統工藝品。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1999年,他們斥資2億元建了一座中國紫檀博物館,館內陳列近千件明清時期的紫檀傢俱。其中一部分是陳麗華家裡遺留下來的寶物,另一部分是他們倆到全世界去採購紫檀木回來雕刻加工而成的。

為了採購紫檀木,夫妻倆有好幾回差點把命都給丟了。有一回,他們去緬甸,下飛機後,車開了七八個小時還沒看見人煙。半路大家下去方便時,突然一大窩馬蜂朝他們迎面撲來。陳麗華眼疾手快,趕緊大叫他們折回來。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然而,就在最後一個人準備上車時,幾隻馬蜂闖進車裡了,把大家的臉蛋給蟄得紅腫起來。當時整輛車外圍都被馬蜂圍得嚴嚴實實,幾乎看不見路。司機抹黑著往前面開,大概開出了二十多公里,馬蜂才漸漸變少。

後來,他們靠邊停下來後,用尿給彼此擦傷口,過了好一會,紅腫的地方才漸漸消腫。

因為共同的愛好,夫妻兩全心全意把紫檀博物館打理得有聲有色。雖然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金錢,但是他們都特別心甘情願。陳麗華甚至說,自己百年後,要把這些寶物全部捐獻給國家。正如她所說:“人生在世不做點事情那就白來走一趟了。”

他34歲成名,38歲時娶大11歲女富豪,曾被嘲吃軟飯,如今相愛30年

三十年的相依相伴,如今陳麗華已步入生命的最後旅途,而遲重瑞依舊不離不棄。這份堅持,這份真誠,這份愛,遲重瑞用最長情的陪伴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真心。

而妻子陳麗華更是感動不已,這個男人敢於抵抗社會中的各種眼光,陪伴自己度過三十年的風雨歲月,這份感情堅不可摧,對於一個女人而言,這已經足矣。